關于濟南戰役,無論時人還是后人,都無不贊嘆它的速度與效率。僅僅8天時間,許世友率領的14萬人,就拿下了有著11萬國民黨守軍的堅城濟南。這樣一來的結果就是,預先準備的 18萬打援部隊沒有用上。
很多人說,許世友火速攻下濟南城的行為,嚴重破壞了華野司令部制定的“攻濟打援”計劃。事實真是這樣嗎?
1948年7月12日的兗州戰役后,濟南完全淪為一座孤城。我軍進一步消滅國軍6萬4千余有生力量,解放兗州12座縣城,使得我軍在山東腹地的根據地與魯西南連成一片。而此戰也讓我華野山東兵團的攻堅作戰能力得到極大的加強。
華野包圍濟南的同時,東野和華北軍區野戰軍也分別包圍了長春、太原。軍委原寄希望于占絕對兵力優勢的東野,能率先進攻長春、拿下長春,為其它地區的解放軍提供攻取大城市的經驗。早在1947年,東野就抵達長春附近,但戰略上是圍而不攻。到1948年5月23日,東野對長春完成徹底的包圍,國軍再不能從陸路進入長春。
但東野司令部認為,應對長春進行持久圍困為佳,不用急于一時,以達圍城打援的目的,盡可能消滅東北國軍更多有生力量,為后續的戰略決戰贏得更大的兵力優勢。
無奈之下,軍委只好轉向華野,希望他們能盡快攻取濟南,振奮人心,打開解放全國的局面。兗州戰役結束的4天后,軍委6次致電山東兵團和華野司令部,望他們能盡快解放濟南,爭取短時間內完成對濟南的包圍,在10天內完成對濟南的攻取。
攻打濟南,不只要著眼于已是孤城的濟南,還需考慮國軍將要對濟南的增援。此前山東兵團對國軍進行的一系列戰役,基本上是橫掃,攻無不克的狀態,而且每場戰役都結束得干脆利落,沒有打成消耗戰。
反觀粟裕那邊領導的華野西線兵團,面對的國軍數量更多、戰斗力更強,打的基本是運動戰、穿插戰。關鍵是西線兵團在進行了長達一年的轉入外線作戰。所謂內線、外線,即在我方根據地內作戰、敵方區域內作戰。
就在濟南戰役開始前,華野西線兵團進行了頗為艱苦的豫東戰役。這是國共內戰首次在中原地區,進行的大規模兵團作戰。國共雙方的直接參戰部隊達到45萬人,這還沒算上外圍增援和阻援的部隊。
豫東戰役可以分成三個部分,開封攻堅戰、睢杞戰斗和帝丘店戰斗。攻打開封,中野是支持的,中央也支持;但后續的睢杞大戰,不僅中野明確反對,就連華北軍區的聶榮臻也不支持。兄弟部隊的主要首長直接發電到軍委:“粟裕此舉似嫌殲擊企圖太多太大。”
大家認為粟裕胃口太大,大家吃不消,得幫助打援、阻援。好比山東兵團,兗州戰役打到一半,為協助豫東戰役的進行,只得下令暫停對兗州的進攻,將主力集中起來,移到準備打援的位置。那不上不下的兗州怎么辦呢?許世友安排作為地方部隊、戰斗力弱一些的魯中軍區監視。僅僅是監視。
豫東戰役的成果是斐然的,直接改變了我軍在中原和華東戰場的戰略態勢,但付出的代價也是慘重的。粟裕自己也說:這是自己親身經歷的最復雜、最劇烈、最艱苦的戰役之一。豫東戰役打到后期,兄弟部隊根本攔不住前來增援的敵軍了。
時任華野6縱副司令的皮定均后來回憶說,豫東戰役后期,殺傷一個敵整師,我們3個縱隊都廢了。因此在濟南戰役前,受豫東戰役的影響,粟裕的西線兵團基本處于半殘廢狀態,各級指戰員傷亡太大,士氣也不高,急需系統性地休整(戰斗實在太劇烈了)。
濟南戰役,許世友是攻城指揮,粟裕是全軍指揮(率軍負責阻援、打援),他們及他們麾下的軍隊都是主角,根本沒有配角一說。雖說中央認可華野制定的“攻濟打援”計劃,但能快點攻下濟南,能不打援就不打。
濟南戰役,許世友和山東兵團真是創造了一個奇跡,竟然在沒什么兵力優勢的情況,如此火速地取得了勝利,關鍵還是對防御設施極其完備的大城市進行的攻城戰。
許世友的攻城集團有14萬人,粟裕的阻援、打援集團人數比之多4萬。面對敵人可能到來的援軍,這18萬人根本不夠用,而且打援、阻援集團的狀態并不佳。
正因為考慮到濟南國軍不會增加太多(應該會有少量國軍空降),國軍選擇增援的話,增援部隊的數量很可能非常多——而且國軍增援的概率很高。所以華野和軍委都同意,集中最大兵力阻援、打援,防止出現中心開花的局面。
因此,以毛主席為首的軍委,對濟南戰役的發展形勢持不樂觀的態度,表示爭取一個月左右打完整場戰役,但也要做好打兩個月至三個月,應付可能發生的最困難情況的準備。也就是說,濟南戰役能快點打完就快點打完,計劃中的“打援”只是理想狀態,能不打還是不打。
開戰的20天前,毛主席還給粟裕等打援集團加油打氣,也是提個醒:準備在最困難的情況下戰勝敵人。雖說粟裕的18萬打援集團沒能作戰,存在濟南被打下得太快的原因,但為何一點都沒收到國軍增援部隊的消息?
要知道國軍早就收到我軍要包圍濟南,即將攻打濟南的消息,國軍若要增援應提前做好了準備,但怎么會到濟南城陷落,也沒出現增援跡象呢?
這個問題杜聿明最有資格回答,他是距濟南最近的徐州“剿總”副總司令。總司令劉峙只是蔣介石安的牌位。1948年8月上旬,杜聿明集結邱清泉、黃百韜和李彌三個兵團,隨時準備策應濟南。山東兵團攻打濟南戰役的號角聲一響起,濟南的國軍主官王耀武,就立即向蔣介石告急,尋求增援。
蔣介石電促杜聿明進行增援,邱清泉、黃百韜和李彌三個兵團動了起來,但當他們發現我軍早已在必經之路上,布置大量打援部隊后,嚴陣以待,根本不敢北進,濟南被我軍攻占后,他們就各自退去。
杜聿明還跟前線的李彌說:“濟南就是個大坑,王耀武是陳毅用鐵線拴在坑底的肥肉。”這是明擺著不想增援,認為增援就是白白送死。只能說杜聿明判斷失誤了。濟南被山東兵團8天攻下,杜聿明有大功。
據杜聿明后來說,他的想法是我軍攻濟南不下、傷亡重大時,趁機從外面猛打,濟南國軍也從內出擊,沒想到先是吳化文部戰場起義,然后又濟南陷落。
在濟南被攻打前,王耀武就再三請求增援,可惜只收到一個團的空降部隊。濟南的迅速陷落,其實是一種必然,城外的國軍不想救,城內的國軍認為守不住。守城長官王耀武都對守住沒信心,寄希望于援軍的到來。當發現援軍根本不會來時,自然心灰意冷,連帶著整支守軍也士氣低落。
14萬的山東兵團,8天攻下有11萬國軍的濟南,對毛主席來說真是陰差陽錯、鬼使神差下的大驚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