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 年 1 月 24 日,東北局轉中央的命令傳到了黃克誠手中,命令要求他帶領部隊從通遼城撤出,向其他方向轉移。黃克誠在看到這份命令時,氣得直打哆嗦,憤怒地大吼:“真是豈有此理,這讓我們往哪里撤,難道要去蒙古吃沙子不成?” 黃克誠雖身體瘦弱,戴著高度近視眼鏡,但其脾氣剛烈,經常與上級爭論。即便這份命令有著中央轉發東北局的雙層上級名義,他也敢反對,可見其絕非意氣用事之人,他的反對必有其道理。
在 1945 年底,國共雙方都向東北挺進,黃克誠帶領新四軍第三師從蘇北急行軍兩千多里地,先國軍一步到達東北。最初,我軍占領了沈陽、錦州等大中城市。然而,在杜聿明率領國軍精銳部隊來到東北后,局勢發生了轉變,我軍被迫撤離。黃克誠雖眼神不好,但頭腦轉得快。在我軍初入東北時,軍中彌漫著驕傲與輕敵的情緒。占領沈陽、錦州時的順利,讓大家覺得東北的敵人不足為懼,且從農村來到城市后物資充足,大家都不愿輕易丟掉這些地方。
作為將領,黃克誠看得更遠。在國軍精銳部隊為爭奪各大城市而來時,他意識到我軍與之交戰必定落下風,于是提出放棄大中城市,轉戰農村建立根據地。經中央審定和升華后,該策略成為 “讓開大路,占領兩廂”。通遼城就是在這一戰略指導下,被黃克誠經營成偏遠地區根據地中心城鎮。通遼城位于東、西、南、北四個方向的中心,雖只是一個小縣城,卻四通八達,通了火車,是一個物流中心。日軍占領此地時,將其建成補給站,向蒙古腹地延伸。由于距離東北中心城區較遠,杜聿明的目標是沈陽、錦州等大城市,無暇顧及這座小城。而且城里儲備了大量糧食,可供 3 萬人的部隊吃上一年。黃克誠的部隊攻下這里后,戰士們不僅能吃飽穿暖,還能吃上肉,全軍都十分興奮。黃克誠最大限度地利用通遼的資源,在這里建立堅實的根據地。
然而,就在根據地建設蒸蒸日上時,卻傳來撤軍命令,且要將通遼交給蘇軍,再由蘇軍轉交給國民黨。黃克誠對此十分不理解,畢竟這里是他們從土匪及偽軍手里搶來的,已經建設得有模有樣,為何要拱手讓人?所以黃克誠據理力爭,堅決不撤退。
這里不得不提到歷史上的另一個案例。在長征時期,毛澤東等領導人根據實際情況,果斷放棄攻打大城市的計劃,選擇向敵人力量薄弱的農村和山區轉移,最終為中國革命保存了有生力量。黃克誠此時的決定,與長征時期的戰略選擇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他深知在當前形勢下,通遼城對于部隊的重要性。這里不僅有充足的物資可以保障戰士們的生活,更是建立根據地的重要據點。一旦放棄,部隊將失去一個穩定的后方,在與國軍的對抗中更加處于被動。
最后,東北民主聯軍總司令林總力挺黃克誠。在黃克誠的堅持和林總的支持下,中央力挽狂瀾,沒有將通遼讓出去。黃克誠的據理力爭,體現了他對戰略形勢的準確判斷和對部隊未來的高度責任感。他以堅定的信念和果敢的行動,為中國革命在東北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