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元的上漲幅度雖然微弱,但考慮到對象是人均養老金只有數百元的農村居民,20元的漲幅仍然可以買上一二斤的豬肉。
在今年的兩會上,一大惠民福利引人關注,那就是養老金再次迎來了20元的漲幅,且這還是在去年20元上漲的基礎之上的。
20元看起來當然很低,不少一二線城市一頓飯錢也不止20元錢。
但如果考慮到對象是農村居民,那么20元的漲幅,仍然不低。
以湖北為例,2024年農民養老金標準是每月172元,如果上漲20元的話,折算下來漲幅也高達11.6%,可以說是力度相當之大。
借用白巖松說的話就是,如果每年都能夠上漲20元,那么十年下來,也是一筆不小的漲幅了,這正是我國農村養老金未來的最大趨勢,即小步慢跑。
20元是養老金的一小步,卻是我國農村老人退休生活質量提高的一大步。
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顯示,目前我國農村老人有1.2億人左右,如果每月上漲20元,那么一個月下來,就是24億元的開支,一年下來也是288億元的巨款了。
在今天消費低迷的背景之下,能夠提出這么一個解決方案,仍然是可歌可泣的。
消費為什么不足?其中一個關鍵因素就是退休老人的待遇差問題,1.2億農村老人的養老金過低,漲20元雖然不是很高,但這個漲幅如果每年都能夠保持的話,仍然是一個不錯的消費刺激方案。
畢竟追溯歷史來看,我國農村老人的養老金歷史并不長。
農村老人的養老金歷史,要追溯到2009年,當時的標準是每人每月55元,未到年齡的,可以選擇每年繳納一筆錢,到60歲就可以領取養老金。
這項規定,就是2009年9月1日頒布的《關于開展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的指導意見》,一開始的標準就是55元每月。
根據該《指導意見》,新農保基金由個人繳費、集體補助、地方補貼構成,其中對中西部地區全額補助,東部地區給予50%補助,地方的補貼標準則不低于每人每年30元。
十五年后,到2024年時,我國農村基礎養老金已經從每月55元上漲到123元,其中從2009年到2023年間,每年只上漲了5元。
從2024年到今年,每年都宣布上漲了20元,從這個角度來看,也算得上是很大一筆金額了。
畢竟從過去每年上漲5元到今天上漲20元,足足是翻了四倍。
錢當然不多,但的確可以一定程度上讓農村老人來貼補家用,真正起到核心養老的,依然還是靠自己或家庭。
這也導致,我國農村老人的務工現象非常普遍。
從數據來看,我國農村60至64歲老人勞動參與率從過去幾次人口普查來看,都是逐年上升的,從45.76%一直上漲到77.77%,65歲及以上老年人勞動參與率也有39.19%。
這個數字,已經接近一些發達國家或老齡化社會。
另外根據2020年的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來看,我國60至64歲老年人的勞動參與率也存在巨大差異,其中城鎮只有18.83%,而農村則接近一半達46.11%。
養老金的差異性,疊加家庭環境等因素,讓退休老人無法退休。
20元的上漲幅度固然不是最大的,但這仍然可以用這筆錢來貼補家用。
長期以來,我國農村老人的晚年生活就一直缺少敘事性。在武大社會學系教師劉燕舞2014年發表的《農村老年人自殺的社會學研究》中,描述了這樣一個情景,許多農村老人,沒有工作、沒有收入,有些還喪失了勞動力,再加上患病,被兒女嫌棄等等。
財新也曾報道過類似數據,我國自殺率從2002年至2011年間下降了58%,但65歲以上人群的自殺率在過去十年中急劇上升,其中農村老人的自殺率顯著高于城市老年人。
2006年至2015年,每10萬人65歲以上農村老人中就有21.99人自殺,85歲以上則有65.60人選擇自殺結束生命。
農村老人的問題,恰恰是我國邁入老齡化社會中最容易忽視的問題。
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從2024年開始,我國已經連續兩年將農村老人的養老金上漲了20元,月均一百多元的養老金看起來很低,但農村的生活成本其實也非常低。
蔬菜自種,每逢趕集去鎮上采購肉類、其他生活必需品等等,如果沒有其他娛樂生活,一百多元也能夠勉強溫飽,尤其是如果老人自己再種一點蔬菜的話。
考慮到幾乎所有老人都擁有自己的房子,也就是沒有租金和貸款的情況下,農村的生活成本的確是最低的。
而從我國老人群體的上漲幅度來看,農村老人養老金漲幅也是最高的。
根據人社部數據,退休職工在2024年的養老金提高了3%。而2023年,全國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的人均月支出為3816.91元,西藏最高達10679.25元,北京則為5951.25元,最低的重慶也有2882.23元,平均增加了114元,最高也增加了320元。
農村老人漲幅高,那是因為基數低;目前我國退休老人群體中,養老金仍然分為三個檔次,分別是第一檔的事業單位退休人員,月均養老金在6000多元,第二檔則是城鎮職工退休人員,月均養老金在三千多元。
最后就是農村老人。
以2022年為例,我國事業單位退休人員約有2100萬,平均每月退休金6100元,城鎮職工退休人員1.15億,平均每月退休金3149元,農民及城鄉基礎養老金的領取人約1.65億,平均每月為205元。
隨著我國加快邁入老齡化社會,未來老年群體的退休、生活乃至收入,將會不可避免受到越來越大的關注度。
這是30比15比1的養老收入比,它的結構性失衡,恐怕也還需要用更長的時間來進行養老金并軌。
2024年9月,某縣統計公報出爐,該縣2023年的公共財政收入為16.7億元,公共財政支出約50.9億,在收支嚴重失衡的背景下,該縣還為近8800名事業單位退休職工發放了7.85億元的養老待遇,而11.94萬普通城鄉居民,則是2.51億元養老費用。
占退休人群0.31%,領取了超過55%的養老金。
這背后看起來不合理,但我們仍然需要考慮到多繳多得的原則。盡管這么說可能比較扎心,但按照現行的多繳多得原則來看,農村老人的確幾乎沒有繳納什么養老保險。
但沒繳納,不意味著沒有貢獻。
當年繳納公糧的經歷相信一些老人還歷歷在目。數據也揭露了這一點,從1953年至1978年,我國農民通過低價交售農產品,為工業化提供了5100億元的資本原始積累;從1979年至1994年,農民通過工農產品價格剪刀差的方式,為工業化提供的資本積累高達1.5萬億元。
在交公糧之余,農民還需要繳納20余種稅費,此外還要參與各種公共建設,而城市居民,在90年代前是沒有這些義務的。
除此之外,1998年之前,大多數企業職工是沒有交社保的,2014年之前,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也沒有交社保,但工齡也同樣能夠被視為繳費年限。
從退休人員養老待遇,到今天上班族的收入薪資增幅,我國的收入分配變化勢在必行,隨著消費疲軟,老齡化社會不斷加深,我想這可能是未來長期來看,我國面臨的最大灰犀牛。
從這個意義上來看,養老待遇并軌,仍然道阻且長。
end.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