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中國的美食之都。你可能從來沒有想過,每天生產的餐廚垃圾上千噸,而這正在成為一座新的“金礦”。
——餐廚垃圾也能“變廢為寶”,成為一個很有未來前景的綠色產業。
餐廚垃圾完成收運處置閉環管理,實現資源化、無害化、可持續,中地油(成都)環境治理集團有限公司為行業樹立起標桿案例。
中地油公司通過自研的“生物轉化3L技術”,為每噸餐廚垃圾標注價值,將這些“城市包袱”變廢為寶,成為生物航油、蛋白飼料甚至醫美原料,直接撬動百億級產業鏈,重塑經濟可持續發展邏輯。
為助力企業鏈接上下游資源,3月11日,第15期“益企同行”企業互訪沙龍走進中地油集團,銀谷碳匯、中興匯菁、機緣環保、鴻潤環境、云巢數字等企業負責人同行,一起交流探討再生資源的合作機會。
第15期“益企同行”走進中地油集團
從城市清道夫成長為行業龍頭
從2006年回收餐廚廢棄油脂的“城市清道夫”,到如今布局全國的產業生態鏈龍頭,中地油的蛻變不僅是一場技術革命,更是一場產業升級。
“你永遠不知道下一勺火鍋油會流向哪里。”
在交流座談會上,中地油集團董事長王金華分享創業經歷,2006年,全國餐廚管理近乎空白,80%的廢棄油脂被黑作坊加工成“毒油”回流餐桌。當年,他成立了成都市第一家專業回收、處置餐廚垃圾廢棄油脂的公司。
2010年國務院整治地溝油的政策出臺后,行業迎來爆發式發展。但傳統技術卻陷入“死胡同”:直接填埋污染地下水,堆肥導致土壤鹽堿化,焚燒垃圾則會導致大氣污染。
尤其是目前業內廣泛應用的厭氧發酵技術,存在建設期長、投資巨大、運行成本高、次生污染嚴重,且嚴重依賴政府補貼等問題。
王金華意識到,唯有“高值化產品”才能讓行業擺脫政策依賴。
2015年,中地油集團研發出“生物轉化3L技術”,餐廚垃圾經黑水虻幼蟲吞噬后,98%的有機物轉化為蛋白飼料和有機肥,殘留油脂則提煉成生物航油。
王金華算了一筆賬:厭氧發酵工藝的固定資產投資120萬元/噸,僅產出附加值低的沼氣。而生物轉化3L技術僅需固投30萬元/噸,且資源產品價值提升3倍,以成都為例,每年政府財政補貼減少5億以上。
目前,中地油集團已實現年收處餐廚垃圾36000噸,并通過黑水虻昆蟲實現價值裂變:年產黑水虻蛋白昆蟲4600噸,生物有機肥7200噸。回收利用率達97%,成為行業最優解決方案。
技術轉化的蛋白飼料、航空燃料等
3大標桿項目成教科書案例
作為行業拓荒者,中地油集團始終致力于推動產業規范化。
生物轉化3L技術不僅獲得20余項專利,國內首個行業標準《黑水虻生物轉化餐廚垃圾行業標準》也因此誕生。
2020年,全國首個黑水虻工業化處理特許經營權項目——貴州習水50噸/日餐廚垃圾處理廠投產,年產值突破1500萬,成為行業標桿。每年為習水政府財政支出節約2500萬元。
國家住建部著名專家、清華大學教授劉建國,現場考察該項目后,給予積極評價,“習水縣的模式充分體現了習總書記倡導的‘兩山’理論,可復制、可推廣”。
中地油集團先后建立綏陽、鳳岡等3大標桿項目,依托黑水虻,構建起“餐廚垃圾—昆蟲養殖—有機農業—生態文旅”閉環產業鏈,涉及“工業級混合油”、“昆蟲養殖”及“昆蟲蛋白加工”,SAF可持續航空燃料、醫美及大健康等領域。
目前,“習水模式”已成為行業教科書:政府以特許經營權入股,降低企業投資風險。向餐飲單位收取分類服務費,破解收運難題;資源化產品反哺農業,減少化肥使用。
這一模式不僅被寫入國家部委政策文件,更吸引全國20余個市縣考察團學習。
目前,中地油集團與四川大學、四川農業大學、江南大學、中科院青島能源所、天府新區鄉村振興研究院等共同組建“四川省資源循環利用技術研究院”,將在產業政策、處置技術及資源化產品方面加大研發力度,助力產業提質增效。
中地油貴州習水項目
中地油迎來"政策+市場"雙機遇
中地油集團的野心不止于此。2025年,公司迎來戰略升級的關鍵節點。
隨著成都新津總部的落成,中地油正式啟動“EPC+托管運營”、“投資建設+運營”雙輪驅動模式。
目前,德陽、眉山、資陽等地18家子公司已相繼成立。其中,新津基地將打造“西部蟲谷”,預計今年12月投產后,年產5萬噸生物原油、2萬噸昆蟲蛋白,劍指百億產值。
這一布局背后,是政策與市場的雙重機遇。
今年,是“十四五”的收官之年,無論從全球綠色發展趨勢和應對氣候變化要求看,還是從國內資源需求和利用水平看,我國都必須大力發展循環經濟,著力解決突出矛盾和問題,實現資源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從需求側同樣可以預見中地油集團的發展前景,2035年我國大豆等蛋白質飼料缺口將超過1.24億噸,通過生物蛋白對飼料糧減量替代,已成為大勢所趨。
生物航油將迎來千萬噸產業需求。據國際能源署數據,2023年全球SAF消費量達52.99萬噸,2024到2028年將以142.6%的年均復合增長率快速增長,到2028年全球SAF消費量將達到1311.71萬噸。
此外,依托完善的產業生態,中地油集團首創大數據監管平臺“油來油往”,實現餐廚垃圾全產業鏈的溯源管理。
在該大數據監管平臺上,可實時追蹤每家餐飲、食品生產單位及食堂的餐廚垃圾流向,涵蓋收運數據、收運過程以及原油轉化和銷售等全流程。
“垃圾處理是剛需,生物經濟是未來。”王金華透露,公司正在對接超1億元的融資,計劃3年內覆蓋全國50余座城市。
當全球都在尋找可持續發展的答案時,中地油集團為我們揭示一個真理——科技的本質,是讓資源永不枯竭。
中石油、中海油、中航油都是國家能源巨頭,命名為中地油集團的這個新賽道,未來發展將會怎樣?讓我們拭目以待。
【人物名片】
王金華 中地油集團董事長
王金華,2006年涉足餐廚垃圾與廢棄油脂資源化研究,圍繞“怎么收集、怎么處置、怎么利用、怎么監管”四個方向研究18年。2015年研發“生物轉化3L技術”將餐廚垃圾轉化為高值燃料、肥料、飼料,2016年創立“中地油”品牌,先后創立成都、習水、綏陽中地油產業鏈,2022年創立中地油集團。
歷任第一屆、二屆成都市餐廚與廢油資源化利用協會會長。現任中地油(成都)環境治理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四川省新能源產業促進會副會長、四川省廢棄油脂深度資源化專業委員會主任、第三屆成都餐廚與廢油資源化利用協會秘書長等。
【企業名片】
中地油集團
中地油(成都)環境治理集團致力于廚余垃圾的資源化綜合利用,獨創的“生物轉化3L技術”將餐廚垃圾無害轉化,產出生物蛋白產品、生物航油、生物材料、有機肥料等,已建成習水縣、綏陽縣等多個廚余垃圾特許示范項目。
2024年投建西部蟲谷、年產5萬噸油脂項目及黑水虻養殖項目等,旗下控股18家分子公司,并自主開發可全程溯源的油來油往APP。未來集團大力發展城市新型“糧田、油田”戰略,把對糧食、食品和環境的放心惠及全國人民。
?END?
大成產經已入駐微信公眾號、今日頭條、百度、新浪、網易、知乎等平臺,專業塑造行業影響力,精準觸達政商主流人群。
大成產經整合產業鏈上下游資源,促進資源精準匹配與商業落地,提供融資融智、項目運營等服務。
入群或合作,請留言
備注:姓名+企業,并說明需求
歡迎關注大成產經。設為星標,不錯過推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