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年,對中國這塊肥肉垂涎已久的西方列強糾集在一起,組成了臭名昭著的八國聯軍,向腐朽無能的清政府發起了進攻。
此時在位的正是大清王朝著名傀儡皇帝的光緒,國家大權都掌握在太后慈禧手中,慈禧執意向十一國同時宣戰。
然而,這位霸氣到史無前例的太后卻又在八國聯軍進攻京城的炮火中,不顧社稷安危,攜光緒帝倉皇出逃,一路向西。
這一路上,曾經養尊處優的慈禧太后與光緒皇帝終于體會到了一些百姓的苦,嘗到了食不果腹、衣不蔽體的生活是什么滋味。
慈禧一介后宮婦人,為什么會向十一國宣戰?
對于這位攜天子逃亡的太后,西逃路上的官員又是如何接駕的呢?
亡國詛咒言猶在耳,大清王朝日薄西山
在中國最后一個封建王朝清朝漸漸走向滅亡之時,一個被歲月塵封了幾百年的詛咒再次被人們提起,成了茶余飯后的談資。
這個詛咒還要從大清立國之前,從努爾哈赤統治的后金時期說起。
當時明朝尚在,葉赫部則是明軍的盟友,與明軍聯手企圖消滅努爾哈赤的后金。
努爾哈赤與葉赫部自然也就成了敵對關系,雙方在長久的較量中結下仇怨也實屬正常。
明朝與后金一直都是處在劍拔弩張的情勢下,雙方多年來爭斗不斷,隨著后金不斷地壯大起來,雙方的戰爭也漸漸迎來了尾聲。
由于明朝軍隊的指揮官戰略決策失誤,讓努爾哈赤提前做好了戰斗準備,盡管明軍武器精良、糧草充足,在薩爾滸一戰中還是被后金打敗,主力也被全數殲滅。
作為盟友的葉赫部受明軍連累,努爾哈赤借此機會大軍壓境,葉赫部陷入了困境,首領布揚古為保全族人性命,不得已向努爾哈赤投誠獻降。
可惜的是,努爾哈赤卻仍舊以布揚古不恭敬為由,下令處死了他,心有不甘的布揚古在死前發下咒愿:吾子孫雖存一女子,亦必覆滿洲。
努爾哈赤對此也是十分忌諱,下令自此以后,后宮擇選秀女,葉赫部女子不得入選。
其實,關于這個詛咒的故事在正史中并不見記載,反而是在光緒年間的民間野史中廣為流傳,不過其原因也不難揣測。
若是努爾哈赤真的在意這個詛咒,甚至是立下了祖訓,那以滿族人對禮制的尊崇,必然是一板一眼地執行。
如此,在歷史上就不會有乾隆一朝寵冠后宮的舒妃葉赫氏了。
由此可見,野史傳言的產生往往與時勢相輔相成。
此時的大清帝國衰敗之勢已經十分明顯,即使還有愛國忠君之士奮力救國圖強,但大廈將傾,非人力可以阻擋。
然而,大清危亡之際,出身葉赫氏的慈禧太后不顧國家大事,不顧百姓生死,一味地追求奢靡享受,百姓對這位把持朝政的太后自然不會有好印象。
慈禧太后把持朝政多年,盡管光緒帝已經成年,早該親政,但是已經品嘗到了大權在握是什么滋味的慈禧又怎么肯輕易放手。
即便是面對親生兒子同治皇帝,慈禧都未曾將手中的權柄移交,如今的光緒不過是她妹妹過繼給她的孩子,她更是不可能還政了。
然而,正是因為她不肯還政給皇帝,才讓長期以來試圖瓜分中國的列強們找到了入侵中國的突破口。
國難當頭奢靡不改,強敵來襲皇室逃亡
鴉片戰爭之后,林則徐等一批有識之士深刻地意識到,必須要發展現代化軍事力量,才能改變中國落后挨打的局面。
同治九年的天津教案更是讓落后的清政府見識到了西方軍艦的厲害,大為震撼,自此下定決心要加強海防,組建一支強大的海軍。
在李鴻章與曾國藩等人主導的洋務運動浪潮下,清政府的軍事實力進一步得到了增強,北洋艦隊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登上了歷史的舞臺。
慈禧太后其實也并非絕對仇視一切外來洋務的人,她本人就很喜歡從西方傳來的攝影技術,經常拍照留影,但她也不是一個能夠認識到洋務發展重要性的政治家。
慈禧最初對洋務運動、對籌建北洋艦隊的支持,更多的是來自她的私心。
她需要一個相對平衡穩定的局面來維護她作為掌權者的威望和奢靡的生活。
外國列強的大炮讓慈禧知道了她必須支持北洋艦隊的發展,這是一支能夠鞏固自己統治地位的軍隊,只有大清王朝存在,她的權力和榮華才能存在。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為了保住自己手中的權力和奢靡的生活,慈禧也曾不顧朝堂上的反對聲音,全力支持北洋海軍建設,讓北洋海軍的實力得到快速發展,國家的軍事力量得到了加強。
然而,這種帶有目的性的支持終歸是不長久的。
一旦慈禧有了其他對她來講更重要的目的,北洋海軍受到的支持便會在頃刻間消失不見。
1888年,北洋海軍終于建成了,慈禧的支持也隨之消散了。
相比于給這支海軍購買艦艇大炮,慈禧現在更想將頤和園好好修繕一番。
于是,原本該撥給北洋海軍購置軍備的2000萬兩軍費,就這樣被慈禧太后挪用,頤和園修繕得精致奢華,但當北洋海軍申請軍費時,負責此事的李鴻章卻只能無奈搖頭。
不過,很快慈禧便嘗到了她挪用軍費釀造的苦果。
甲午海戰爆發,在北洋海軍之后發展起來的日本海軍后來者居上,以強悍的海軍力量將清政府擊潰。
這一次的戰敗,不僅意味著要再一次簽訂喪權辱國的賣國條約,更讓蠢蠢欲動的西方列強們看到了希望。
這個在一個中年女人把控下的東方大國是多么的不堪一擊,此時的中國已然成為了他們眼中待宰的羔羊。
1900年,打著鎮壓義和團的旗號,實則是想要擴大在華利益的英、俄等國組成了一支名為八國聯軍的龐大軍隊,向清政府核心所在的紫禁城襲來。
也許是想激起國人的愛國之心,也許只是為了維護天朝上國的顏面,慈禧太后竟然向十一國列強同時宣戰,最終結果可想而知。
為保性命,慈禧只能裹挾著傀儡皇帝光緒一起倉皇出逃。
一時錯判拒之門外,秋后算賬難逃一死
慈禧太后與光緒帝此次離開京城并非皇室出巡,而是趁夜色掩護逃命,既然是逃命自然不可能準備得十分周全。
于是,慈禧與光緒只得被迫地深入民間百姓的生活,體察民情了,一路逃亡即使是昔日里養尊處優、前呼后擁的皇太后也難免落得一身狼狽。
饑腸轆轆的慈禧,只能與逃難的人們一路向西而去。
為了掩人耳目,慈禧等人也不敢聲勢太過招搖,只能藏身于難民之中,和大家一起忍饑挨餓。
待到慈禧一行人終于來到昌平城下時,本以為只要亮明身份,當地官員便會跪地迎駕,卻不想人家根本不相信她皇太后的身份,直接朝著這位“假太后”開了槍,嚇得慈禧只能慌忙繞道而行。
其實,這也不能全怪這位知州不懂變通,誰又能想到不久前還豪情萬丈地向十一國列強宣戰,揚我大清國威的太后,竟然不坐鎮紫禁城,而是臨陣脫逃了呢?
畢竟,就算是被清朝顛覆滅亡的明朝,也有著“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先例,誰又能想到,在交戰之初,他們的皇帝和垂簾聽政的太后就先逃命了,把老祖宗留下的紫禁城留給了敵人。
更何況,此時京城內外戰火紛飛,慈禧倉皇出逃,只顧得上逃命,哪里來得及按朝廷規章通知地方官接駕呢?
若是把眼前的“假太后”給當成真的來接待,萬一這只是哪個不知天高地厚的刁民為了保命動了歪心思,豈不是貽笑大方。
按常理來說,這位知州大人的想法其實并無問題。
畢竟,皇家人出巡從來都是嚴守禮制,不用等到鑾駕啟程,可能早幾個月,禮部等部門就已經下發通知,讓地方官們準備接駕事宜了。
既然沒有收到朝廷通報,那么依照朝廷法度辦事,沒有將這位口說無憑的“假太后”按大清律法羈押懲處就已經算是宅心仁厚了。
然而,這位知州大人沒想到的是,眼前的老夫人竟然真的是慈禧太后本人。
將身處危難的太后、皇帝拒之門外,甚至還向太后一行人開槍,讓太后和皇上在自己人的槍口下死里逃生,冒著危險改投他處,他的下場可想而知。
等到這位知州得知事情的真相以后,想必是如同晴天霹靂。
即使他是依照朝廷法度、禮制辦事,卻改變不了他觸怒皇家威嚴,置天子于危難中不顧的事實。
雖然慈禧當時只顧逃命,來不及也沒有余力去追究他的罪責,但秋后算賬是肯定會有的。
最終這位知州大人因為一時錯判了情勢,不僅丟掉了烏紗帽,性命也未能保全。
巧施援手粗茶淡飯,進退得宜富貴平安
若是沿途的州縣都像昌平知州一般,想來慈禧等人也就沒有機會再回到紫禁城作威作福了,被昌平知州當作難民趕走后,本就是“所有御用服食,概未備帶”的慈禧一行人更加狼狽了。
接下來的幾日里,一行人連向沿途百姓乞求施舍的機會都沒有了,只得拖著滴水未沾,粒米未進的身體繼續逃命。
直到慈禧一行人來到河北境內的懷來縣時,才看到懷來縣令吳勇冒著大雨,前行幾十里趕往榆樹堡接駕,解救慈禧一行人。
可惜懷來縣實在是貧苦,雖說縣令接駕得十分恭敬,但是實際接待慈禧和光緒的待遇可謂是非常差,只有一碗小米綠豆粥,和五個煮熟的雞蛋,幾件舊衣服,甚至連雙像樣的筷子都沒有。
但是,對于此時餓得頭昏眼花的慈禧來說,這便是雪中送炭,救駕于危難之間,讓她得以從生死一線的境地中脫險。
事后,慈禧還感慨“榆林豆粥勝佳品,肚饑不擇粗茶飯”,生死一線之時,哪怕再簡陋的飯食,在慈禧看來都來之不易。
為了感激和嘉獎吳勇,慈禧先是下令將吳勇升為從四品的前路糧臺會辦,相較于從前的從七品地方縣令,直接連升三級。
懷來縣清貧,但是縣令吳勇還是四處奔波,盡可能地給太后和皇帝提供更好的條件,在之后的西行之路上更是一路伴駕,隨后又被升為知府,留本省候補。
其實,以慈禧一行人當時的情狀以及懷來縣自身的情況,即使縣令吳勇不出城相迎,也無可厚非。
畢竟時局如此,誰又知道眼前的這一位到底是不是真的太后呢?
但是,吳勇的決定很聰明。
不僅盡自己所能為慈禧一行人提供生活保障,更是趕路幾十里前來迎接慈禧。
如此一來,即使這一行人有假,也可以當場對質驗明身份,若是真有刁民假冒太后、皇上,那便當場拿下,上報朝廷處置,也是大功一件。
若是這一行人真是喬裝避難的太后皇上,那自己便是忠心不二的救駕有功之臣,太后皇上現在均處于危難之中,雖然自己能提供的飲食衣飾實屬簡薄,但是雪中送炭的情誼更重于物質的好壞。
吳勇能夠提前接駕,一方面自然是已經收到了一些關于昌平的消息,另一方面便是來自他的個人智慧,沒有選擇置之不理,而是果斷前往接駕。
顯然,他的決定是正確的。
最后,他沒有落得和昌平知州一樣的下場,反而連升三級,成了太后和皇帝的恩人。
錦上添花易,是因為錦緞絢麗奪目,就算只是靜靜地擺放在那里,也足以吸引世人的目光。
雪中送炭難,是因為大雪紛飛、天寒地凍的時節,人們都忙著躲避嚴寒的侵襲,自身尚且故不周全,能夠分出精力照看他人自然是不易。
不過錦上添花的人多了,便也成了尋常,雪中送炭的人太少,反而更容易被銘記。
昌平知州或許平常也做了許多錦上添花的功夫,但是一朝不慎,非但沒能雪中送炭,反而意外落井下石,結果也不難理解。
參考文獻
《清史稿》
尤子健《慈禧太后西逃進入河北第一站——揭開慈禧西逃在懷來縣的塵封檔案》
李雅麗《太后的胃口和官員的烏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