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投資圈熱議的一個話題就是東方港灣的董事長但斌在朋友圈和社交平臺發文,反思美股基金凈值回撤比較大,結果引起軒然大波。
原本最重要的企業基本面和估值等問題被一筆帶過或者是避而不談,但斌的反思重點卻落在了虛無縹緲的“世界體系結構性的矛盾和變化”和美國體制與特朗普的不靠譜上,這是哪個基金經理能夠把握住的了的?明顯就是在給凈值回撤找理由和甩鍋。
隨后有網友發出東方港灣美股持倉,更是讓人大跌眼鏡,但斌在美股科技股估值很高的情況下,竟然滿倉美股科技股還上了不少的杠桿,一個曾經的中國價投標桿人物卻玩起來了純粹的“價值”投機。
“據私募排排網統計,截至2024年底,東方港灣旗下有業績顯示的產品共70只,均由但斌本人管理,合計規模為85.01億元,全年收益均值為60.59%,相當炸裂。東方港灣創始人但斌也奪得2024年百億私募最佳基金經理。
這下水落石出了,去年美股納斯達克指數上漲 28.64%,但斌全倉 all in 美股科技股還加上杠桿,那業績自然就非常高了。
然而,盈虧同源,今年納斯達克指數較高位已經下跌 15% 左右,而但斌重倉的多只個股和杠桿 ETF 跌幅都超過 30%,難怪說凈值回撤比較大。
基金經理高位滿倉投資最后翻車,在資本市場上并非一件新鮮事,他們為什么會這樣做?背后又有什么真實的原因?
雖然美股科技股估值高企的警報早已響起,但某百億私募掌舵人但斌卻選擇了孤注一擲——滿倉并疊加杠桿押注科技巨頭的策略,看似反常的操作背后,暗藏著一道致多家華爾街投行反復演算的經典算術題。
Ⅰ. 魔方公式:60% vs 38%的非對稱法則
當某基金年度斬獲60%收益時,管理人會即刻提取20%的超額收益作為業績報酬(1.620%=0.32)。
令人心驚的是,次年僅需下跌38%(1.6
0.62≈0.992),凈值便重返原點,但此時原始投資人已肉眼虧損超8%。
這套法則創造了詭異的金融幻境:基金管理人永遠穩定兌現獎杯,投資者卻陷入難以脫逃的"復合虧損陷阱"。
Ⅱ. 三角困局中的業績驅動體制
業內隱秘的運營劇本正在顯影:
1. 明星基金經理需要"標志性戰役"續寫神話
2. 信托合同中復雜的費用組合(管理費+超量計提)暗含激勵錯位
3. 行業通行的軟鎖定期設計保障獨立決策權,讓極端策略得以施行
根據晨星研究所數據,過去十年全美主動管理型基金的平均超額收益提取比例高達19.7%,而其管理的資產虧損后善后率不足3%。
這解釋了但斌們即使面對高位市場的風險警示,仍需選擇高波動率資產的底層邏輯——在既定規則下,這是數學模型的必然解。
Ⅲ. 風險代數:當阿爾法變成貝塔的雙刃劍
杠桿算法的放大效應在標普500指數ETF應用中呈現出更劇烈震動:
- 10%保證金模式下
市場3%波動即觸發±30%損益 - 月度負復利陷阱
首次虧損30%需要近43%反彈才能回本 - 人性博弈場
當私募產品凈值跌破預警線,操盤手偏好多采取"脫韁策略"放手一搏
正如橡樹資本創始人霍華德·馬克斯在《周期》中警示:"當波動率成為收益源泉時,實際是在向時間魔王抵押靈魂。"而這些成本,最終將由追求絕對收益的私人投資者埋單。
Ⅳ. 雙縫干涉:透視費率結構的量子效應
伯克利大學金融工程團隊通過蒙特卡洛模擬驗證,當組合年費占比突破2.5%臨界點時,30年跨度中將侵蝕84%~92%的實際收益。
具體到但斌案例中:階梯式計提機制
當凈值從1.0→1.6→0.992時
管理人計提總額=(1.6-1.0) 20% + 0.992 2%管理費=0.12+0.0198=0.1398
這意味著即使投資者零收益,管理人仍獲得13.98%的報酬率,收益分配折算為不對稱的 10:2.33 坡度曲線。
在金融煉金術的光影籠罩下,每個凈值曲線的舞動都暗藏博弈密碼。看似喧囂的滿倉加倉宣言,也許只是統計套利公式的參數校準。而當資本市場的戴維斯雙擊變為雙殺,最寶貴的啟示或許是:與其仰視神話語錄,不如深究每個小數點背后的分配密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