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2025年3月6日晚,第47期企業史讀書會在線上如期舉行,本期讀書會選讀書目為定宜莊、張海燕、邢新欣所著的《個人敘述中的同仁堂歷史》,聚焦口述史方法在歷史學與企業史研究中的實踐與反思。此前,本號編譯了三篇推文作為此次讀書會的輔助閱讀資料,見正文下方推薦閱讀。
第48期讀書會將在2025年4月10日(周四)舉行,由南京大學李玉老師主講,題目為《晚清公司法制建構芻議——兼談〈中國近代企業史資料選輯〉的價值》,具體安排事宜敬請關注相關預告!
本次讀書會由福建師范大學社會歷史學院林立強教授主持,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福建師范大學、中央財經大學、南京大學、浙江大學、廈門大學、西南大學、福州大學、湖北大學、山西大學、華中師范大學、湖北師范大學、南京師范大學、江蘇師范大學、上海財經大學、西南財經大學、東北財經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華東政法大學、太原科技大學、蘇州科技大學、日本大阪大學等海內外高校與研究機構的專家學者、碩博士生及其他史學研究者共100余人參加。此外,讀書會特別邀請同仁堂集團黨委宣傳部(文化傳承中心)孔燕萍女士出席了本次會議。
在導讀環節,林立強老師強調,本次討論旨在通過理論與案例結合,厘清口述史在企業史研究中的定位與挑戰,幾個核心議題包括:歷史學田野調查及口述史與社會學、人類學等其他社會科學有何不同?企業史研究如何使用口述史?在使用時與其他學科領域有何共同點?口述史是否可以突破“史料補充”的局限,推動歷史敘事從“見事”轉向“見人”?
在主講環節,福建師范大學社會歷史學院的楊新輝同學梳理了本書的研究框架,認為本書的研究對象為樂家后人、老藥工及職工群體,聚焦家族內部權力分配、分號經營策略等問題,同時還結合樂氏手稿、檔案與口述互證,本書的學術價值在于重視對“人”的敘事。同樣來自福建師范大學社會歷史學院的黃靖同學則結合了其參與福建省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新中國福建國營茶廠職工口述資料搶救性收集與整理研究”口述活動的親身經歷,分享了其對口述流程、方法的思考,他認為從事口述研究時應在確保學術規范的前提下把控訪談節奏,并注重口述與文獻的互證。
《個人敘述中的同仁堂歷史》
作者:定宜莊 / 張海燕/ 邢新欣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
出版年:2014年10月
在點評環節,中央財經大學經濟學院蘭日旭教授針對本書提出了幾點思考:一、口述史的客觀性問題;第二,如何厘清家族企業與國有企業在產權結構、管理制度及職工地位上的差異;第三,受訪者在不同歷史時期的身份的變化是否會影響對前一時期企業的評價。
四川外國語大學張勇教授結合自己的口述史實踐,回應了林立強老師在會議伊始拋出的幾個問題,認為歷史學口述史的內容與對象應是“過去”的,不能與社會學、人類學的“當下”的口述訪談相混淆。歷史學口述應與檔案、手稿等文字資料互證印證,互為補充。張勇教授還提出口述史的呈現形式除了傳統的文字和影像外,也應考慮新媒體與短視頻等載體。最后,張勇教授提出口述的個案研究不僅包含歷史學的“求真”與社會學的“求解”兩種取向,還有第三層級——有關歷史學與其他社會科學研究方法的問題。
遼寧大學黃巍教授認為口述不僅是企業史研究的史料補充,更是文化記憶傳承的載體。通過聚焦個體經驗與互動,去理解歷史背后的情感邏輯與集體記憶的塑造,體現“小人物推動大歷史”這種自下而上式的敘事結構,并與文獻史料等“自上而下”的精英化的敘事結構相補充,有助于還原立體的歷史。黃巍教授提出企業檔案因封閉性較強不易獲取,而口述、地方志等資料則可以作為彌補,并建議學者結合地方特色開展企業史口述研究。
哈佛商學院企業史研究團隊的“創建新興市場”(CEM)口述史項目統籌人:塔倫·卡納(Tarun Khanna)教授(左)、杰弗里·瓊斯(Geoffrey G. Jones)教授(右)
在自由討論環節,中國歷史研究院博士后曲冠青認為口述史的優勢在于它是一個交流的過程,在這種過程中更容易形成對人物或者事件全面立體的認識,從中獲取的“冗余”信息不僅能啟發思考也有助于推動研究。而難點則在于需要對口述的對象足夠熟悉、把握口述的方向和節奏,以及核實口述內容。
南京大學新中國史研究院李玉教授以企業史為例,從企業史與企業口述史的關系、企業史的在地性與口述史的在場性、企業史的全局觀與口述史的個體觀以及企業史研究如何利用口述史資料等五個方面討論“歷史的口述”與“口述的歷史”。李老師認為未來口述史的價值會越來越大,并將助力企業史研究的發展。
南京大學當代中國研究院“新中國工業建設口述史”項目負責人周曉虹教授(左)在做口述史訪談
此外,重慶工商大學的張士雯琦同學結合自身的企業實習經歷,認為口述史研究應關注同一事件在不同群體中的記憶,從更多角度來還原事件全貌。同仁堂集團的孔燕萍女士也以同仁堂員工視角,分享了她對企業史與企業品牌的認識。孔女士認為企業史可以樹立員工的文化自信,傳承企業的核心價值觀,并從中汲取創新的力量。
福建師范大學企業史團隊“新中國福建國營茶廠職工口述資料搶救性收集與整理研究”口述活動
在總結環節,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高超群老師圍繞口述史的價值與方法提出了兩個觀點:其一是口述史料的真實性具有雙重性,它會因受訪者記憶偏差、視角局限而不太準確,但其中的人際關系、家庭關系與社會關系是檔案文字難以呈現的“深層真實”;其二是在口述資料的利用上,當口述內容與文本資料出現沖突時,恰有可能出現重大的研究發現。林立強老師指出,研究企業史的歷史學學者應掌握口述史的研究方法,并在各學科都引入口述的背景下,保持歷史學本位。張勇老師對此進行了補充,認為口述史方法大有可為,未來在口述對象的選擇上,應更多面向普羅大眾。對此,林老師借用王明珂教授《反思史學與史學反思:文本與表征分析》扉頁的一段話作為本次讀書會的結束語:
如在一個夏夜
荷塘邊有許多不同品種的青蛙爭鳴
不久我們會被一個聲音吸引
一個規律宏亮的聲音,那便是“典范歷史”
被忽略、壓抑的其他蛙鳴,便是“邊緣歷史”
我們對歷史的整體了解
在于傾聽它們間的爭鳴與合鳴
并由此體會荷塘蛙群的社會生態
一個隱藏的景
——《反思史學與史學反思:文本與表征分析》扉頁
《反思史學與史學反思:文本與表征分析》
作者:王明珂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2016年4月
本次讀書會歷時接近3個小時,約在22:30分圓滿結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