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不需要社保,未來的年輕人養老可能也更需要機器人而非機器人交的社保,所以,需要讓機器人交社保的是哪群人?
文 | 佘宗明
前不久在重磅座談會上列席發言的宇樹科技創始人王興興大概也想不到,宇樹科技最大對手興許不是波士頓動力,而是中國社會保障學會會長、大學教授鄭功成。
前段時間,王興興接受媒體采訪時說:未來養老100%可以依賴機器人。去年4月,他還預言,未來普通老百姓不用上班,可以讓機器人養著。
曾給宇樹科技的機器狗點贊的馬斯克,所見不止略同。在2024年VivaTech技術大會上,馬斯克表示,在未來,「理想情況下,我們可能都不需要工作。」
結果鄭功成教授不無憂慮地說:機器人和AI的發展對制造業就業影響的幅度可能超過70%,也會對社保造成影響,「每一個工人都是按月繳費(社保)的,安排一個機器人要不要繳費,現在也在討論。機器人應不應該免除企業的社會保險繳納責任,現在也在討論。」
▲鄭功成教授說,「機器人應不應該免除社保繳費責任,現在也在討論」。
若是宇樹科技已上市,那鄭功成教授無異于「頭號空頭」。
可以腦補下這幅景象——
AI和機器人大面積應用后,街頭出現了新盧德運動,工人們喊著口號:「還我工作!」「保我飯碗!」……
只見走在隊伍中的教授模樣人士喊出了不一樣的口號:「補上社保!」手上還舉著「機器人不是‘保’外之地」的橫幅。
01
是勞動者就得交社保,能24小時永不眠的機器人就是「云上打工仔」,也有勞動者屬性。
這是不少贊同「機器人交社保」者的邏輯基點。
問題來了:給機器人交社保,有先例嗎?
內置了某當紅大模型的ChatBot說:有——
韓國率先在2022年《數字經濟基本法》中引入「自動化設備特別扣除」條款,要求企業按機器人工作時長繳納相當于人類職工30%的社保費用。 歐盟提出了「人工智能增值稅」方案,對自動化生產環節加征3-5%的特別稅作為就業培訓基金。 德國漢諾威工業區正試點對每臺工業機器人征收年度「社會保障特別捐」,這套動態計費系統綜合考慮設備工作時長、替代崗位數量及企業利潤增幅,開創性地將技術參數轉化為社會保障計量單位。 瑞典正在測試「人機養老金轉換器」,允許企業將部分自動化收益轉化為受影響員工的補充養老賬戶注資。
▲有些自媒體文章直接將AI瞎編的信息當資料發了出來。
聽起來挺像那么回事,是不是?
但不好意思,全都查無依據,純屬AI杜撰。
AI可以瞎編,制度不能瞎鬧。
雖然歐洲已經「作」沒了自己的互聯網,但還沒無腦到要機器人交社保的地步。
02
機器人交社保,技術上的難度不是最關鍵的。
網上有人問:我廠里有一臺機器人,每天能完成100個人的任務量,社保要按多少人來交?
這方面的疑惑,很多人都有,比如我。
我哥在車企工作,他們的生產車間里都是機械手臂。
若要交社保,總不能一只手臂對應一個獨立勞動者吧?
但ChatBot編造的「深圳經驗」,就為此提供了破題思路。
為每臺工業設備創建數字身份,通過IoT傳感器實時記錄工作時長、能耗數據及產出價值,智能合約自動計算應繳保費,最終以「生產即參保」機制推動社會保障體系首次跟生產要素直接耦合。
不明覺厲,只能說,還是技術黨厲害。
03
讓企業給機器人交社保的難題,不在于技術層面,在于理據層面——這樣于情于理都不合。
有網友就問得挺犀利:如果給機器人交社保,那要是機器人壞了,維修費用是不是也可以走醫保?
這點到了要害。社保同時對應著權利和義務,既然交了社保,就該享受醫保、生育津貼、退休金等權利。
也就是說,機器人交社保后,維修了可以享受醫保報銷,再組裝可以享受「生育津貼」,報廢后可享受養老保險。
不然就別叫它社保了。
▲企業給機器人交社保后,機器人維修能用醫保嗎?
再者,按照「替代人的工作就得交上人的社保」的邏輯,那鄭功成也得為自己使用的很多東西交社保。
他用手機發微信、照相、支付,間接影響了郵遞員、攝影師、銀行柜員的飯碗,是不得替手機交幾份社保?
他用洗衣機,相當于把保姆能干的事給洗衣機干了,變相減少了就業機會,該不該也給洗衣機交下社保?
照這么說,每個開車的車主都得給自己的汽車補繳社保和滯納金——要不是汽車,昔日的馬車夫能丟飯碗?
04
有些人可能會說:別偷換概念,汽車、家電之于人主要是「協助」,AI對于人主要是「替代」。
以往制造業有很多自動化設備,但還需要人來操作,現在到處都是黑燈工廠,哪還需要人?
從歷史規律看,所有新技術問世,都會同時帶來就業替代和補償效應,就看是替代多還是補償多。
盡管許多技術加速主義信徒認定「新技術變革向來只會讓市場容量更大、讓就業機會更多」,但在AI時代大幕已啟的當下,認為AI替代效應遠大過補償效應,是輿論場里的主流看法。
目前可以肯定的是,機器人對部分重復性、機械性工作更多的是替代,對創造性職業(如藝術、心理咨詢、社會服務等)則更多的是協助。
這么一來,判定機器人和AI對具體行業、企業的人是協作還是替代,就成了重中之重:若是協作,那說明人還在交社保,讓機器人跟著交一筆毫無道理;若是替代,說明是機器人端了人的飯碗,機器人得把人失業后沒法交上的那份社保給補上。
可若真要像某些ChatBot所說的,根據「就業影響算法」精準測算機器人對各個行業、企業的崗位替代程度,以此為由制定差異化費率,以確保交費標準公平合理,工程量恐怕會大得驚人。
工程量大意味著什么?簡單來說,就是社保收繳成本可能成為收繳的巨大障礙。
05
值得注意的是,鄭功成說的「給機器人交社保」,立足的是社保基金池在人口老齡化、技術替代效應夾擊下承壓的現實,著眼的是給血槽漸空的社保輸血。
社保基金承壓,紓困方式無非兩點:節流;開源。但現在這情況,節流是很難了,至于開源……讓百萬級外賣騎手小哥繳社保,也補不了長期窟窿。是以他會將開源目光又轉向機器人。
了解到他的這份「初心」,就會明白:拿「接下來是不該給充氣娃娃彩禮錢」來駁斥他,是會錯了意——他關心的不是技術對人的替代,而是替代對社保基金的影響。
用一句話形容這番心思就是:垂死病中驚坐起,「你還沒有交社保」。
▲在有些人眼中,社保就是「目的」而非「手段」。
問題來了:既然是社保,就得回到社保該有的規則上來——社保本質是「人」的互助體系,對繳費者最重要的保障價值是養老、就醫等方面,讓無需養老、就醫的機器人繳費,是否合理?
如果是因為社保基金壓力大就可以將社保從「保障手段」異化為「征收目的」,任由其擴張失去邊界,那今天要機器人繳社保,明天是不就可以讓算法、區塊鏈技術使用者交社保?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鄭功成教授看似顧慮的是大眾在「機器代替人以后」的未來,其實擔憂的不過是他們這群人的未來。
真到了那一天,人們養老怕也指望不上機器人繳納的社保,倒是可以指望下機器人本身。那時候,買個機器人來為自己養老,恐怕比靠機器人交的養老金「轉移支付」靠譜。
最需要機器人交上的那筆錢的,還是鄭功成代表的那群人:他們未必能得到機器人可以給人養老的那天,但不能捱到社保資金池子虧空的那天。考慮到社保是「下一代養上一代」的代際供養,以后年輕人越來越少,沒機器人頂上,他們怎么辦?
要而言之,機器人不需要社保,未來的年輕人養老可能也更需要機器人而不是機器人交的社保,需要讓機器人交社保的是哪群人,你猜,你再猜。
06
那AI和機器人導致貧富分化嚴重,難道不該讓身為既得利益者的企業主們做出補償?
這也是部分人秉持的基本觀點。在他們看來,每次技術革命,都會帶來K型分化曲線式變化:技術紅利分配往往會嚴重不均,受益者總是那些資本家跟科技新貴,大量普通人則淪為「無用階層」「畸零人群」,隨之而來的是貧富差距擴大。所以,就算不用讓機器人交社保,也該通過征收稅費來調節。
怎么調節?獲2024年諾貝爾經濟學家的達龍·阿西莫格魯、西蒙·約翰遜似乎指引了方向——提高資本稅。
按照他們的看法,「自動化」浪潮是否通往貧富差距擴大,「稅制」是重要因素。
中美兩個AI和機器人大國的特點是:資本稅偏低、勞動稅偏高。現有稅制無形中在激勵擴大資本投入、減少人力投入。前些年,美國華爾街跟鐵銹區分化越來越嚴重,就與此有關。正因如此,部分人認為,對那些用機器人和AI替代人的企業,就該多收些資本稅。
這跟鄭功成教授的「機器人交社保」名目有別,但有相通之處——都是讓企業多承擔些稅費。
該不該對企業提高資本稅率?我無從評判。但有幾點情況不得不說:
1,現在的機器人企業包括宇樹科技,大多都處于資金投入期。國內企業承擔的稅負本就不輕,若再加上一筆機器人社保成本,導致前端負擔加重、后端需求萎縮,很可能會摧毀一批機器人和AI企業,繼而削弱自身在尖端科技領域的全球競爭力。
腳上被綁上韁繩的宇樹科技,在波士頓動力面前的相對優勢也會因此被削弱。
反倒是輕徭薄賦,可以讓機器人和AI企業加速成長,從長遠看,其稅收貢獻體量只會比竭澤而漁式的機器人社保收入低。
2,制造業作為「讓企業給機器人交社保」的直接受沖擊對象,可能會加速外流。
果真如此,最開心的沒準是特朗普——多少年來,他力推制造業回流美國,卻遭遇困難重重,可如今,「機器人交社保」竟迂回地跟他做了接應,給他做了助攻。
就沖這點,特朗普夢中都得笑醒吧。
?作者 | 佘宗明
?運營 | 李玩
轉載須經許可
廣告合作請聯系微信號:rabgogo88
或手機號:18810070968
敬請關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