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關于“高福利是不是經濟毒藥”的爭論不斷升溫。一些人堅稱,高福利會養懶人、拖垮財政、毀掉經濟,因此政府不應該搞好社會保障,更不應該發福利給老百姓。
這種說法聽上去挺有道理,但如果真是這樣,為什么像瑞典、丹麥這樣的高福利國家依然富裕強大,而一些低福利國家卻充滿貧困和社會動蕩?
最近看到某“愛國”大V撰文,講歐洲的高福利快終結了,真的是笑話。事實上,這種論調已經持續了辦個世紀,但福利最高的北歐國家依然經濟很好、社會發展健康,他們的福利制度根本沒有什么要崩塌的跡象。
反倒是低福利的地方,經濟大多不景氣,甚至陷入通縮和衰退。
在一個無福利(甚至都不是低福利)社會,基本的社會保障體系尚未建立的地方,卻要談論“高福利陷阱”,就像一個餓肚子的人嘲笑那些吃太飽的人可能會出健康問題一樣,完全是一個笑話。
反對高福利的人最常見的論點是:“福利太好,大家就不愿意工作了。”但這是真的嗎?
首先,工作不僅僅是為了錢。
如果只靠金錢刺激人們去工作,那世界上早該人人自私、無利不起早。但現實中,大多數人即使有足夠的錢養活自己,依然會選擇工作。為什么?因為工作不僅僅是賺錢的手段,它還意味著社會價值、成就感和個人成長。
想象一下,如果今天政府宣布給每個人發放足夠的錢,你真的會放棄所有職業追求,天天躺平嗎?大部分人不會。畢竟,工作不僅僅是謀生,更是社會認同的一部分。
事實上,在北歐高福利國家,懶人反而更少。
以瑞典和丹麥為例,這些國家的社會福利相當完善,失業救濟、醫療保障、育兒津貼一應俱全。按“高福利陷阱”邏輯,這些國家應該充滿懶漢才對。但現實恰恰相反——它們的勞動參與率長期維持在全球最高水平,遠遠超過一些低福利國家。
為什么?因為這些國家的福利制度不是單純“撒錢”,而是和就業政策相結合。
比如,失業者在領取救濟的同時,必須積極求職或參加政府提供的職業培訓,否則福利就會減少。這樣一來,福利不僅是安全網,更是跳板,讓人們更快、更好地回歸職場,而不是沉溺于失業的舒適區。
所以,真正讓人變懶的不是福利,而是糟糕的制度設計。
如果一個國家的社會保障體系只發錢、不引導,那的確可能出問題。但只要規則合理,高福利完全可以和高就業共存。
另外一個重點來了:高福利真的拖垮財政嗎?
“高福利會讓政府入不敷出,最終導致財政崩潰。”這種話現在甚囂塵上,但根本經不起推敲。
看看現實世界,高福利國家真的都破產了嗎?人家一個比一個發展得好。當然,他們還可以說“未來這些國家撐不住”。那您就繼續在自己無福利的狀態下做著“別人未來會返貧”的春秋大夢吧,沒人攔著您!
事實上,福利支出是投資,而不是純粹的成本。
如果一個人因為生病而無法工作,國家給他提供醫療保障,讓他盡快康復回歸職場,這是成本嗎?不,這是投資。
如果一個孩子因為家境貧困無法上學,國家提供免費教育,讓他未來成為工程師或醫生,這也是成本嗎?不,這是投資。
世界銀行的研究也早已證明,醫療、教育和社會保障支出的回報率極高。健康的勞動者更高效,受過良好教育的人能創造更多財富,社會安全網讓人們敢于消費,推動經濟增長。
以上這些都是福利制度帶來的長期收益,而不是單純的財政負擔。
其實,高福利國家的財政狀況反而更穩健——這一點可能會打臉各種“愛國”大V。
看看現實數據就知道,北歐國家的政府債務占GDP比例普遍低于低福利國家。這說明什么?說明高福利并不必然導致財政危機,關鍵在于如何管理稅收和支出。
比如,丹麥和瑞典的稅制高度合理,高收入者和大企業承擔較多稅負,而普通勞動者的負擔相對較輕。此外,他們的社會福利體系也不是無限制撒錢,而是精確分配,確保資金用在真正需要的地方。
反觀一些低福利國家,雖然政府支出較少,但由于社會貧富差距懸殊、醫療成本昂貴、教育資源不均,最終導致更多的社會問題和治理成本。長遠來看,這些隱形的代價比直接提供福利更貴。
從下圖能看到,高福利國家個人所得稅都很高,但稅收排名前列卻低福利的只有一個國家:
很簡單的一個邏輯:如果“高福利陷阱”理論成立,那低福利國家應該更繁榮、更穩定才對。
但現實卻相反,歐洲高福利狀態其實已經持續了一百年——希特勒當年還是流浪漢的時候,在貧困中就是靠著福利制度活下去的,他還能住上公寓、接受教育。
那時候的德國,可是在戰前的經濟危機之中,都能提供那樣的福利。希特勒當然是因為自己的性格走歪了,但是歐洲有多少人都靠著那樣的福利制度,渡過難關,然后過上了體面的生活?
寫哈利波特的羅琳,就是失業的“低保戶”,但她依然能住上單身公寓,養育孩子成本也很低,所以她才有機會在咖啡館寫出哈利波特。
有人說歐洲高福利全靠美國承擔軍費。事實上,歐洲的高福利并非戰后美國援助的結果,而是近一百多年以來形成的社會制度。那些說歐洲高福利是因為靠美國的論調,可以閉嘴了。
有些國家提供的社會福利遠少于歐洲,所以貧富差距極大,大量低收入者無法負擔醫療和住房。結果呢?政府不得不花費巨額資金維持社會穩定,最終變相增加了財政負擔。
而且關鍵是,這種經濟模式最終都容易陷入通縮陷阱。
社會保障體系不完善的國家,老百姓各種負擔重,也得不到健全的醫療保障和養老金,導致社會長期處于低生產率陷阱,經濟增長難以轉化為全民福祉。
其實,“高福利陷阱”論調之所以流行,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它迎合了一種簡單粗暴的邏輯:“錢花得越多,負擔就越重。”
但經濟學不是小學算術,福利制度的真正價值在于其長遠的經濟和社會回報,而不是短期的賬面支出。
福利不是財政黑洞,而是投資社會資本,帶來長期經濟回報。低福利國家的社會問題往往更嚴重,最終反而增加了治理成本。
真正的“陷阱”,不是高福利,而是那些以“高福利陷阱”為借口,拒絕為社會提供必要保障的政策。高福利并不是經濟的敵人,而是一種更公平、更高效、更可持續的發展模式。
中國不僅不應當警惕高福利陷阱,反倒是要提防一種真正的陷阱:“高稅收、低福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