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電子簽的“合規外衣”:披著羊皮的狼
2025年央視3·15晚會首個金融選題,直指電子簽平臺“借條經濟”的荒誕現實。洪先生通過人人信平臺借款3萬元,到賬僅1.4萬元,年化利率飆至5959%;王女士在借貸寶借款5000元,7天被扣1500元“砍頭息”,利率高達2234%28。這些數字,堪比古時“九出十三歸”的當鋪生意,卻披著“法院認可”“電子簽約”的合規外衣。
表面看,平臺只提供電子欠條服務,實則默許資金私下流轉。借貸寶用戶通過微信、支付寶完成轉賬,平臺既不審核實際放款金額,也不留存交易憑證。人人信更被曝“做假賬號”,放貸方偽造老年人、殘疾人身份信息注冊,利用人臉識別漏洞規避實名認證。一紙電子簽,成了高利貸的遮羞布。
二、平臺的“打太極”生意經:羊毛出在狗身上
“我們只掙借款人的錢。”某借條平臺負責人曾如此辯解。數據顯示,借貸寶注冊用戶1.4億,登記借條1.1億筆,每單收取10-50元“出證費”。一旦逾期,展期費、逾期費接踵而至。洪先生借款5000元,多次展期后還款總額超7000元,最終被要求支付2萬元“銷賬費”,堪稱“債務永動機”。
更諷刺的是,平臺盈利模式竟與法律玩起“躲貓貓”。借貸寶建議用戶通過線下轉賬賺取利息差,既規避利率審核,又持續收取服務費。
三、法律與技術的雙重困局:誰來按住“電子印泥”?
電子簽本為信任而生,卻淪為高利貸的“幫兇”。法律層面,《民法典》規定民間借貸利率不得超過LPR四倍(約14.8%),但平臺通過“線下操作”將實際利率隱匿于電子合同之外。技術層面,人臉識別漏洞、假賬號產業鏈讓違法者隱身,受害人連起訴對象都找不到。
監管的滯后性更令人扼腕。借貸寶2016年首度被央視曝光后,官網仍標榜“合規”,直至此次二度登榜,成都總部大門貼上封條,警方連夜進駐調查。整改聲明中“高度重視”“徹底解決”等措辭,與九年前如出一轍。
四、當“科技向善”淪為“算法作惡”
電子簽平臺的異化,折射出金融創新的邊界困境。當技術成為高利貸的“印泥”,當合規淪為作惡的“護身符”,監管必須直面兩個拷問:如何穿透電子合同的“合規迷霧”?又如何堵住技術作惡的“暗門”?
借條平臺不是法外之地,而是“法內飛地”。若再不斬斷這條“線上簽約、線下收割”的利益鏈,恐怕明年315,我們還將見證第三度“登臺表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