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睛】一地旅游之優,一國旅游之強,既要看體量與規模,更要看能量與績效;就如同發育成長中的青少年,不僅要看身高和體重,更要看心智、體能和素質。旅游產業在全球的水平和地位,既要有自我的客觀認知,更要有國際的印象評判與指標對比。
把旅游產業做強,推動旅游高質量發展,建設旅游強國,是近幾年耳熟能詳的行業熱詞。這緣于按照現代化建設的計劃,距離2035年我國躋身中等發達國家行列的目標日近了。于是乎,旅游行業便提出對應強國建設的目標。
何謂旅游強國?現在差距有哪些?回答這個問題,習慣思維是對標國際、檢討現狀。譬如,春節乘坐高鐵回鄉探親,可網上訂票、高速行進、安全舒適;外國人憑過境免簽政策之便,可順游我國城鄉、感受中國文化和民俗風情;廣大民眾參觀博物館、紀念館、紅色場館,可享受門票減免,這都契合了旅游強國的發展方向。但是,大凡出國經歷較多的人都清楚,現階段我國與旅游發達國家相比,發展水平和產業素質還有差距,需要針對性地加以彌補和提升。
上世紀末以來,僅就旅游的接待和收入看,我國三大旅游市場業績均已名列世界前茅,國內旅游是最大市場、出境旅游是最大客源地、入境旅游接待和收入位居世界三五位。因此,業內有觀點認為在通往旅游強國路上已前無標兵。但是,現在說我國已是旅游發達國家,恐怕還略顯牽強。作為一個人口和經濟大國,我國旅游業與世界領先水平的差距不在規模和體量,而在產業素質和發展水平,這就如同發育成長中的青少年,不能只看身高和體重,更要看心智、體能和素質。這些方面的提升,加強硬件是一方面,更多的則是軟件充實和素質提升。
那么,可否通過化整為零、對標國際、集中提升,助力實現旅游強國目標?從理論上講,這么做似無不可。上世紀90年代末,旅游部門就組織過創建優秀旅游城市,出臺覆蓋較廣的創建標準,狠抓基礎設施、產業要素和環節服務,使一些城市快速步入旅游城市行列。此外,針對旅游景區、度假區、全域旅游等單一要素,一二十年來也開展了創建和評定,收到某些方面的明顯成效。
當然,客觀來看,創建或貫標并非是萬能的。全域旅游示范區、省一級的旅游強縣,有些并未名副其實,雖有相應的名號認定,但縣內連像樣的旅游吸引物和贏利旅游企業都不多。因此,可否通過創建或貫標推動旅游做強,需要基于現實需要和經驗教訓去做取舍,而非簡單沿革或變相套用。
旅游發展存在的差距,有些根子是在發展方式和資源配置,單憑搞創建難以解決。譬如,發達國家的市場主體都是獨立自主,投資開發和經營運作圍繞大市場,追求績效成為企業最大訴求;我國旅游領域的市場主體還做不到,國有平臺的投資者和國有企業對盈虧和效益不夠敏感,好的項目難以做強,差的項目難以淘汰出局。在旅游投入產出上,我國不少旅游項目投資量不小,但低效閑置的與日俱增,企業經營困難和市場效益不好,成為較大面積的現象。
影響產業結構改善的一些癥結,不少是由發展階段決定的,這也是創建或貫標解決不了的問題。譬如,從發展驅動看,發達國家大多已把旅游當作事業,賺錢的事兒讓企業去考慮,而我國很多地方仍把招商引資、投資開發、旅游收入列為考核任務,追求GDP增長也在驅動旅游發展;從旅游吸引物看,景區在發達國家占比不高,且大多是免費或低收費,而我國仍把開發或升級各類景區作為旅游投資重點;從客源結構看,旅游發達國家的商務客、政務客、因私客占比較大,而我國則越是市縣越追求傳統的旅游客流,不少地方仍在期盼通過延長公共假期來獲取旅游溢出效應。常言道,發展旅游是“錦上添花”。假如這個基礎還只是棉麻布、化纖布,便注定再怎么設計花樣也難達到預期效果。
旅游產業的做強,需依托國家現代化水平和經濟實力,單憑創建或貫標也難以提升。最具說服力的,就是近些年作為旅游發展重要支撐的大交通,以高鐵、高速路為代表突飛猛進,達到舉世公認的世界水平,對構建“快旅慢游”格局起了決定性作用。如此大的跨越進步,沒有科技創新、經濟實力和互聯網時代,單憑搞什么創建推動也是難以取得的。
對國際游客概念的認識,關乎旅游國際競爭力的評價,也是一個現實而敏感的話題。我國對入境旅游接待的統計,跟世界多數國家不同,它們所說的入境旅游就是接待外國游客,而我國則將其一分為二,一是港澳臺胞的入境、二是外國人的來華,前者約占現行入境統計量的八成,后者約占入境量的兩成。這一統計上的特色,與我國近現代歷史和“一國兩制”密切相關;也有怎么去看待的問題,即使各國業界沒有異議,入境的本國同胞與外國人來華還是明顯有別的。
通過創建或貫標加快某一旅游板塊或環節的提升,是主動作為的好事,但要處理好“名頭”等技術細節。按照慣例,創建都是由上級去組織和認定下一級,如國家(或部委)評定省一級,省一級評定市一級。那么,到了世界級的創建與認定,最合適的牽頭者應是聯合國旅游組織,或是國際旅游界的其它專業機構。假如沒有這類機構去承接業務,可否請托組建一個國際性的認證團隊,或曲線申創一套“世界級”評判標準,這是一個需要綜合研判和巧妙拿捏的問題。無論做何種創新與選擇,都應盡量避免扮演放風箏、演皮影的“提線人”角色,否則無論如何隱蔽遮掩或冠冕堂皇,都難免落個“自命自封”“自導自演”的口實,從清醒和理性的角度看,這是應該審慎權衡的。假如一定要做而又無計可施,不妨繞上一個彎子、虛晃上一槍,隱去“世界級”的字樣,嘗試進行創建5A+的旅游景區、5星級+的旅游飯店之類,哪怕被嘲笑為“續貂”“添足”,但總比被調侃為自上封號的要溫柔一些。
再過十年,中國將無需哪一級機構認定,都會成為旅游強國。這一稱號或印象的得來,主要應靠印象評判與指標比對而綜合得出。印象就是國際旅游業界的總體感受,比對就是看若干核心性指標,這兩者的相互印證就形成了比較公認的國際地位,當下世界的軍事強國、科技強國、體育強國的評判,都應是靠這種方式方法。
現階段,中國旅游業已接近旅游強國的邊緣,還是正在步入旅游強國的隊列,不是多么重要的問題;即使過了十年,這個問題可能仍舊如此。旅游強國,關鍵不是看體量與規模,而是看能量與成色;倘若僅是“入圍”“入圈”,實際扮演的只是“打醬油”角色,那也著實沒有多大意思。
因此,要有不斷做強和做優的自覺意識,包括當下和未來,這種意識只能加強不能疲軟。就憑幅員遼闊的地域、連綿五千年的中華文明、日益強大的現代化國家,中國建成旅游強國只是時間的早晚,這個目標一定是必定和必得的。(來源:中國網 作者:高舜禮)
來源:中國網旅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