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 您好,我是觀象知遠!
昨天,“李嘉誠要賣港口,官方轉發莫天真 勿糊涂” 這個話題突然沖到熱搜榜前列,距離他與美國貝萊德財團簽署港口交易最終協議的“大限”(4月2日)還剩兩周。
李嘉誠是繼續保持沉默,還是主動終止交易,大家都在等待,但留給他做選擇的時間已經不多了。
原本被市場視為李嘉誠的“高光套現”,在最近一周情況急轉直下,輿論出現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最開始的異常安靜,到大公報連發兩篇銳評,再到港澳辦轉發《莫天真 勿糊涂》。
所有信號都指向一個結論:這場交易早已超越商業范疇,成為檢驗資本良知與立場的試金石,他必須做一個選擇。
一、苦口婆心的勸誡,希望他能聽懂
港澳辦與大公報的罕見聯動,像極了家長對誤入歧途孩子的諄諄告誡。
從《莫天真 勿糊涂》到《偉大的企業家都是錚錚愛國者》,文章中用霍英東抗美援朝時突破重圍運送物資、曹光彪頂著西方制裁投資芯片、任正非拒絕白宮收購邀約等案例,為李嘉誠劃出了一條清晰的紅線:商人可以逐利,但絕不能在國家核心利益上裝糊涂。
這兩篇文章看似溫和,實則字字千鈞。
當《大公報》提出"跪著掙錢,還是站著生存",當港澳辦強調"跨國資本運作需三思大義"時,其實是在給李嘉誠鋪臺階,只要及時回頭,國家不會坐視不管。這種勸誡背后,既有對老一輩港商愛國傳統的追憶,更暗含對當前國際形勢的清醒認知:在中美全面對抗的今天,任何涉及戰略資產的交易都不可能"純屬商業行為”。
二、主動終止交易,是上策
家長從來沒有自家的孩子吃過虧,這個道理李嘉誠應該懂。
根據協議,如果李嘉誠家族主動取消和終止這次的交易,需要支付給貝萊德一筆違約金。雖然具體賠償數額沒有公開,但對比美國控制運河后我國每年可能增加的10億元通行成本,以及中資企業被迫繞行其他航線的供應鏈風險,這筆錢不過是九牛一毛。
更何況,我國完全可以通過政策支持,比如稅收優惠、港口運營補貼,幫助李嘉誠旗下集團彌補損失,就像當年力挺華為一樣。
李嘉誠若此時主動終止交易,不僅能避免背負罵名,還能借勢重塑商業版圖,比如將資金投入“新絲綢之路”沿線港口或北極航道開發,既符合國家戰略,又搶占未來賽道,這是上策。
三、繼續保持沉默,是下策
如果李嘉誠繼續選擇沉默,想完成這筆交易,等待他的可能是暴風驟雨。
自3月9日大公報發文以來,長和集團暫時沒有任何表態,但股價在幾天之內已經暴跌6.38%,而同期港股大盤上漲2%,大家已經用真金白銀投出了他們的不信任票。
盡管長和集團已與貝萊德簽署原則性協議,但距離4月2日協議完成還有半個月,最終交割至少還有145天談判期,還需通過歐盟、美國等12個司法轄區的反壟斷審核。對我國而言,這145天是絕地反擊的窗口期,有好幾張牌可以讓這筆交易終止。
第一張牌:法律狙擊。根據《反外國制裁法》,若我國認定這筆交易威脅國安利益,可直接將貝萊德列入“實體清單”,禁止中資機構參與融資和交易。更關鍵的是,巴拿馬政府至今未批準交易,而中國是巴拿馬運河第二大用戶,完全可以通過外交渠道施壓,要求巴方以“主權審核”叫停交易。
第二張牌:中資企業參與競標。中遠海運、招商局等國企完全有實力參與競購,與貝萊德公平競爭。中資企業接受,對大家都是更好的一個選擇。
第三張牌:數據防火墻。和記港口移交的不僅是硬件,還包括智能碼頭系統、全球物流數據,這些數字化資產一旦被美國掌控,我國貨船航線、供應鏈動態將徹底透明化。我國可以援引《網絡安全法》,要求港口數據不得出境,迫使交易縮水。
第四張牌:民間情緒。長和股價的暴跌已顯示市場信心動搖。若交易最終成行,李嘉誠旗下屈臣氏、和記黃埔等品牌可能遭遇消費者的抗拒,就像當年韓國樂天因“薩德事件”退出大陸市場一樣。網友那句“商人只逐利”的批評,會從口水升級為真金白銀的損失。
四、阻止這場交易,是為中美博弈守住底線
有人說:“不過賣幾個港口,何必上綱上線?”此言大錯特錯!此交易一旦放行,將引發災難性連鎖反應:
全球港口“美國化”多米諾骨牌。貝萊德收購后將控制全球10.4%的集裝箱吞吐量,成為第三大港口運營商。更可怕的是,美國可以復制此模式施壓希臘比雷埃夫斯港、馬來西亞皇京港等中資項目,此例一開,我國貿易的海外支點將逐個淪陷。
海運命脈被掐斷。美國若在巴拿馬運河對我國貨船加收10倍過路費,或優先放行盟友船只,我國外貿成本將暴漲。以2024年數據測算,僅延遲一周通行,貿易損失就超百億美元。
海外資本集體“叛逃”。若李嘉誠因“華人身份”被迫賤賣資產的消息坐實,所有中資企業都將成為美國狙擊目標。屆時,華為、 TikTok的遭遇將在港口、能源、通信領域輪番重演,形成系統性恐慌。
所以,如果我們放行了這筆交易,等于默認美國有權力以“國安利益”為名,肆意劫掠我國海外資產,這比貿易戰更致命,因為它摧毀的是規則底線。
李嘉誠的“終極考題”
97歲的李嘉誠,一生經歷了香港回歸、金融危機、全球化浪潮,但這次的選擇或許是最艱難的。一邊是190億美元的真金白銀,另一邊是14億人的家國大義。一邊是美國資本的游戲規則,另一邊是我國市場的未來紅利。
4月2日前的最后兩周,是他撥亂反正的關鍵窗口。主動取消交易固然要付出代價,但相比國家利益受損、個人歷史定位崩塌的后果,這點代價微不足道。
國家就像一個大家長,給迷途的孩子留足了體面退出的空間。而李嘉誠的選擇,將定義這個時代的資本倫理,是要繼續選擇做“無國界商人”,還是成為“有擔當的華人企業家”?
作為華人首富,他是算賬的頂級高手,主動權還在他手里。不論如何,留給李嘉誠思考的時間不多了,他究竟會做出哪種選擇,讓我們拭目以待。
對此,您怎么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