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廉政公署的一記重錘,讓李嘉誠家族的長實集團陷入輿論漩渦。5月21日,代號“戰鼓”的執法行動曝光了一起涉及觀塘安達臣道住宅項目的貪腐造假案,涉案的10名人員被拘捕,暴露出從工程監理到分包商的全鏈條腐敗。這場風波不僅牽動香港地產界的神經,更讓“首置盤”民生工程的質量問題成為焦點。
廉政公署的調查顯示,觀塘安達臣道項目的鋼筋工程存在系統性造假。分包商為節省成本,施工時未按屋宇署批準的圖紙操作,具體表現為:鋼筋數量減少、間距擴大、直徑縮水甚至位置偏移。例如,部分區域鋼筋密度比設計要求降低30%,扎鐵工人數量也被削減,直接威脅建筑結構安全。
更令人震驚的是腐敗手段的“專業化”。分包商通過現金賄賂、贈送奢侈品、代付高消費娛樂開支等方式,收買總承建商員工及顧問公司的監理人員。后者則在工程驗收時“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甚至在質量報告上偽造簽名,將不合格工程標注為“符合標準”。這種“紙面合規”的操作,讓價值49.5億港元的項目淪為安全隱患的溫床。
事件曝光后,長實集團迅速回應“高度關注案件,支持廉署行動”,并稱正與房屋署商討后續處理。然而,這一表態被外界質疑為“程式化公關”。作為項目發展商,長實對工程監理的失控難辭其咎——總承建商由其選定,監理流程更需集團把關。業內人士指出:“層層轉包雖可降低成本,但也容易形成監管真空帶。”
風波恰逢長實業績下滑期。2024年財報顯示,集團凈利潤同比暴跌21.24%,物業銷售收入減少近半,股價年內累計跌幅超過15%。李嘉誠長子李澤鉅在股東會上強調“嚴守財務紀律”“小心駛得萬年船”,卻對眼皮底下的工程腐敗只字未提,被投資者嘲諷為“選擇性謹慎”。
觀塘項目的特殊性加劇了輿論反彈。該項目是香港政府推出的“首置上車盤”,1000套住宅以市價八折出售,旨在幫助年輕人置業。然而,偷工減料讓惠民工程蒙上陰影。按估算,僅鋼筋用料克扣就可為分包商“節省”超2億港元,而這些“利潤”最終轉化為豪車、名表等個人利益。
更諷刺的是,長實此前宣傳該項目“嚴格把控質量”“讓市民住得安心”。事件曝光后,已購房者集體發起維權,要求第三方機構重新檢測建筑結構,并索賠潛在貶值損失。
此次案件暴露了香港建筑業的深層問題。一名從業者透露:“監理人員月薪約3萬港元,但分包商一次行賄可達數十萬,誘惑太大。”廉署報告也指出,類似“驗收放水”現象在中小型工程中并不罕見。
盡管廉署已啟動防貪專案組,計劃通過技術監控、誠信培訓等手段堵塞漏洞,但業界認為治本還需改革招標制度。例如,現行“最低價中標”規則易催生惡性競爭,而監理公司與承建商的利益關聯也需切割。
面對輿論壓力,李澤鉅的回應顯得意味深長。他一方面強調“集團現金流充足,負債率僅4%”,試圖穩定投資者信心;另一方面又以“花無百日紅”暗示行業周期性困境,將責任推給市場環境。這種“資本理性”與“社會責任”的割裂,正是公眾質疑的核心。
市場反應則更為直接:丑聞曝光次日,長實股價下跌1.67%,評級機構將其列入觀察名單。社交媒體上,“李嘉誠家族信譽崩塌”話題閱讀量破億,有網友犀利評論:“省下的鋼筋錢,夠賠業主的損失嗎?”
這場貪腐風暴不僅是長實的危機,更是香港地產霸權模式的警鐘。從長江實業到其他巨頭,“重利潤輕質量”的短視行為正在透支公眾信任。廉政公署的“戰鼓”行動雖彰顯法治決心,但唯有打破“大而不倒”的資本護城河,才能讓民生工程真正回歸惠民本質。
歷史終將證明:再精密的財務操作,也修復不了銹蝕的鋼筋;再華麗的財報數據,也承載不起崩塌的信任。對于長實而言,挽回聲譽的唯一路徑,或許是放下“甩鍋”話術,用透明整改和實質性賠償重建責任形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