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華傳統文化的璀璨星空中,中國書畫無疑是兩顆耀眼的明珠。它們不僅承載著千年的藝術底蘊和人文精神,更是蘊含著獨特的養生之道。從古老的中醫理論到現代的科學研究,都不斷揭示著中國書畫與身心健康之間的緊密聯系。
北宋?瑞鶴圖(趙佶)
八大山人墨跡(明末清初)
一、修身養性,調節情志
1. 專注靜心:書畫創作需凝神靜氣,排除雜念,類似于“動態冥想”。執筆運墨時,人的注意力集中于線條、結構和意境,使大腦進入專注狀態,有助于緩解焦慮、釋放壓力,達到“入靜”的養生效果。
2. 情緒疏導:中國書畫講究“以形寫意”,創作者通過筆墨表達情感。例如,草書的奔放可宣泄郁結,山水畫的恬淡能平復浮躁。這種藝術化的情緒釋放有助于心理平衡,符合中醫“情志調攝”的理念。
3. 培養耐心與定力:書畫需長期練習,講究筆法、章法的精微控制。這種持之以恒的過程能磨煉心性,使人遇事從容,減少急躁情緒對身體的負面影響。
二、生理健康的促進
1. 肢體協調與氣血運行:書法強調“指實掌虛”“腕力運筆”,繪畫需調整姿勢與呼吸。這些動作能活動手、腕、臂乃至全身,促進血液循環,尤其對肩頸、腰椎有益。中醫認為“氣為血之帥”,書畫時的深呼吸與動作協調可助氣血通暢,改善亞健康狀態。
2. 激活大腦功能:書畫涉及觀察、記憶、構思與創作,能激活左右腦協同工作,延緩認知衰退。研究表明,長期練習書畫的老年人腦部活躍度更高,對預防老年癡呆有一定作用。運筆的精細控制還可鍛煉小腦平衡能力,增強手眼協調。
3. 調節呼吸與心率:創作時自然形成的深長呼吸(類似“腹式呼吸”)能增加氧氣攝入,穩定心率,降低交感神經興奮性,從而緩解高血壓、失眠等問題。
4.生理調節:調血氣、通經脈,?姿勢與氣血運行?,練習書畫需保持“頭正、肩平、胸張、背直、足安”的姿勢,調動全身氣力,通過手、腕、肘、臂的協調動作促進氣血循環,疏通經絡,達到五臟和諧、百脈調和的效果。宋代陸游曾以“一笑玩筆硯,病體為之輕”形容書畫對身體的益處?。
三、文化滋養與精神升華
1. 天人合一的哲學熏陶:中國書畫強調“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注重與自然的共鳴。欣賞或創作山水、花鳥畫時,人易進入物我兩忘的境界,契合道家“清凈無為”的養生觀。
2. 審美愉悅與心靈療愈:書畫作品中的意境美(如空靈、淡泊)能潛移默化影響心境。例如,欣賞一幅《蘭亭序》或《富春山居圖》,可使人暫時脫離現實紛擾,獲得精神上的舒緩。
3. 社交與精神寄托:參與書畫社群活動(如雅集、筆會)能促進人際交流,減少孤獨感。對老年人而言,書畫更是寄托志趣、保持生活熱情的重要方式。
4.陶冶情操,豐富精神:中國書畫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展現了線條、結構、色彩和意境之美。在欣賞和創作書畫的過程中,人們能不斷提高審美能力,豐富精神世界,培養對生活中美好事物的感知。當我們品味八大山人墨跡的精妙筆法和優雅神韻時,仿佛穿越時空,領略到明清文人的風雅情趣;欣賞宋趙佶的畫作,那獨特的構圖和冷峻的筆墨,傳遞出一種超脫塵世的精神境界,讓人在欣賞中獲得心靈的啟迪和升華。
四、科學研究的佐證
1.心理學:多項研究表明,書畫練習可降低皮質醇(壓力激素)水平,提升血清素分泌,改善情緒。
2.醫學:臨床實驗發現,定期練習書法可調節自主神經功能,對慢性病(如高血壓、糖尿病)有輔助康復作用。
3.腦科學: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顯示,書畫創作時大腦的獎賞回路(如伏隔核)被激活,產生愉悅感。
4.?有氧運動與筋骨鍛煉?:書寫大幅作品常需站立揮毫,類似于輕量級有氧運動,可增強肢體協調性,平衡陰陽,活絡關節。五指執筆法通過按摩“足三里”穴位調和氣血,提升生命活力?。
五、心理平衡:靜心寧神,調節情緒
1.?凝神靜氣,排除雜念?:書畫創作需全神貫注,進入“忘我”境界,從而抑制負面情緒,緩解壓力。唐代歐陽詢提出“瑩神靜虛,端己正容”,強調以靜制動,培養遇事沉著的心理狀態?。
2.?中醫七情調節?:根據中醫理論,書畫可平衡“喜怒悲憂恐”等情緒;狂喜時凝神靜氣,暴怒時平抑肝火,憂思時轉移注意力,驚恐時安定心神。這種非藥物療法能有效調節心態,防治心身疾病?。
六、藝術與氣功的融合:
1.?氣功狀態的養生功效?:書畫創作要求“意守丹田”,通過呼吸與意念的配合,進入類似氣功的“內意外力”狀態,達到形神統一。這種過程能靜思凝神,排除外界干擾,提升專注力?。
2.?“五君子”題材的療愈作用?:傳統國畫中梅、蘭、竹、菊、松的繪制被喻為“五劑處方”:畫蘭養心,畫竹疏肝,畫梅潤肺,畫菊寬中,畫松延壽。通過筆墨表達自然意象,實現調理脾胃、增進健康的療效?。鍛煉身體,促進循環。
3.書畫創作的整體性:非單純的腦力活動,更是一種全身參與的運動。在書寫或繪畫需運用全身之力,通過手臂帶動手腕,手指靈活運筆,這一過程使身體各關節得到充分鍛煉,增強了靈活性與協調性。同時,身體各部位配合肌肉有節奏地收縮、舒張,促進了血液循環。長時間站著創作大幅作品時,身體氣血流通更為順暢,讓人精神煥發。以山水畫創作舉例,畫家在描繪山川景色時,不僅需要用手精準勾勒線條、細膩渲染色彩,還需不斷調整身體姿勢,觀察畫面整體效果,這一系列動作如同輕柔的有氧運動,在不知不覺中鍛煉身體,卻又不會像劇烈運動那樣給身體帶來負擔。
中國書畫的養生智慧,本質在于通過藝術活動實現“形神共養”。它不僅是技藝的修煉,更是對生命節奏的順應,融合了東方哲學中的和諧之道。無論是執筆揮毫,還是靜心賞畫,皆可借藝術之力,達身心俱泰之境。
撰文:王敏善,當代書法家、多家媒體特約撰稿人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