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品爆發、大廠搶灘,近期醫療大模型賽道熱鬧非凡。
2月11日,智診科技發布WiseDiag-Z1全科醫學大模型,擁有730億參數規模,并基于超過3萬億token的專業醫學數據進行訓練。
2025年2月20日,水木分子攜手清華大學人工智能產業研究院(AIR)推出了升級版的生物醫藥多模態開源基礎大模型BioMedGPT-R1。
3月14日,海思蓋德聯合多家企業、機構發布國內首個青光眼專業AI大模型——“小青”。
當初創公司上演產品開發的極限競速時,另一方面,科技大廠則更進一步,構建技術之上的產業生態。
華為聯合瑞金醫院共同發布瑞智病理大模型RuiPath,與東南大學顧忠澤教授合作開發全球首個人體器官芯片醫藥大模型;騰訊則基于大模型底座及研發、AI原生工具鏈等核心能力落地超過1300家醫院、藥械企業、科研院校等。
此外,科大訊飛、醫渡科技、京東健康等多家上市公司,也紛紛宣布大手筆加碼醫療大模型,涉及在線問診、影像分析、臨床決策等細分領域。
隨著政策紅利的持續釋放與產業生態的日益完善,醫療大模型正迎來規模化應用的關鍵窗口期
DeepSeek問世,加速醫療大模型落地
2025開年以來,醫療大模型的熱度持續攀升。
究其原因,DeepSeek的開源不僅為醫療大模型提供了可復用的技術底座,更通過“破圈”推動了醫療行業智能化升級的進程。
通過與DeepSeek的深度技術融合,多家醫療企業和科研院所成功實現了算法與模型的迭代升級,顯著提升了其在醫療場景中的落地效率和應用價值。
3月14日,香港中文大學、廣東醫科大學等機構聯合發布了全球首個結合智能可穿戴技術與AI生成大模型DeepSeek-R1的開源高血壓防治AI系統“文元智能醫生”,實現了從問診、監測、診斷、處方開具到個性化健康管理的全流程智能化服務。
近日,武漢楚精靈醫療科技有限公司就發布了消化行業垂直領域AI大模型——曉圖精靈,通過DeepSeek這個“超強大腦”加持,曉圖精靈能快速分析患者既往病史、病理結果等,提供多個可能的診斷方案,對復雜病情進行動態綜合判斷。
業內人士表示,過去醫院不怎么了解大模型,而且需要的投入很高,所以沒人敢輕易批預算,而DeepSeek進行了一次空前的市場教育,大大降低了決策成本。
信息顯示,今年2月以來,已有超過300家醫院接入DeepSeek大模型,賦能臨床決策、病歷質控、影像分析、科研輔助、醫院管理等場景應用,尤以知名三甲醫院居多。
一些醫院會選擇DeepSeek大模型+醫療垂類的聯合方案,類似這樣的協同效應為更多醫療大模型公司帶來機遇。
例如,智慧眼就在長沙市第一醫院、桃江縣中醫醫院等落地了“砭石大模型+Deepseek”雙模驅動方案,實現了不同模型之間的優勢互補與協同工作。
湘雅醫院選擇與醫渡科技合作,成功完成國產AI中臺的搭建,具備支持多種國內頂尖大模型(包括但不限于DeepSeek)共同本地化部署、調用、訓練等強大能力。
專家表示,DeepSeek作為通用模型無法應對醫療領域高度專業的復雜任務,通過針對不同場景構建多模型的組合體系,讓DeepSeek和垂直模型分工協同,實現“通用能力-行業知識-場景穿透”的能力,可以有效杜絕AI產生的幻覺。
產業協同,軟硬件“雙向奔赴”
DeepSeek的爆紅,降低了算力推理的約束,打破了此前人們對AI大模型開發和部署極高門檻的刻板印象,大大加快了技術的擴散與應用。
對各級醫療機構來說,憑借在具體場景上積累的數據優勢,結合開源模型進行本地化部署,迅速結合自身數據進行應用場景測試或訓練,成為趨勢。
為此,不少醫院選擇投入大量資金采購相關硬件,引爆相關服務器、信息系統和云平臺需求。
智藥局整理公開信息顯示,已有近40家醫院宣布采購或調研AI項目,一場醫療領域的AI基建熱潮正如火如荼。
醫療機構對于大模型的關注與興趣快速提升,尤其是部分客戶開始主動提出基于DeepSeek大模型相關應用功能的開發需求,相關商機持續涌現,對于相關廠商帶來諸多業務機會。
這些企業既包括傳統數據中心設備供應商,如聯想、新華三、浪潮信息等;也包括云計算廠商,如華為云、京東云、阿里云、并行科技、優刻得;以及包括大模型服務商,如科大訊飛、智慧眼;還包括軟件公司如東軟集團、衛寧健康等。
一位大模型服務商向智藥局表示:“醫院都在問,我們不是在接項目,就是在接項目的路上。”
據統計,截至2024年末,我國共有醫療衛生機構109.2萬個,其中醫院3.9萬個,全年總診療人次101.1億人次。
在大模型浪潮下,這個巨大的潛在市場有望被“激活”。根據IDC,2025年中國服務器市場出貨量有望達到488萬臺,按照醫療行業占比2%來算,則需求達到9.76萬臺。
政策加碼,多方攜手打造生態
在醫療資源日益緊張、醫護人員承受高壓的當下,醫療大模型無疑提供了一個極具潛力的解決方案,備受中央和地方重視。
2024年11月,國家衛生健康委、國家中醫藥局、國家疾控局聯合發布了《衛生健康行業人工智能應用場景參考指引》,其中26處提到了大模型,涉及輔助決策、病歷生成、健康險設計、疾病篩查等多個場景。
同月,上海市人民政府辦公廳發布《上海市發展醫學人工智能工作方案(2025—2027年)》,強調“推動醫學大語言、通用圖像、智能交互等大模型開發”。
2025年3月,北京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制定了《北京市加快推動“人工智能+醫藥健康”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25-2027年)(征求意見稿)》,將“推動醫藥健康大模型研發”列為重點任務之一。
在政策引導與市場需求的雙輪驅動下,產業鏈上下游企業、機構正形成深度協同的創新網絡,通過資源共享、能力互補,加速醫療大模型的商業化進程與規模化應用。
今年1月,國內首個面向醫療大模型應用評測和驗證的平臺——上海市醫療大模型應用檢測驗證中心成立,由上海AI實驗室牽頭打造,華山醫院、中山醫院、瑞金醫院等12所醫療機構為中心首批驗證單位。
該中心將支持開展包括資質核對、基模審查、安全性審查、醫療場景評價、產品倫理審查和應用落地跟蹤的醫療大模型評測全鏈條工作,通過全流程審核機制和專業的場景驗證設計,對醫療大模型應用進行檢測評價。
華為則以“盤古大模型+昇騰AI框架+云計算能力”核心技術,構建了覆蓋病理診斷、醫學影像、藥物研發、健康管理等多場景的大模型生態。
從技術研發到場景驗證,從標準制定到生態構建,多方力量的深度協同正在為醫療大模型的創新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展望未來,醫療大模型將不僅成為提升醫療服務效率的重要工具,更將重塑醫療行業的價值鏈條,推動我國醫療體系向智能化、精準化、普惠化方向加速邁進。
—The End—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