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的Xiaomi 15 Ultra暨Xiaomi SU7 Ultra發布會上,當雷軍說出Xiaomi SU7 Ultra 起售價52.99萬元,現場“哇”聲一片,因為比此前公布的預售價81.49萬元低了28.5萬元!
曾經那個價格屠夫又回來了,這是小米史上最高端的產品,卻直接把豪華車干出了“性價比”。網友稱:“雷軍能讓兜里沒錢的人都覺得 50 多萬的車便宜。”實在是讓人佩服。
直降近30萬元,雷軍解釋了降價原因:“我們的使命是,哪怕做豪車,也要讓更多喜歡我們的人買得起?!?/strong>
買得起,這三個字對用戶來講,太重要了,于是,大家紛紛用腳投票。
為什么雷軍會做出這樣的定價決策?
為什么一輛五十多萬的車,大家會覺得便宜?
為什么小米的產品如此受歡迎?
這需要雷軍自己來解答。
以下內容來自《小米創業思考》,中信出版社2022年出版,文末贈3本書。這些思考幫助大家了解小米這家公司,以及雷軍的創業方法論。
文| 雷軍
?溢價模型VS.性價比模型
什么才是偉大的公司呢?每個人的答案可能不盡相同。
在我看來,這個世界上的公司分為兩種:一種是采用溢價模型的,一種是采用性價比模型的。
基于溢價模型的企業進行創新和改良的根本動力,都來自對超額利潤的追求,并且高度依賴信息不透明帶來的高溢價。
首先,高水平創新的能力極為稀缺,無論對一個行業,還是對一家公司而言,都呈現出顯著的周期性起伏,世界上很少有公司能夠保障持續穩定的高水平創新。
其次,信息不透明帶來的溢價是非常短暫的。同時,習慣依賴高溢價的公司的運營成本一定會越來越高,浪費越來越嚴重,效率越來越低。
我一直認為,絕大多數采用溢價模型的企業都難以持久。
采用性價比模型的公司堅持下去非常難,非常痛苦,它要有克制貪婪的強大定力,要能忍受漫長的成長積累,還要有忍受低寬容度、高風險運作的耐性,然而一旦這些公司贏得領先,將極具韌性和統治力,并有穿越經濟周期的能力。
沃爾瑪、開市客、優衣庫、宜家都是這樣的企業,都在堅持踐行這套性價比模型。從科技領域誕生的小米模式,則是創新加效率的“加強型”性價比模型。
因為不追逐超額利潤,小米模式更容易產生“破壞性創新”——創新的本質不是躺在以往的成功簿上守住超額利潤,而是在創造中破壞,在破壞中創造。
?不合理溢價的粉碎機
我始終相信一個樸素的道理——任何大眾消費品,都沒有理由從用戶手中索取過高的單次利潤。一家面向大眾的商業公司真正的成功絕不是其溢價能力。
著名經濟學家熊彼特在100年前就提出了一個了不起的論斷:“商業的成功,并非在于為女王們提供更多的精美絕倫的絲襪,而在于工廠女工們能買得起的絲襪和女王們的一樣好。”一家偉大的公司,總是能把好的東西做得越來越便宜,最出名的就是福特T型車。
如果有一個大眾消費市場存在著不合理的商品溢價,存在著試圖維持對消費者信息不對稱的現象,存在著高價低質但消費者卻無可奈何的情況,那么,小米模式就會盡一切力量,拿出“更好看、更好用、價格更實惠”的產品,對這個行業進行“祛魅”,將原本屬于消費者的福利完完整整地交還到消費者手中。
所以,小米模式所主張的性價比模型,并不是追逐片面的便宜,而是一種價值回歸,從商業效率角度看是一種對“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钡淖非蟆?/p>
2018年4月25日,小米上市前夕,小米董事會通過了一條決議:小米硬件綜合凈利潤率永遠不會超過5%,如有超出部分,將以合理方式全部返還給用戶。
?性價比也可以做高端
性價比模型帶給小米巨大的成功,但是每當我們遇到低谷,都有聲音認為小米的問題出在性價比模型上。
在小米沖擊高端之路的過程中,也不乏米粉建議我們把定價抬高一點,不要死守性價比不放。
我能理解朋友們的關心,但我還是要說,他們錯誤地理解了性價比。性價比并不是絕對低價,堅持性價比同樣可以做高價、做高端。舉個例子,Redmi 98英寸智能電視剛上市時定價是19999元。從價格上來說已經非常昂貴,但是這依然是極致的性價比,因為當時同樣尺寸的巨屏電視均價在15萬元左右。
所以,性價比不是討論絕對價格,更不是低價。性價比講究的是比較優勢,就是同等價格性能最好,同等性能價格最低。
而極致的性價比就不再是競爭手段,而是商業修養、嚴格的自我要求,以此表達對用戶的誠意。
?關注專注
幾年前,小米內部有過一些討論,討論的主題是:我們的業務到底有沒有邊界?有人說,我們沒有邊界,理由是小米的方法論具有普適性,小米用戶群的各種消費需求也越來越寬泛,似乎只要有用戶基礎,我們就什么都能做。
這樣的認識是絕對錯誤的。一家公司怎么可能沒有邊界?沒有邊界的組織必將走向盲目和混亂。
那么,當我們談論“專注”時,我們究竟在談什么?我總結了專注的四個核心命題:
清晰的使命、愿景。
深刻的洞察力,了解行業,了解用戶需求,找到機會。
明確而堅定的目標及與之匹配的能力。
克制貪婪,少就是多。
比如,小米的使命為“始終堅持做‘感動人心、價格厚道’的好產品,讓全球每個人都能享受科技帶來的美好生活”;愿景為“堅持和用戶交朋友,做用戶心中最酷的公司”。
?關于極致
什么叫極致?我的理解是,極致就是做到自己能力的極限,做到別人做不到的高度。
在實踐中,“極致”有兩重含義:
心智上的無限投入,不遺余力爭取最好。
無限追求最優解,認知觸達行業和用戶需求的本質。
什么才是極致的產品,我理解有兩個條件:一是產品要驚艷,設計要驚艷,成本也要驚艷;二是超出了用戶預期,真的能讓用戶尖叫。
要滿足這兩點,就要無限追求每個產業發展階段的產品最優解。最優解就是當下的最大化用戶價值,也是絕對的競爭優勢。如果有極致的想法,往往能做出唯一答案。
這是一種能讓競爭者絕望的優勢。
極致的最高境界就是認知領先于全行業,率先洞察、抵達行業和用戶需求的本質。
?關于口碑
良好的口碑從何而來?我的理解是,好產品不一定能帶來口碑,便宜的產品不一定能帶來口碑,又好又便宜的產品也不一定能帶來口碑,只有超過預期的產品才能帶來口碑。
口碑的產生基礎:和用戶交朋友,傾聽用戶意見,深刻了解用戶需求。
口碑既是品牌策略,也是增長策略。產品/服務有口碑,就能自傳播、自轉化。
產品、服務和溝通等與用戶所有觸點的表現總和,才是口碑。
口碑的閾值是不斷提升的,是用戶價值長期穩定提升的倒逼機制
口碑就是業務的有生力量和群眾基礎,只要有生力量不滅,群眾基礎不毀,下一款產品操盤得當,依然能夠獲得成功。
口碑第一,就是用戶感知第一。
無論一款產品、服務做得多用心,無論用戶的評價是不是完全公允(事實上,從長期、宏觀看,口碑一定絕對正確;但從短期、微觀看,一定會有局部的失真),無論面對產品預期與用戶口碑的偏差時開發者有多委屈,我們都得確認一個評判原則:用戶的口碑評價永遠是對的。
?關于快
快是一種持續進化成長的素養。它的實現本身更是一種突出的系統能力。我們可以把快的四種能力總結為:洞察快、響應快、決策快、改善快。
本質上說,快是一種獨特的全局能力,要實現快,需要把實現快的機制當成一個創新產品來做。以快的四種能力為對標,去衡量改造相關團隊的組織和流程,這樣才能真的讓公司提速。
有時局部的慢才是全局的快,絕不能為了追求快而疏忽重要的戰略思考。
磨刀不誤砍柴工,快與耐心并不沖突,在重大節點方面,還需要有更長遠的眼光,寧可慢一些,想明白了再做決策,在戰術執行上快的同時,戰略上要走得更穩。
?關于技術
小米的技術體系發展就是從集成式技術創新起步,很快進入自主式技術創新,并持續深入底層核心顛覆式的技術創新。只有真正理解技術、掌握技術,建立持續深化演進的技術體系,才能提供性能和體驗出眾的產品和服務。
技術實現至關重要,而技術實現背后的理解和把握,則更加重要。這也是“科技公司”與“交付科技產品的公司”最本質的不同:技術實現,不是合作伙伴那里有什么就拿什么,給什么就用什么,縫補拼貼將就著用;而是真正有思考、有積累,知道自己要什么,知道怎么實現要的結果,并且通過自己的能力要么獨立實現,要么主導牽引合作伙伴一起去實現,并能提供獨特的、性能體驗的最優解。
所以,是否大量自產零組件并非關鍵,自身技術構建的體系性、對關鍵技術環節的把控力才是關鍵。
把控力的體現,就是關鍵技術要么有領先同業的自研能力,要么和合作伙伴有超越同業的深度合作,并有足夠的把控力和牽引力,本質上都是吃透關鍵技術領域,對技術方向、設計方案、關鍵技術細節、制造方案有足夠的主導性。
?關于用戶
和用戶交朋友,由小米提出,也是小米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
“和用戶交朋友”其實就是互聯網思維指導下的“群眾路線”: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
所以做每一筆生意時我都想:當把產品賣給朋友的時候,我怎么跟他推薦?怎么體現出我的誠意?我的答案是八個字:“感動人心、價格厚道”。
感動人心,是說做產品要有超預期的體驗,產品不行,價格再低也沒有人喜歡。價格厚道,是說定價要有誠意,否則等到需要用戶用錢包來投票時,長遠看他們是不會買單的。
所以這八個字就像硬幣的兩面,是一體兩面的關系,看似平常,卻很不容易做到,要真正做到,必須要有足夠的誠意和克制貪婪的狠勁。
?關于 “好”與“便宜”的矛盾
大多數企業都在10%的生產成本里摳搜,從來不向無謂損耗的90%的交易成本開刀,這是“便宜沒好貨”的根源。在老百姓看來,國貨的“好”和“便宜”是一對矛盾體,因此充滿了不信任。
中國制造業不缺工匠精神,不缺創新意識,不缺成本控制能力,更不是不能把產品做好,核心問題是整個社會的商業運作效率低下,在部分領域低到了令人發指的程度,這就容易造成一種惡性循環:產品不好,價格高,每一個環節都賺不到錢。
搞清楚這件事,我就產生了一個宏大的理想:我希望能推動中國制造業改變。
這個理想的本質其實就是要改變商業世界中普遍效率低下的現狀,發動一場徹底的效率革命。因為只有提升了效率,我們才能解決“好”和“便宜”這對矛盾,真正做到“感動人心、價格厚道”。
為什么小米模式看上去有點復雜,是因為我們試圖建立一個“不可能三角”結構:
產品做到感動人心,擁有極致的體驗。
價格做到極其厚道。
公司有不錯的盈利。
?關于小米的定價模型
任何商品的定價都是由五部分組成的:
制造和服務分攤成本。
研發分攤成本。
市場推廣及廣告分攤成本。
銷售及渠道分攤成本。
利潤。
在影響定價的五個因素中,小米主要做了三件事:
打造爆品,降低全鏈條的分攤成本。
用好互聯網工具,做高效的新媒體營銷、電商和新零售。
自我控制利潤空間:硬件凈利潤率永不超過5%。
看起來是三件事,其實是一件事,本質都是效率。做好這些,我們就成功地解決了“感動人心、價格厚道”的矛盾,讓老百姓有機會享受高品質、高性價比的產品。接下來我們要做的就是搭建一個合理 的商業模型,讓公司能賺到錢,這樣才能讓小米模式形成持續的正循環,并且不斷發展壯大。
?小米的“三大鐵律”
2020年8月,經過長達半年多的反復討論,小米進行了創業十年的集中大反思,并由此明確了小米永不更改的“三大鐵律”,以及新十年發展的“三大策略”。
“三大鐵律”分別為技術為本、性價比為綱、做最酷的產品。
性價比模型的本質是高效率,是爆品模式驚喜定價的必要條件,也是和用戶交朋友的最大誠意。“性價比”一個詞連通了小米模式的三個維度。所以,性價比是抓手,是綱領,更是第二大鐵律。
?關于造車
這是小米發展史上最重大的決定之一,是公司管理層反復論證、慎重決策的結果。小米成立一家全資的智能電動汽車子公司,預計10年內投入100億美元,首期投入100億元人民幣。我本人再次親自帶隊,兼任智能電動汽車業務CEO。同時,我也向米粉、公眾表達了我的想法,這將是我人生中最后一個重大創業項目。我愿意押上我人生全部的聲譽,為小米汽車而戰。
關于造車,我們進行了三個層面的終局推論。
第一層,對公司業務終局會有怎樣的影響?
我們必須看到幾個客觀事實:
第一,手機行業已經進入成熟存量競爭階段;第二,車是最大的個人消費品,智能汽車就是當下最大的風口;第三,智能汽車是智能生態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它與個人移動設備和居家環境一起組成了完整的智能生活場景。
此外,一個非常清晰的現實也在警醒我們,消費電子領域幾乎所有的巨頭都已紛紛下場布局,如果我們不做汽車,未來小米會不會淪為一個失去了成長空間的“傳統公司”?所以,對小米而言,造車是大勢所趨,別無選擇。
第二層,智能電動汽車的行業終局是什么?
最根本的判斷是,產品的形態屬性的終局是什么?
經過調研分析我們發現,電動時代,汽車的制造門檻已經大幅降低,3萬個零組件高度模組化,過去10年間動力電池成本下降了80%,未來至少還有50%的下降空間,電動汽車的本質已經是“消費電子”產品,“軟件定義汽車”將是競爭的制高點,同時電動汽車也會變成“鐵人三項”的商業模式,未來的收入將由硬件、軟件和各類汽車服務組成。
我們認為進入智能電動時代,汽車工業的內核將從“機械工業”向“信息工業”和“消費電子”轉變。這個結論,指向了一個關鍵問題:這個行業的終局是什么?如果智能電動汽車“消費電子化”,那么就必然會遵從消費電子行業的規律,當15~20年后行業進入成熟期,全球前5的品牌必將手握80%以上的份額。也就是說,只有最終進入全球行業前5,做到年出貨1000萬臺以上才有意義。這將是極其殘酷的競爭。
第三層,戰略決策的根本檢驗依據是什么?
小米造車未來有沒有機會贏得5張“終極船票”中的一張?這是個靈魂考問,我們一直在痛苦地思考。一位叫吳向宇的米粉的話,對我的最終決策起了關鍵性的推動作用。
他說:“你們敢造,我就必買?!?/p>
也正因如此,我決定,不想太多,不再糾結,眼下只關心為米粉造出一輛好車來。小米在國內擁有數以千萬計的忠實粉絲和用戶,他們當中只要有1%的人愿意給我們一個機會,小米汽車就可以獲得一個夢幻般的開局。所以,當你做關鍵決策時,最基本的推演依據就是,這個決策是否符合用戶的期待,是否能贏得他們的支持。
基于以上三個終局考量,我和我的同事們堅定了造車的信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