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16日,一份文件在朋友圈刷屏。
當中辦、國辦聯合印發(fā)《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時,人們突然發(fā)現,房地產在中央文件中的身份已悄然改寫——它被正式納入“大宗消費升級”范疇。
這份文件,像一枚硬幣的正反面:
一面是公積金利率下調、城中村改造加速的細則;
另一面,則是中國經濟對房地產長達二十年的認知糾偏。
2003年8月,國務院18號文件第一次將房地產定義為“促進消費的支柱產業(yè)”。
當時的中國,商品房市場剛起步,上海內環(huán)房價不過4000元/平方米。
文件里“消除住房消費障礙”的表述,讓無數家庭第一次意識到房子可以是商品。
到2008年,全國住宅銷售額突破3萬億,是2003年的6倍。
但命運的轉折總在不經意間。
同年美國次貸危機爆發(fā),中國醞釀的“房地產振興規(guī)劃”胎死腹中。
一位參與政策討論的學者回憶:“會上有人拍桌子說,老百姓連首付都要借,這還是消費嗎?”
自此,房地產被貼上“投資”標簽,限購、限貸接踵而至。
2016年,“房住不炒”四字定調,房地產徹底退出消費敘事。
2024年秋,鄭州某售樓處。
銷售經理李薇發(fā)現一個反常現象:來看房的客戶不再問“能漲多少”,而是反復確認“學區(qū)劃片會不會變”“物業(yè)費包含哪些服務”。
這恰是《方案》出臺的深層背景——當市場62%的購房者為置換需求,當戶均住房達1.1套,房子終于回歸“住”的本質。
這份文件最精妙的設計,在于用三把鑰匙解開了政策枷鎖:
價值鑰匙:將“住房消費”與帶薪休假、育兒補貼并列寫入民生工程,消解了“救市”的道德爭議;
工具鑰匙:烏魯木齊政府用專項債收購2000套滯銷新房改保障房,既消化庫存又完成年度保租房指標,實現“一魚兩吃”;
預期鑰匙:南京宣布“購房即落戶”,當天二手房帶看量激增40%。當“消費”成為中央定調,地方政府的政策工具箱終于敢徹底打開。
在新疆國際大巴扎,我的朋友申公豹剛用公積金貸款買下人生第一套房。
按照新政策,她不僅提取了6萬元公積金付首付,還能同步申請低息貸款。
這個曾經被限購政策擋在門外的馕餅攤主,如今成了“消費升級”的鮮活注腳。
這種轉變背后,是決策層對房地產認知的顛覆性重構:
從“發(fā)動機”到“穩(wěn)定器”,當專項債收購存量房與保障房建設掛鉤,房地產不再只是GDP數字,而是承載著化解金融風險、穩(wěn)定地方財政的雙重使命;
從“一刀切”到“繡花功”,城中村改造不再大拆大建,廣州獵德村試點“原址回遷+商業(yè)開發(fā)”,既保留宗祠文化又激活消費場景;
從“資本游戲”到“民生工程”,上海將老公房加裝電梯納入公積金提取范圍,讓“老破小”住戶也能享受消費升級紅利。
政策的轉向總伴隨著陣痛。
當前居民杠桿率已達63%,部分城市公積金貸款出現“擠兌”苗頭。
但正如2003年沒人能預料到商品房市場的爆發(fā),今天的政策也在孕育新的可能:
深圳試點“共有產權房可入市交易”,讓保障房與商品房實現價值流動;
成都推行“換房退稅”,用改善性需求撬動萬億級存量市場。
歷史總是驚人地相似,但從不簡單重復。
2003年的18號文件釋放了“從無到有”的原始動能,
2025年的《方案》則在激活“從有到優(yōu)”的升級勢能。
當房子不再是財富神話的載體,當購房合同里開始出現“適老化改造承諾書”,中國房地產終于走出非黑即白的認知困境,在消費敘事中找到了新的歷史坐標。
這或許就是經濟轉型最生動的隱喻:
真正的進步,不在于推翻過去,而在于讓每個時代的答案,都長出現實的根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