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你是否刷到過一則“車行山水間”的視頻?
鏡頭里,晨光穿過雪霧,幺妹峰、趙公山等雪線蜿蜒。白色站臺和蔥蔥行道樹,一起闖進電車的玻璃窗框中。隨后,舒緩的背景音響起:“這里不是富士山,是都江堰。”
瞬間,“三遺之城”都江堰以它的柔和與寧靜再度出圈。打開手機搜一搜,出現在社媒頁前列的都江堰不乏《小森林》式的療愈構圖,帶著“成都周邊一日游、雪山、徒步”等標簽。
不知道遠道而來的人們會在這停留多久,是否會記得兩千多年前,李冰父子如何用魚嘴分水堤劃開岷江?“天師”張陵又何時來到青城山結茅傳道?
但腳下的這片土地,早已將治水的嚴謹和修道的逍遙熔鑄成獨特的生存美學。這里是都江堰,蜀人的一處精神原鄉。
說起一座城市,于當地人而言,記憶里多是具體的人和事,而于遠道而來的客人,率先闖進其視線的則是具有代表性的關鍵詞。對于都江堰來說,熊貓、水利工程、道教——便是這座城市的關鍵詞。
成都大熊貓|?視覺中國
在都江堰看熊貓,有兩個地方,一是熊貓谷,在環山旅游路上,上午9點左右飼養員便開始投喂,所以蹲“吃播”得趕早。半山腰的小熊貓是放養的,人少的話,多半會偶遇它們。二是中華大熊貓苑(又名熊貓樂園),這里人少熊多,還有不少免費開放日活動,但離市區較遠,自駕更方便。除了看可愛的大家伙慢悠悠啃食竹枝,也可以逛逛科普館,在文創店買到喜歡的周邊。
前幾年,仰天窩廣場的大型自拍熊貓竣工,成了一大打卡點。看著這些圓圓的黑白團子,很難不感嘆“怎么會有熊貓這么治愈人的存在!”不僅長得乖,而且情緒穩定,帶著一種“四川人喝壩壩茶“的從容閑適。
都江堰熊貓谷熊貓|?視覺中國
如果說熊貓是具體的、生動的存在,那么水利工程和道教文化更像是這隱形的脈絡。
公元前三世紀,蜀郡太守李冰面對狂暴的岷江,用“以水治水“替代“傳統堵截”,筑起魚嘴分水堤,以其為骨,飛沙堰為筋,寶瓶口為脈,從此,岷江被劃為內江、外江兩條血脈。
都江堰全景|?視覺中
千年前“深淘灘,低作堰”的六字訣,與現代生態水利的“最小干預原則”形成對話。如今,一年一度的放水節仍然展現著都江堰流動的力量:
春耕時,約六成清水注入內江哺育成都平原,待到汛期,六成濁浪涌向外江泄洪,如此四六分水、動態平衡的古法水利,歷經2280年風雨,至今調控著成都平原一千余萬畝農田灌溉。
都江堰放水節|?視覺中國
今天,你可以走到伏龍觀、李冰廣場透過石像“再見”這位偉大的治水家,這份無壩引水的治理學問,啟示著后來人:治理從不是征服自然,而是讀懂江河的脾氣,在奔騰與馴順間找到平衡。
都江堰李冰父子雕像|?視覺中國
若把都江堰比作人,于高空俯瞰,水利工程就是其心臟,青城山則是其沉思的眉骨。
有道是“青城天下幽”,青城山,位于都江堰市西南方,屬邛崍山脈支系,總面積約200平方公里。東漢張道陵在此創立“天師道”,使其成為中國四大道教名山之一。其實,它并不是一座山,而是由前山、后山、外山構成的復合山系,山體呈環狀分布,群峰環繞如城廓,四季蒼翠,云霧繚繞,形成獨特的“幽邃”景觀。
青城山古建筑|?視覺中國
人們通常去的是前山,這里以人文古跡為主,集中了十余座千年道觀,如天師洞(張道陵傳道處)、建福宮、上清宮等,建筑依山勢錯落,與古樹、奇石相映成趣,形成“觀景交融,天人合一”的意境。此處步道平緩,適合靜心登山,秋賞紅葉,冬觀雪景,看古木蔽日、道觀隱現。
道教四大名山之一青城山|?視覺中國
后山更偏向于原始山林,以峽谷、瀑布為特色,有五龍溝、飛泉溝等自然風光,夏季均溫僅15℃,避暑絕佳,但部分臺階有磨損,徒步還需注意安全。
外山,作為青城山的延伸區域,這里可以說是道教文化與世俗生活的過渡地帶,融合歷史與田園風光。如果說前山問道,悟道家“天人合一”,后山觀水,感自然“生生不息”,那么外山便是“煙火氣”。
若時間充裕,不妨來外山尋蹤,品蜀茶、嘗臘味。街子古鎮上仍保留著木制建筑,留著茶馬古道的余韻。如今,馬蹄聲早已遠去,但傳統的制茶方式還在延續。青瓦平房、梧桐紅墻,青苔斑駁的接縫里,記錄著它頑強的生存史。
街子古鎮|?視覺中國
人們常說“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那是指黃河。可在這兒,還有新說法。1988年5月灌縣縣改市,告別“灌縣”一名,有了今日的“都江堰”。以岷江為界,分為兩個區域“河東”與“河西”。
灌縣古城|?視覺中國
我媽媽是河東人,爸爸是河西人。小時候聽大人說,以岷江為界,過了青城橋,這頭是河東,對面就是河西,那時并不清楚二者有什么不同,只曉得每次吃飯,母親都喊“ce”(河東方言),父親則叫“chier”(河西方言)。
待千禧之交的娃娃們長大些,兩地間的字詞區別已不大明顯,倘若留心聽,也能覺出細微的不同,比如提起“蹲下”,河西說成“跍倒”,河東則講“杵起”。河東說“兩口子”,河西說“兩把手”,河東說“不舒服”,河西說“不將就”。”據《灌縣志》記載,“河東基本上同于成都,河西的語音、詞匯則同于崇慶、大邑、邛崍、蒲江一帶。”
灌縣古城|?視覺中國
在河東,以宣化門為標志的古城是公認的市中心。走進城門,碾過楊柳河邊的青石板路,便愈發靠近當地的生活:那邊河對岸擺著幾把竹椅,老人們喝茶、下棋或打牌,麻將聲和溪流聲交織,這邊飄來甜水面和冷串串的陣陣紅油香。
北街是近兩年的探店好去處,老房子改造而來的咖啡館、糖水鋪或簡潔明了印著“機麻、茶”字樣的門簾,或貼著“有樹,有小院,還有晚風”的文藝標簽。山下是承載著先賢故事的文廟,山上有可以遠眺城市的魁星閣。當地人稱其為紅塔子,始建于乾隆年間。科舉時代,凡讀書或參加科舉考試者都虔誠崇拜魁星,乞求保佑金榜題名。
都江堰文廟|?視覺中國
當暮色降臨,可以去南橋走走,岷江水經橋底,受燈光折射呈現動人的藍色,會出現傳說中的“藍眼淚”,引得人不禁感嘆“千年水都,夢斷藍橋”。下了橋,河邊有吹薩克斯的有趣大爺,有坐在階梯上彈唱的少年,有賣泡泡機的熱情阿姨,還有戴著悟空發箍追逐打鬧的孩童......你會看見不同于景區的、它日常的模樣。
在古城,除了壓馬路,最離不開的就是吃。
來四川怎么能不吃辣,外地的朋友可能更熟悉老媽兔頭、老媽蹄花,還有串串、火鍋。如果不確定具體吃哪家,和當地人聊聊天,他們會告訴你哪里的肥腸粉最地道,哪里的冒菜最巴適。還有很多老店藏在深巷里,也沒有登上餐飲app,你可以在這兒體驗一把“小吃式吃法”。
藍眼淚|?視覺中國
北街的巷子里,飄著粗米線的濃香:牛排骨熬的湯底泛著金黃油花,搭配上牛肉、排骨、雜醬等任一臊子,再點上一份黃涼粉,嘗嘗蒜泥與油辣子結合之妙。一側老店的玻璃櫥窗內,掛著甜皮鴨,常有人繞路也要來吃這口酥脆。朝山腳走幾步,是一家樂山豆腐腦,口感柔滑,紅油不嗆,酥肉泡軟后外綿內脆,就著咔餅或缽缽雞,別有一番滋味。你盡管穿街鉆巷,總有新的發現,小食分量不占肚,可以與同行者一一品嘗。
往白果巷走,來碗蒜泥拌面、甜水面,根根裹滿醬汁、不失勁道,還有木耳、白菜、平菇、響皮和面條燴成的一鍋鮮,湯汁濃稠。
肥腸粉|?視覺中國
說起妥妥的美食一條街,那不得不提五桂橋,路邊攤位密布,這里有我的童年最愛——缽仔糕,這是一種半透明的糕體,吃時用竹簽斜插一挑,有巧克力、椰子、桂花等多種口味。也有我媽媽的童年最愛——蔥蔥卷,薄薄的面皮裹住蘿卜細絲,淋上紅糖醋與小米辣調成的蘸水,酸甜可口。還可以油炸,即炸至金黃后撒上辣椒粉。一切都是記憶里的味道。
要是繞遠些,便去中山路吃一碗古月蕎面,或者是點上一份景環路的肥腸粉,搭配上街后面的炸土豆,對面是大潤發,逛了超市還可以順路去聯盟苑東門的眼鏡冒菜吃個晚餐。
四川缽缽雞|?視覺中國
臨走前,可以在離堆公園站的文記糕點鋪提上一盒你喜歡的酥餅。校門口的面包店也可能揣著土著的珍藏,拔絲蛋糕、米老鼠、瓜子餅、椒鹽麻餅是吃不膩的童年味道。
灌縣古鎮巷道|?視覺中國
除了美食,古城里還有條知名的“古董街”,途徑的青年人熱衷于拍照留念,老輩子些多會說道說道。古董街的舊報紙、黑白電視、搪瓷缸、雞毛撣子、梳妝鏡、賬本、收音機......大多蒙了灰,裂了痕,褪了色,像這座城的一部分縮影。停擺的時光以它的方式留下,觸發一代人的集體記憶,將城市文化基因延續在市井的呼吸里。
八九十年代的懷舊氣息|?視覺中國
都說來一個城市記得去逛逛它的菜市,如果錯過了古城的市場,那就來感受一把河西的趕集文化,聽聽晨間小路旁那些親切的鄉音。
天光未透,趕集就已開始。太平、中興、石羊......各地以不同的時間延續著這場商品交易的民間風俗。地上的竹篾筐里躺著剛摘不久的新鮮菜葉,遠處雞鴨鵝在籠里不停撲騰,載著一車橘子而來的老板正拿著喇叭招呼,到得早的婦人已雙手提滿袋踏上歸程。
安瀾索橋|?視覺中國
要是趕得巧,遇上朝會,得做好暴走幾萬步的準備,美食、手工藝品、綠植、家具、服裝、游樂場、抓豬比賽、馬戲團,伴隨震天的音響將整個場子推向高潮。
當然,到了青城山,怎么也得吃一口柴火飯。當智能飯煲、小鍋成為廚房必備時,這里還保留著原始的爐灶,通過燃燒木柴、麥草、莊稼桿子,加熱大鐵鍋,原始香味讓人欲罷不能。
柴火雞|?視覺中國
柴火灶特色之一就是柴火雞,河西的跑山雞有名,散養的土雞肉質緊實,待鐵鍋燒至冒青煙,倒入菜籽油,油面起泡下雞塊,爆炒至表皮金黃,加入豆瓣醬、花椒等作料,炒出紅油后注入山泉水,小火慢燉,至湯汁收濃。經典配菜如四季豆、土豆、竹筍、魔芋,此外還有蕨菜等野菜,最后借著灶里的熱溫,在鍋內側貼上玉米粑粑,整鍋精華匯聚其中。
豆花|?視覺中國
肝腰合炒是炒菜館的招牌,但并非每家店都能留住回頭客。一方面,食材處理不好很容易腥,另一方面,極考驗刀工,豬肝要切柳葉片,薄如蟬翼卻不斷;豬腰去臊后打麥穗花刀,入水一焯便卷成朵朵腰花。爆炒時火要大,動作要快,三翻兩顛間,肝片剛斷生,腰片已卷曲如花。
豆花血旺也是必點,豆花嫩如凝脂卻不易碎。而血旺的紅油湯底是靈魂,吃素的就撒一把蔥花,吃葷的就配上軟糯帶韌的肥腸,拌飯能吃三大碗。
成都葉兒粑|?視覺中國
河西的早餐店不追求網紅店標簽和精致擺盤,粗瓷碗里盛著糯而不粘的手搓粉子,溏心蛋帶著紅糖焦香與米酒的清甜,竹蒸籠打開,是裹著桑葉的豆漿饃饃、葉兒粑和白糕。
如果想吃到更多美食,不妨來趕朝會,例如春苔會,每年3月左右,各地攤販齊聚一堂,各顯身手,美食、手工藝品、日用家居,游樂場、抓豬比賽,主打一個吃喝玩樂大融合,屬于川西的超級市集。
老茶館|?視覺中國
熱鬧與沸騰的背后住著河西人民的慢生活,這里有許多寧靜的村落,人們順應自然節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田壩里的土壤深淺,印著勞作者每日的辛勤。這里有地道農家的臘肉香腸,有山民自釀的藥酒,有剛出鍋的白糕和葉兒粑,有瓦檐下的燕巢。
這些都是獨屬于都江堰的生活氣,也許你會說,不過是尋常。可看似重復又簡單的每日,恰恰蘊含著人們的生活哲學:不要等到“當時只道是尋常”。
看到這,你是不是覺得都江堰“挺安逸”?朋友曾轉發給我#川人精神狀態#的詞條,里面顯示著“一有太陽,草坪上就長出了人”的畫面。
當然,你在這里也不難看見正在遛狗、逗鳥、跳舞、放風箏等松弛異常的人兒,似乎睜眼看見的,生活天然就該是這樣。
拜水都江堰|?視覺中國
千禧年的我雖然在這片土地上出生、長大,但并不見得就多懂得它。我更熟悉的是那句“拜水都江堰,問道青城山”,是作為《西游記》部分取景地的青城,是有著大小熊貓的家鄉。
那些年,我始終揣著它留給我的那些輕盈的部分,比如,在繁重的課業壓力間隙,和伙伴一起做“美食品嘗家”,比起理解“深淘灘,低作堰”,我更熟悉老味道藏在哪條街巷;
又比如要在節假日去離堆公園看金魚,戰戰兢兢地走過搖晃的安瀾索橋;還有在江邊散步,感受水和風流動的氣息,尤其是夜間,當暖燈、霓虹隱隱約約映著背后的山群,感受濕潤氣候帶來的別樣溫柔。
就這樣,我習慣了這一切,卻很少追問古城有著怎樣的過去。
河邊玩水|?李未
每一代的集體記憶各不相同,兒時的父親住在山上,那會兒還是泥巴和竹片混合砌成的房子,灶臺在屋角,煙囪從屋頂伸出去,日落時炊煙裊裊,很遠都能看見,雖冬暖夏涼,但經不起風雨的侵蝕。
彼時,母親住在木板房里,開門是一聲聲“吱呀”,她印象最深的季節是冬天,很冷,她和妹妹端兩根小板凳,縮在房檐下煨烘籠兒,竹篾編的暖手爐里埋著橘皮,炭火將熄時撒把玉米粒,香氣隨著那陣噼啪爆開。
四川老屋|?視覺中國
后來,有了木梁支撐的更高的瓦片房,外墻刷上白灰。而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村里人又開始往城里跑,打工掙錢,再回去蓋樓房,兩層、三層的小樓拔地而起,貼上了瓷磚,置辦了新的家具,村里也有了鋼筋水泥的模樣。
后來,它經歷過地震,又重新站起。
到了今天,高樓大廈拔地而起,從基礎設施配套到新型公共空間建設,從城鄉規劃到文旅發展,從住所的高度、材料到人們的觀念、生活方式,都在變化。
傳統空間被青年文化再度編碼,成了咖啡館、糖水鋪等探店好去處。店外的黃色大帆布上發出“如果星星失眠了會去數人類嗎?”的困惑,路過的游人在鏡子里看見“半山腰上的自己”。
春天的壹街區|? 李未
從前每次返鄉,隔著舷窗,一旦看見盆地的褶皺在云霧里時隱時現,我就知道,自己離它越來越近了。可去到具體的地方,又覺一絲陌生。在我記憶里的都江堰,自拍熊貓還沒有建好,學校背后的空地還沒有蓋起高樓,橋那頭的融創樂園還沒有來到,公交車也不是現在的模樣,我的父親母親也還沒有變老。
但車來車去,人來人往,新與舊總在交織,層層疊疊的小山之間,走失的和留下的都在長出新的紋理,兒時常去的外河邊,如今已經荒了,而默不作聲的包容的大地,早已把不變的東西告訴我了。
130噸自拍熊貓|?視覺中國
有天,我恍然發覺,飛沙堰的“滿則溢”,何嘗不是道家所講的“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急水緩導,何嘗不像人慪氣時得順毛捋。世事無常,我們應珍惜當下。
原來道理藏在自然間,云層中的雨意,竹葉摩擦時的風訊,一切皆是痕跡。對天地韻律的敏感,教給它四時節氣的規律,對道法自然的通達,孕育出它的剛柔、溫潤。
編輯/Hermione
文字/李未
圖片/視覺中國
長期征稿
后臺私信“投稿”獲取聯系方式
社群添加
旅先森VX:LLxs0515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