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化支付在如今已是高度普,微信作為國民級社交APP,其紅包功能憑借其便捷性和迎合民俗的特點,使其成為辨識度極高的一大功能。但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今年微信和各大平臺推出的送禮功能卻反響平平。導致二者背后差異的原因有哪些呢?就讓我們一同來了解下。
一、消費頻次低
送紅包作為一種文化習慣,其本身的使用場景比較高頻。無論是節日祝福、日常轉賬還是群聊互動,紅包幾乎滲透到社交的每個角落。相比之下,送禮行為的觸發頻率天然更低,只會集中在節假日以及生日等特殊節點,覆蓋范圍更小。
二、形式感過重
相較于紅包功能來說,送禮功能的操作流程會更加復雜。用戶需挑選商品、填寫祝福語、選擇包裝,甚至定制賀卡動畫等,最終才能將禮物送出去。這種儀式感過剩的設計,將原本輕松的心意表達變得更加繁瑣。紅包塞錢就能發出去的操作流程,更符合當下人效率優先的思考方式。
三、非即時送達
送禮功能受限于物流時效,往往需要1-3天才能送達。送禮這一行為本身就很講究場面感,他需要有實際的物品上手才能給人那種氛圍。這種非即時送達的模式,還可能會遭遇物流等方面的問題影響到達時間,時效性進一步削弱。
四、社會送禮行為弱化
在傳統人情社會,實物禮物本身是維系關系的一個重要方式。但隨著時代發展,當代年輕人更加傾向于輕社交的氛圍,對送禮與一些應酬行為不再講究。相較于送禮來說,在社交應用上的一些互動取代了線下的社交活動,不再需要人們用物質來進行溝通。
相較于紅包來說,送禮本身的應用場景更少,缺乏實物也會缺乏一種氛圍,并不能像紅包當初是乘著線上消費風潮的興起而爆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