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許禹
本月初,李嘉誠旗下的長和集團發布公告,宣布擬向美國貝萊德牽頭的財團轉讓其持有和運營的,分布于23個國家的43個港口,其中包括巴拿馬運河兩端的港口,總價值228億美元。該交易被披露后,長和股價曾連續兩日大漲,此后長和股價震蕩下行,其中3月14日曾大跌6.38%,10個交易日市值蒸發256.6億港元,目前每股報44.85港元,總市值1718億港元。
該交易引起社會的極大關注。3月13日,國務院港澳辦官網轉載一篇來源為《大公報》的評論文章,題為《莫天真 勿糊涂》。文章表示,網友普遍對這個交易和長江和記公司提出強烈質疑和批評,認為這是沒有腰骨的跪低,是唯利是圖、見利忘義,漠視國家利益、民族大義,背叛和出賣全體中國人。網友的這些情緒表達是完全可以理解的。面對如此大事大義大節,有關企業當三思,應好好想想有關問題的性質和要害是什么,好好想想自己要站在什么立場、站在哪一邊。
圖源:每日經濟新聞
隨后的3月17日,全國政協副主席梁振英在社交媒體發文,間接回應李嘉誠向美國貝萊德集團出售巴拿馬運河港口交易:商人有沒有祖國?也許香港被外國管治太久了,有些香港商人誤信“商人無祖國”,以為一切“在商言商”。3月18日,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在出席行政會議前也首次回應了上述交易,外交部發言人毛寧也在例行新聞發布會上做了回應。
圖源:第一財經
為什么李嘉誠會做如此安排?是純粹的“在商言商”?還是其他因素使然?這讓我們認真梳理李嘉誠的發跡史,我們發現,李嘉誠的崛起,與其背后的英資資本存在很大關系,但是其在美國加大貿易摩擦力度,公然宣稱要搶回巴拿馬運河的相關權利時,做出了出售旗下港口的決定時,究竟因怎樣考慮現在不得而知。
李嘉誠從中國撤資12年
其實,質疑李嘉誠從中國撤資的聲音最早出現在2015年。當時中國官媒旗下瞭望智庫發文《別讓李嘉誠跑了》,批評李嘉誠“撤資”之舉,引發了外界的廣泛關注,當時李嘉誠罕見地作出回應并否認從大陸撤資等相關說法。
文中分析,自2013年起,李嘉誠父子便分批賣出北京、上海、廣州、南京等城市核心地帶的房產,累計套現上千億。2012年是中國經濟發展中關鍵的時間節點,期間中國發生的大事明眼人都知道。
而后,這些資金流入英國,在其子李澤楷的主持下,大筆投資了英國的電信、電力、供水、港口、機場、零售及地產行業,號稱“買下了半個倫敦”。
文章發出后,引發了極大爭議。很多人譴責李嘉誠不愛國,“可同患難,不可同富貴”。
但少數富人的觀點截然不同,萬科的王石提醒公眾認為:與其討論李先生是否愛國,不如關心他為何出售上海的物業,這是一個信號,要小心了!
普通公眾和官方媒體的質疑與資本代理人王石的觀點不一樣,這其中的是非曲直公眾自有判斷。
然而,事實上在更早前的2000年左右,李嘉誠商業帝國旗下的“和記黃埔”就已開始在歐洲進行投資,隨后在中國大陸及香港兩地的盈利占比逐年減低,重組之后的長和集團在歐洲市場的收益至今已占總收入的一半。
翻看長和及其合并前身和記黃埔過去20年的年報,按地區劃分的收益總額顯示,歐洲及英國市場的收益自2002年起占比遂漸上升,到2005年已占收益的41%,高于中國香港市場的20%及中國大陸的8%,已開始看到其開始偏重歐洲市場的趨勢。2023年的長和年報顯示,歐洲市場的收益為50%,當中有17%為英國市場收益,而中國香港及大陸分別占8%及6%,加起來只有約14%。
近20年來,長和系的業務及盈利對歐洲及英國市場變得愈發倚重。在2022年間,集團亦曾經出售在英國的資產,例如英國倫敦甲級辦公室大樓5 Broadgate,同年亦傳出有意出售英國電力資產 UK Power Networks。李嘉誠家族投資在英國不同的公用事業,包括水務、能源、鐵路、港口。
與其相對應的是,同為港島的幾大地產商業集團并沒有像李嘉誠那樣開始大規模的海外投資,另外的香港三大地產商新鴻基地產、新世界發展和恒基地產,其資產分布則主要仍然留在中國大陸及香港市場。
新鴻基三大核心業務為信貸業務、投資管理、基金管理,而在中國區域的房地產持倉中,香港地區占76.8%,而在公開市場的企業持股方面,有60.6%為中國內地。
新世界發展方面,其主要業務中的物業發展及投資項目,均集中在大中華地區,特別是粵港澳大灣區。至于恒基地產,其核心業務包括物業發展及物業投資,亦主要是集中在香港及中國內地。
由此來看,李嘉誠商業帝國屬性是中資還是英資一目了然。
問題來了,李嘉誠商業帝國為什么要從中國戰略收縮并轉進到海外市場?
李嘉誠資產與英資匯豐銀行深度綁定
要理清李嘉誠從中國戰略收縮并轉進海外的邏輯,首先要從李嘉誠真正實現質和量的商業騰飛開始。
從做塑膠花生意賺到人生第一桶金,李嘉誠商業帝國真正開始奠定基礎在于1970年代實現對和記黃埔的“蛇吞象”開始。
1967年,香港的樓市大跌,這個機會讓李嘉誠決定賭一賭。他拿出了當時大部分的資產大量地購入低價的地皮。幸運的是,他賭贏了。
1970年,香港的經濟復蘇,房價狂漲,此時的李嘉誠手握190萬平米的地產,資產成倍地增長。僅僅是租金每年就收入400萬港幣,李嘉誠成為了名副其實的大地主。
1979年,英資的和黃集團經營不善,匯豐銀行決定出售22.4%的和記黃埔股權,并以半價就賣給了李嘉誠,還可以延期兩年付款,就連定金都是匯豐銀行貸給他的。
這是什么生意呢?李嘉誠還沒有花一分錢就掌握了擁有62億資產的和記黃埔,這場交易使得李嘉誠名聲大噪。匯豐出錢讓李嘉誠收購其持有的股權,李嘉誠幾乎一分錢不花就得到了別人夢寐以求的優質資產股權,現在來看,這更像是英資匯豐銀行的天使投資,或者說是英資尋找在中國區域的利益代言人,畢竟溝通上,黃皮膚的李嘉誠在與中國人做生意時比大鼻子藍眼睛的昂撒資本更有親近感。
這份親近感讓李嘉誠在中國國內的投資高歌猛進,收獲頗豐,當然也沒讓其背后的投資人失望。國內投資順豐順水開始于李嘉誠高超的溝通技巧,在與中國高層的溝通上,幫助一些人去加拿大治病成為其在國內順風順水、騰躲閃挪的開始。
從1980年代之后,李嘉誠又將目光投向了內地,因為看準了國家的穩健發展,大量投資國內的房地產,從1990年代開始到2000左右,李嘉誠在國內各大城市核心商業區開始瘋狂買地,與其它地產商不同,李旗下的商業地產項目從囤地開始,可以十多年不開發,在北京的馬家堡附近的商業地塊直到2023年才開始要開發的消息,就地塊的升值來說早就有十多倍的回報,這背后的能量非一般開發商可以相比。
投資圈的人都知道,投資就是找價值觀相同的利益代言人,代理人幫助投資人處理相關問題,真正的投資人一般在隱藏在背后。
而從李嘉誠成功實現收購和記黃埔開始,李的商業帝國與英資的匯豐銀行深度綁定。匯豐銀行的歷史和中國近代史緊密相連,給西方殖民勢力提供金融支持的匯豐銀行,隨著1997年香港回歸中國,開始慢慢淡出中國市場。當然作為其代理人的李嘉誠商業帝國當然也隨主其后。
李嘉誠撤離在香港回歸時就開始了
在2024年8月19日長江基建在倫敦二次上市時,長江基建方面表示,在倫敦上市可讓身處不同地域的股東受惠,同時有助提升公司形象。
此言可謂一語中的,背后的股東不言自明。
李嘉誠家族旗下集團于2015年完成合并重組,分拆成為“長和”(長江和記實業)及“長實集團”(長江實業集團),兩間公司側重的業務有所分別,前者的核心業務包括港口及相關服務、零售、基建及電訊,后者則以物業及酒店資產為主。
今次赴倫敦證券交易所的“長建”,屬于長和旗下的基建版塊,本身在香港亦有上市,長和持有長建75.67%股份。長建業務范圍涉及英國、歐洲、北美、澳洲及中國大陸及香港地區等。1996年長江基建成立并于1999年開始進軍海外市場。
2015年,李嘉誠旗下的集團相關公司注冊地來說完成了改變。
2015年9月8日,長江和記實業有限公司(0001.HK,)、長江基建(集團)有限公司(1038.HK,)以及電能實業有限公司(0006.HK)發布聯合公告,長江基建及電能實業合并,而電能實業是長和系10家上市公司中目前唯一注冊在中國的公司。合并完成后,李嘉誠旗下所有上市公司注冊地就全部撤離中國,在港注冊的最后一家公司也落幕。
對于旗下公司的注冊地問題,早在2013年李嘉誠就強調,長實及和黃不會變更注冊地點,并認為多年后仍在香港。但真實情況卻相反。
2015年 1月9日,長江實業集團發布重組方案公告,稱將重組及合并長實集團以及和黃集團的業務,以創立兩家全新香港上市公司——長和、長地。其中,長和將接手長實及和黃集團的所有非房地產業務,長地將合并兩個集團的房地產業務。而長和和長地兩家新公司的注冊地均在中國境外的開曼群島。
相關資料顯示,長和系目前共有10家上市公司,長和、長實地產、長建等公司注冊地均在海外。電能實業是現存唯一一家在中國境內注冊的長和系公司。合并完成后,在香港注冊的電能實業將被并入在百慕大群島注冊的長江基建,這意味著李嘉誠的長和系在香港注冊的最后一家實業公司淡出歷史舞臺。
對于長建到倫敦上市一事,有評論認為,在海外進行第二上市會有利企業吸引更多國際投資者,并認為李嘉誠家族過往與英國有比較深厚淵源,不管是保守黨或工黨執政,風險相對來說都會較小。
從歷史軌跡來看,李嘉誠離開香港,與英國殖民勢力退出中國有關,隨著1997年香港回歸中國,李嘉誠的商業帝國和勢力也開始向歐洲特別是英國轉進。
與李嘉誠看空香港不同,香港金融中心地位雖然經歷過短暫的風波,但地位愈發穩固。
2024年9月24日,根據全球金融中心指數(Global Financial Centres Index, GFCI)發布的最新報告,香港時隔兩年多首次超越新加坡,重新奪回全球第三大金融中心的寶座。
由倫敦的Z/Yen集團與中國發展研究院共同編制的GFCI第36期報告顯示,香港在全球121個金融中心中,超越新加坡,位居第三,僅次于紐約和倫敦。
香港的整體評分大幅上升8分,是前五名中增幅最大的城市。香港在商業環境、人力資本、基礎設施和聲譽等多個領域表現出色,并躋身全球前十的金融科技中心。香港特區政府發言人對此勝利表示慶祝。
自2022年失去對新加坡的領先優勢后,香港采取了一系列舉措,重振其金融影響力。從擴展虛擬資產到大力推進離岸人民幣(人民幣)業務,香港吸引了全球精英和資本的關注。隨著資產管理業務的穩步增長以及2023年凈資本流入激增3.4倍,香港已重返巔峰。
一個有趣的悖論——世界愈發動蕩,香港金融中心地位卻愈發增強。地緣政治中心和金融中心是負向關聯關系——地緣政治中心地位愈強,金融中心地位則愈弱,反之亦然。香港作為地緣政治邊緣地帶,卻成就金融中心地位愈強的局面。新加坡地緣政治中東西方兩大陣營兩邊討好的策略,金融中心地位卻在削弱。
一個明顯例子是,在全球動蕩局面下,香港成為俄羅斯資本的避風港,這個也成為了香港出租車司機的談資。
圖源:大象公社
巴菲特說,一個人不能從做空祖國中獲益;而李嘉誠的兒子李澤鉅早已是加拿大國籍,中國只是故國,他們似乎并沒有做空自己的國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