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莊子悟人生
余仲廉
莊子,作為老子思想的繼承者、發展者與升華者,堪稱道家學派的巨擘。其著作《莊子》千古流傳,既是修身的秘籍,也是悟道的津梁。從十來歲起,我便開始閱讀《莊子》,那時雖似懂非懂,卻總被其中的故事深深吸引。隨著年齡漸長、經歷日豐、認知提升,我對《莊子》產生了不同的理解與感受。今日得閑,便將自己所理解的莊子的七種思維,以淺陋之識探討人生之理,與有緣者分享。
頤和園攝影 張曉蓮
一言“無用之用”,探得失之辯
《山木》篇中,匠人石前往齊國,見到一棵被眾人視為神木的櫟樹,匠人卻對它視而不見。弟子感到不解,匠人笑道:“此樹因無用,所以能長壽。”莊子借此闡明“無用之用”的人生哲理。世間的得失、禍福相互依存,哪有絕對的好壞之分?
老子曾言:“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比松械牡檬Ы詾槌B。孫叔敖三次擔任令尹(亦即宰相),又三次被罷官,神色始終如常,只因他深知得失無常,唯有內心安寧才是歸宿。人生如浮云過眼,何必執著于得失?以平常心看待,得之不喜,失之不憂,方能超然物外,心安理得。所以,做平凡人,能獲得安逸之福。
二言“大鵬思維”,論蓄力與騰飛
《逍遙游》中,大鵬扶搖直上九萬里,但其飛行并非一日之功,必定是經過了長久的蓄力。李白詩云:“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比欢诖簌i起飛之前,必然有長時間的積累。人生的成就也并非一蹴而就。想要成就大器之人,必須先厚積薄發。默默積蓄力量,才能一朝騰飛。莊子以此告誡世人,不要急功近利,應當靜待時機,如同大鵬般蓄勢待發。
所以,孟子說:“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
三言“濠梁之辯”,析自我與他者
莊子與惠子在濠水的橋上游玩,莊子說魚游得悠閑自在,這是魚的快樂?;葑臃磫枺骸澳悴皇囚~,怎么知道魚的快樂?”莊子回問:“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魚的快樂?”這場辯論如同鏡子,映照出自我與他者的邊界。世人常常羨慕他人的快樂,卻不知人各有志,苦樂自知。莊子告訴世人,不要以自己的想法去揣度他人,應當專注于自身的內心世界。東晉殷浩說:“我與我周旋久,寧作我?!比松谑溃瑦偧{自我才是至上之道。所以,孔子所說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種換位思考,是為人處世的真諦。
四言“鴟得腐鼠”,談名利之超脫
《秋水》篇中,鴟得到一只腐鼠,生怕莊子來搶奪,莊子卻不屑一顧。這是在諷刺世人追逐名利,如同鴟守護腐鼠一般,喪失了高遠的志向。莊子一生超然物外,不慕名利。楚王聘請他為相,莊子拒絕了,寧愿在泥涂中拖著尾巴生活。古往今來,很多人都被名利所累,失去了本心。
莊子告訴世人,應當減少欲望,增加精神追求,才能獲得自由之身。所以,不做金錢名利的奴隸,才能成為自己人生的主人。
五言“河伯觀海”,講謙遜與自知
《秋水》篇中還講述了河伯觀海的故事。河伯自以為天下的美景都在自己這里,等到了北海,才知道自己渺小得如同滄海一粟。莊子以此表明“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的道理。世人常常高估自己的能力,忽略了天地的廣闊。莊子告訴世人,應當謙遜自知,不要自滿自足。就像明朝的胡惟庸,因高估自己的能力而最終敗亡。所以,唯有擁有自知之明,才能行穩致遠。
六言“齊物論”,倡萬物平等
莊子的“齊物論”主張萬物平等無別,大小、美丑、是非,都是人為的分別。莊子說:“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笔廊顺3讨诜謩e之心,徒增無數煩惱。莊子告訴世人,以平等之心看待萬物,才能超然物外,獲得內心的安寧與自在。所以,想要得到他人的尊重,便要做到尊重他人。
七言“逍遙游”,求自由與超越
莊子的“逍遙游”,是其思想的至高境界。大鵬的飛行、濠梁的辯論,都體現了莊子對自由的無盡追求。莊子說:“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古往今來,很多人被物欲所束縛,失去了自由的本真。莊子告訴世人,應當超脫世俗的羈絆,追求精神的自由與超越。只有放下執念與束縛,才能逍遙自在地游于天地之間。所以說,不被物欲、美色、名利所困,人生才能獲得大自在。
結 論
莊子的這七種思維,是人生的指南燈,是悟道的津梁橋。“無用之用”讓世人看透得失的浮云;“大鵬思維”引導世人蓄力騰飛于天際;“濠梁之辯”提醒世人專注自我的內心世界;“鴟得腐鼠”告誡世人超脫名利的枷鎖;“河伯觀?!苯虒廊嗣靼字t遜自知的道理;“齊物論”啟示世人領悟平等視物的大道;“逍遙游”引領世人追求自由的真諦。
熟讀、深讀莊子,可使人生通透。南懷瑾先生說:“讀懂了莊子,再大的人生難題也能迎刃而解?!痹甘廊硕寄塬@得莊子的智慧,得到人生的安寧與自在。
2003年10月25日創作于桂子山
2025年3月15日修改于循善居
于經典中洞察人生智慧
——淺析余仲廉《讀莊子悟人生》
余大中
仲廉賢弟的《讀莊子悟人生》一文,宛如一把精巧的鑰匙,開啟通往莊子思想寶庫的大門,引導讀者在莊子的七種思維中穿梭,深度探尋人生的哲理。
文章開篇便點明莊子在道家學派中的重要地位,其著作《莊子》更是蘊含著修身、悟道的無盡智慧。作者從十來歲開始閱讀《莊子》,生動展現了隨著年齡、閱歷與認知的變化,對莊子思想理解的逐步深入,自然而然地引出對莊子七種思維的探討,讓人感受到莊子思想跨越時空的持久魅力。
在對“無用之用”思維的闡述中,作者巧用《山木》篇里匠人石與櫟樹的故事,清晰地闡釋世間得失禍福相互依存、無絕對好壞的觀點。孫叔敖的例子更是為這一觀點增添生動注腳,有力地論證了以平常心看待得失,才能獲得內心安寧。這種思維對于身處物欲橫流、功利至上社會的人們而言,無疑是一劑良藥,提醒我們不要被眼前的得失蒙蔽雙眼,而應追求內心的平和與超脫。
談及“大鵬思維”,作者借助《逍遙游》中大鵬扶搖直上的典故,結合李白的詩句與孟子的名言,深刻揭示人生成就需厚積薄發的道理。在快節奏的現代社會,人們往往急于求成,這一思維宛如一記警鐘,告誡我們要腳踏實地,默默積蓄力量,等待時機成熟,實現人生的騰飛。
“濠梁之辯”被作者剖析得鞭辟入里,通過莊子與惠子的對話,精準地映照出自我與他者的邊界問題。殷浩的“我與我周旋久,寧作我”以及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進一步深化不要以己度人、應專注自身內心的觀點,為人們在人際交往中提供了寶貴的思考方向。
以“鴟得腐鼠”來談名利之超脫,文章對莊子諷刺世人追逐名利、喪失高遠志向的意圖把握精準。莊子拒絕楚王聘請的事例,鮮明地展現他超然物外的人生態度。在當今社會,名利誘惑無處不在,這一思維提醒我們要保持清醒,減少欲望,不做名利的奴隸,成為自己人生的主宰。
“河伯觀海”的故事在文中被用以闡明謙遜與自知的重要性。河伯自大而后知渺小的轉變,深刻揭示“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的道理。胡惟庸的反面案例更是警示我們,自滿自足必將導致失敗,唯有擁有自知之明,才能在人生道路上行穩致遠。
對于莊子的“齊物論”,作者準確解讀出其萬物平等無別的主張,以“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為核心,指出世人因執著分別心而徒增煩惱,倡導以平等之心看待萬物,從而獲得內心的安寧自在,這對于構建和諧的人際關系與社會環境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而“逍遙游”作為莊子思想的至高境界,在文中被深刻解讀為對自由與超越的追求?!爸寥藷o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的闡述,讓讀者清晰地感受到莊子對超脫世俗羈絆、追求精神自由的向往。在現代社會,人們常常被物欲所困,這一思維引導我們放下執念,追尋人生的大自在。
仲廉賢弟的這篇文章,邏輯嚴謹,論述充分,通過對莊子七種思維的深入解讀,將莊子的智慧與現實人生緊密相連,為讀者提供了深刻的人生啟示。正如作者所說,莊子的思維是人生的指南燈、悟道的津梁橋。閱讀此文,有助于我們汲取莊子的智慧,在紛繁復雜的現代社會中,找到內心的安寧與自在,讓人生更加通透豁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