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
是揚州人愜意生活的寫照
其中
皮包水說的就是揚州人豐盛的早茶
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
“雜色小籠”
由江都面點大師景克興
于上個世紀(jì)60年代
在江都飯店工作時獨創(chuàng)
后來又傳播到揚州及江淮地區(qū)
江都雜色小籠制作技藝已成為區(qū)級非遺
景克興的兒子景繼紅繼承了父親的技藝
也是名震一方的面點大師傅
在宜陵鎮(zhèn)的從前老家小院飯店后廚,記者見到了景繼紅,該飯店的幾位面點師都是景繼紅的徒弟。
“最初的小籠包子一籠只有一個品種,比較單調(diào),為了更好地滿足食客的嘗鮮需求,我父親獨創(chuàng)了江都雜色小籠。雜色小籠選料考究,制作精細(xì),早期有生肉包子、菜包子、糯米燒賣、生肉蒸餃、千層油糕5個品種,后來又開發(fā)出三丁包子、翡翠燒賣等10多個新品種。”景繼紅17歲就學(xué)徒做面點,說起雜色小籠的發(fā)展史,如數(shù)家珍。他拿出醒好的面團,切成一個個劑子,搟成圓形皮子,放入香菇青菜餡兒,飛快地捏褶子,“唰唰”幾下,一個青菜包就做好了。
“手工做的包子比流水線機器做的包子更有勁道,更好吃,也更好看,包子捏出24道褶,燒賣至少捏8道褶,讓人看著都是一種享受。”景繼紅拿起一個劑子,搟出一張燒賣皮,邊緣翹起似荷葉狀,再放入拌好的糯米餡兒,用虎口把燒賣口捏緊,一個糯米燒賣就成型了。
景繼紅又搟出一張圓形面皮,放入一大塊豬肉餡,把面皮對折,捏出褶,做成一個月牙形的蒸餃,這蒸餃皮薄餡大,用料十足,讓人忍不住期待蒸熟后品嘗它的味道。
他拿出一大塊面團,開始做雜色小籠中工藝最復(fù)雜的千層油糕。用搟面杖來回?fù){動,把面團搟成一塊薄薄的長條形面皮,刷上一層色拉油,撒一層白糖,然后把兩邊的面皮折向中間,用搟面杖橫著壓、豎著壓,壓出密密麻麻的格子后,再把面皮對折、壓薄,重復(fù)數(shù)次,面皮變成一張多層的四四方方“被子”,最上面一層撒上冬瓜做的紅絲、綠絲做點綴,放入籠屜上鍋蒸。
2個青菜包、1個肉包、1個豆沙包、2個糯米燒賣、2個蒸餃、2塊千層油糕,一份傳統(tǒng)的雜色小籠就組合好了。上籠蒸一刻鐘左右,雜色小籠就出鍋了。青菜包清新爽口,豆沙包甜而不膩,蒸餃滿滿的肉餡,糯米燒賣軟糯咸香,千層油糕軟硬適中,雜色小籠的每個品種都好吃,每一口都是對味蕾的滿足。
“在60年代至80年代,江都只有幾家國營飯店,雜色小籠是地方老百姓宴請賓客以及假日聚餐的首選美味小吃。現(xiàn)在,江都的飯店多得數(shù)不過來,會做雜色小籠的飯店越來越多,雜色小籠更普遍地‘飛’上老百姓的早餐桌。”看到父親的獨創(chuàng)技藝得到普遍傳承和歡迎,景繼紅很是欣慰。
來源:江都融媒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