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 / 顧 箏 實習生 何怡雯
宇山紡是個日本插畫師。 2002年,還是高中生的時候,她就來過上海旅游。 2015年,她來到上海工作,長住在這里。 但在最開始的很長一段時間,她只是覺得自己來到了中國。而現在,她越來越知道,她是在上海。
上海的老家
來上海的時間已滿十年,在宇山紡的心里,在上海她也有老家。
2015年,宇山紡的好朋友要來上海廣告公司工作,鼓動她一起來。公司在閘北,她就在上海馬戲城附近租了房。她覺得這個位置和她在東京的家很像,不是那么市中心,也不是那么郊外。所以,“我心里的老家是閘北。”
宇山紡發現小區的門都是綠色的
她也知道,這個“老家”發生了變化——“2016年的時候沒有了。”
“我同事打電話,以前是介紹我們是某某公司。后來,就說我們是一家靜安區的廣告公司。”
丫叉頭
剛來上海的幾年,宇山紡的生活是工作和家兩點一線,她不認識隔壁鄰居,就連合租在一套公寓里的人,也不熟。
“那個時候還不懂上海話,不知道上海人和外地人的差別,出去玩,也只是去外面好看的地方。”宇山紡出游的地方,仍然像她2002年第一次來上海一樣,去的都是景點。當她的日本朋友來上海,她能帶他們去的也只是新天地、豫園。“外面看很漂亮,但不知道背面的故事。”
宇山紡畫的上海景點
2018年,她去聽上海city walker格里董講董家渡的講座。“我完全不知道董家渡,但那個時候我想深入到上海(里面)。聽不懂我也想去看看。”
講座確實聽不懂,但她開始跟著格里董去city walk,去走老西門的線路。在那里,她看到了一樣特別奇怪的東西,“一根很長的桿子,有大概3米長,有一個叔叔在用它把衣服掛到樹上去。”
同行的日本人全都大吃一驚,因為在他們的生活經驗中,沒有在外面曬衣服的習慣。他們被“科普”,這根長桿子叫“丫叉頭”。
用丫叉頭晾曬的場景
讓日本人感到很驚奇
在一次次走在上海的街頭,宇山紡發現丫叉頭是個很神奇的東西,每個爺叔阿姨都有自己的丫叉頭。“有各種各樣的顏色,有不同的質感。而且他們改造自己的丫叉頭,有的把它延長了,有的給它做上裝飾。丫叉頭上有他們自己的創意,是他們的生活設計。”
丫叉頭變成了宇山紡的創作元素,她在自己的插畫中畫上了丫叉頭,還在自己的展覽中用上了丫叉頭的創意。
丫叉頭成了宇山紡展覽上的元素
而在她參加的city walk中,也有了一個必備項目——讓日本人試試用丫叉頭去曬衣服。
“我們都很緊張。”
住進上海老房子
現在,宇山紡不緊張了,她是一名熟練的丫叉頭使用者,因為她搬進了老房子。
離開之前的公司后,她覺得自己沒有住在上海馬戲城附近的必要了。那個時候她已經開始了解上海的文化了,所以讓朋友留意租房信息,條件很明確:一要老房子,二要便宜。
朋友幫她找到廣元路上的一處房源,宇山紡第一次去看房的時候,一進門,就知道,這個真的是老房子。有年代的門,地上的地磚,踩上去吱嘎吱嘎響的樓梯,都在訴說著房子的年齡。
這幢樓現在大概有14個居民居住,租給宇山紡的是二樓的一個房間,里面還放著一張民國時代的床。“那個時候我就決定了,我要在這里睡覺。”
宇山紡住進上海的老房子
決定的時候,宇山紡其實還不知道在老房子真正的生活是怎么樣的。
第一個麻煩是,浴室在房間外面。“洗澡的地方特別臟,我有點擔心,所以一開始一個月左右我都去外面的浴場洗澡。但每天出去洗澡很累,后來我就打掃好了浴室,在家洗澡。”
還有一個麻煩是,下雨的時候,她的房間也會下起小雨來。對面阿姨推開宇山紡家的門,查看雨水有沒有滴到電燈電線上。發現沒有之后就很淡定:小事一樁。
老房子漏水
宇山紡也能聽到各種各樣的聲音:聽到頂上有悉悉索索的聲音,白天仔細張望才發現,上面有爺叔的鴿籠;會聽到對面房間爺叔阿姨講話的聲音,因為他們整天把門開著;也會聽到斜對面阿姨一個人時踩縫紉機的聲音,或者一群人時搓麻將的聲音。
雖然老房子的生活有一些麻煩,但教會了她一項重要的生活技能——學會使用丫叉頭。老房子沒有露臺曬臺,衣服要通過二樓的小窗戶晾出去。
對面阿姨借給她丫叉頭,同時給她示范如何使用。宇山紡后來因為辦展買了很多丫叉頭,阿姨問她:你買這么多干嘛?就像所有怕長輩嫌棄自己亂花錢的小輩一樣,宇山紡脫口而出:“買一送二。”阿姨很欣慰地說:“那可太好了。”
鄰居爺叔幫宇山紡改造了丫叉頭
有一天回家,宇山紡發現,一根常用的丫叉頭已經被改造了,在中間擰開,加長。她知道,這應該是對面的叔叔幫她弄的,“叔叔特別喜歡DIY。”他不像自己的妻子那樣開朗多話,但總是會默默地幫忙做一些事情。
宇山紡記得,因為樓道很黑,她曾買過一個感應燈。那天沒裝好她就有事出門了,等回家的時候發現已經被叔叔偷偷裝好了。
現在,宇山紡覺得自己是丫叉頭使用高手,“有一次鑰匙掉了下去,我就用丫叉頭把它勾起來,你想,那么小的鑰匙啊……”
上海的味道
住進老房子后,宇山紡說:“在這里,我感覺住在上海。”
她去對面的菜場買菜,“以前我只是在超市買東西,來這里后,我才看到一整只雞的樣子(在日本超市,雞都是切分包裝好的)。菜場里買菜都會送蔥,我吃不完,就送給鄰居阿姨。”
宇山紡第一次分解了一只雞
她去隔壁的理發店理發,那是一家開了很多年的家庭理發店。“在日本有很多好看的理發店,但坐在里面,會有點緊張,因為理發師會一直和我聊天,問我從哪里來,周末要做什么。但在這家老的理發店就很放松,有話說的時候我和他們聊天,沒話說就不聊。他們很有自信,每次弄好頭發,一定會說:漂亮。”因為去得多了,最近去的時候,宇山紡都還沒說自己要剪什么樣的,他們就開始剪起頭發來。
“剪得好嗎?”
“可以可以。”
上海阿姨的燙發和染發
宇山紡內心有點想嘗試的,是上海阿姨的燙發,她在自己的插畫中,精準得抓住了上海阿姨的卷發精髓。
燙發還太過突破,她現在嘗試的是染發。“那天我去公園,有一些阿姨走過來,陽光穿過她們的頭發,哇,很漂亮,很多顏色,紅色,黃色,橘色。”
宇山紡不斷在探索“只在上海有的東西”,就連她帶回日本的伴手禮,也發生了變化。
宇山紡知道栗子蛋糕是上海特產
最早的時候,她會帶熊貓玩偶、紅燒牛肉泡面、出前一丁回去作為伴手禮。
后來,宇山紡開始帶“上海的東西”回日本。她會買百雀羚和崇明老布送給朋友,會給家人小孩帶大白兔奶糖和東方明珠的充氣玩具。
她特別喜歡力波啤酒的廣告歌,每次送給爸爸的時候還會唱出來,并給他看它的廣告視頻。
而每一次從日本回到上海,走進老房子,打開窗戶。“有上海的風的味道,我知道自己回來了。”
更多上海故事,點擊下方
寫稿子:顧 箏 實習生 何怡雯/
編稿子:小泥巴/
畫圖片:受訪者提供/
版權所有,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請給我們留言,獲取內容授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