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埔一期(305)
曾任第三戰區政治部代主任,國軍少將——侯鼐釗
侯鼐釗(1905-1974),江蘇無錫人。無錫東吳第八高等小學、上海銀行學校、慕堂英文專修夜校畢業,曾在上海侯光迪醫館任藥劑士四年。1924年5月入黃埔軍校第一期第四隊學習。
畢業后歷任黃埔軍校第三、四期入伍生團排長,國民革命軍第一軍第二師連政治指導員,團黨代表辦公室副主任,先后參加了兩次東征和北伐戰爭。
1927年下半年,受江蘇省黨部派遣,赴太倉縣建立特別委員會,發展黨務。同年11月,蔣介石將原有的國民黨中央特別委員會改組為臨時執監委員會,各省、縣黨部也相繼改組,成立臨時執監委員會。侯鼐釗任太倉縣黨部臨時執監委員會常務委員。并參加了江蘇省第十次臨時執委會議。
1928年2月,參加江蘇省黨務第二次聯席會議。同年7月,太倉縣黨部臨時執行委員會又改組為黨務指導委員會,任常務委員。不久,調任第十一師(師長曹萬順)政治部組織科長,后任副主任,并兼任黃埔同學會第十一師改組委員。
1931年,任第四十五師(師長戴民權)政訓處處長,同年該師設立黨部籌備委員會,任書記長。
1933年,任江蘇省保安處政訓處處長,兼任該處黨部委員。1934年,入廬山軍官訓練團第三期受訓。1935年任中央軍校調查科江蘇通訊主任,1936年任江蘇省學生集訓總隊(總隊長由八十七師師長王敬久兼,黃埔一期)上校軍事教官。1937年,任中央各軍事學校畢業生調查處江蘇通訊處(主任李守維兼,黃埔二期)副主任,后調中央各軍事學校畢業生調查處,任第二科中校科長兼統計股長。
1939年7月,調任軍事委員會委員長侍從室第三處第七組(組長濮孟九)副組長,主管人事調查工作。
1940年,入中央訓練團黨政訓練班學習,后任軍事委員會總政治部少將部附。1941年7月,隨鄧文儀(黃埔一期)一起調第三戰區,任政治部(主任鄧文儀)上校主任秘書,后任少將副主任。并兼任過第三戰區黨政軍聯合特別黨部書記長,第三戰區干部訓練團少將政治部主任等職,在江西上饒堅持抗戰到1945年抗戰勝利。
在上饒期間,與李承晚(后來的南朝鮮總統)任總隊長的總政治部韓臺義勇總隊(由朝鮮人、臺灣籍人和福建籍旅日歸國華僑組成,約二十多人,大多精通日語)同駐江西上饒一處,該總隊是專為配合第三戰區政治部第三科從事日語宣傳工作的。
當時第三戰區政治部還擔負著一個反共的任務,就是對關押在上饒集中營的,在皖南事變中被俘的數千新四軍官兵進行政治洗腦感化工作。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后,第三戰區遷往杭州后,侯鼐釗調任第四方面軍(司令官王耀武,黃埔三期)政治部(主任徐慶譽)副主任,代主任。不久第四方面軍撤銷,侯鼐釗調軍事委員會政治部任少將參事。
1946年3月,被任命為駐湖北宜昌的第六綏靖區(司令官周嵒)政治部主任。同年,國民政府國防部成立,新任國防部新聞局局長鄧文儀邀侯鼐釗任第一處少將處長。1948年,新聞局改組為政工局(局長鄧文儀),侯鼐釗任局長辦公室少將主任。
1949年,周嵒出任浙江省主席,邀侯鼐釗赴浙江,同年4月,任浙江省紹興縣縣長,并兼任紹興城防指揮部總指揮。紹興解放前夕,奉命建立“游擊”根據地,組織匪特武裝,成立“錢江南岸聯防縱隊”,由侯鼐釗任縱隊長,下設四個大隊、獨立中隊和警衛隊,人員900余人,活動于齊賢、馬山一帶。省城解放前夕,周嵒逃離杭州經紹興,委任王文熊為紹興縣縣長,侯鼐釗隨周嵒離開紹興,同年秋到臺灣。
到臺后,曾任臺灣“國防部”部員,參議,臺灣航業公司顧問,復興航業公司會計主任。是臺灣無錫同鄉會發起人之一,1962年任重新成立的同鄉會理事,無錫文獻管理委員會名譽理事。
1973年赴美定居,1974年,在紐約探訪其長子時,在街上不慎跌倒,昏迷不醒,醫治無效,于3月16日病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