涼山新青年
有態度 有溫度 有你有我
“用一年不長的時間,做一件終身難忘的事。”是經常縈繞在宿焯恩心頭的一句話。
宿焯恩是西南財經大學第25屆研究生支教團美姑分團的成員,每次談及參與研支團的原因,他總會想到大學期間的兩段經歷。
在校期間,宿焯恩參與了學院組織的彩虹“1+N”志愿服務活動,與北川永昌小學的小朋友進行書信往來,在孩子們帶有拼音的文字、彩色的線條中,仿佛看見了他們稚嫩又微微泛紅的臉頰,一邊讀著書本里的課文,一邊想象著外面的世界。其中一個小朋友用稚嫩的筆跡寫下對未來的憧憬:“哥哥,我長大后想當一名醫生,這樣就可以治好村里所有人的病。”這讓宿焯恩感受到教育的力量,成為一名支教老師的夢想便在心里扎根。
還有一次,在參與重慶酉陽山區“三下鄉”社會實踐時,宿焯恩感受到了偏遠地區教育資源匱乏的現狀,他遇見一位“身兼數職”的鄉村老師,即是帶著學生朗誦《少年中國說》語文老師,又是畫起幾何圖形的數學老師。從那時起,他暗下決心,要為孩子們點亮教育的一盞燈,讓更多孩子走出深山,去感受更遼闊的世界。
于是,在學校研支團的招募通知發布那天,宿焯恩緊緊抓住了這個機會,帶著滿腔的熱情和期望,踏上了這段充滿挑戰和意義的旅程。
2023年8月份,宿焯恩帶著塞滿教輔和冬衣的行李箱,坐上了成都開往美姑的大巴。美姑縣城只有一條主街,半小時便能走完一圈,縣城不大,但是上學的道路卻異常遙遠,從縣城坐車繞盤山公路20分鐘才能見到美姑縣中學。
宿焯恩承擔了高一共計六個班級的歷史教學工作,帶了343名學生。每周24節課,一學年下來,總課時達915余節。
作為一名新手教師,他說,剛開始上課時,內心充滿了緊張和不安,記得第一次站在講臺上,面對著一雙雙充滿好奇和期待的眼睛,手心微微冒汗,心跳也加快了。
“老師,歷史朝代歌我還是不會呀!這可怎么辦呀?”“新航路開辟的意義是啥呀”......孩子們的練習本上,答案寫了又劃,劃了又寫,這些孩子不是不聰明,只是他們的起跑線,被重重山巒推到了千里之外。于是,宿焯恩每天多花一些時間進行課后輔導,剛開始沒有抱很大希望,結果孩子們總是圍著他問問題。為了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宿焯恩還在周末休息時間播放《河西走廊》。
在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中、期末考試中,他所教六個班級分別取得了高一年級(共14個班級)第一、三、四、五、六、七名的好成績,六個班級的期末考試成績名列前茅,均超過歷史學科年級平均分,同比提高12.5%,其中平行班5班期末歷史成績超過重點班2.1分。
“這段經歷不僅是我的教學歷程,更是我與學生們共同成長的見證,收獲了他們的信任和喜愛。這種師生之間的真摯情感,是我在美姑支教生涯中最寶貴的財富。”
“最初,我以為自己是能給山里孩子帶去知識,給孩子送去溫暖的支教老師,后來我才發現,那個真正被溫暖、被感動的人是我自己。”
和孩子們相處的一年,讓宿焯恩深刻體會到基層教育的意義:“教育是希望的橋梁,一個孩子走出大山,可能改變一個家庭的命運;基層需要青年力量:我們的每一分努力,都在為鄉村振興注入活力。”
在支教生活的尾聲,學生們為宿焯恩精心策劃了一場場令人難忘的歡送會。那天,教室里裝飾著五彩繽紛的氣球。他一踏進教室,孩子們齊聲喊出“謝謝老師!”,不禁讓他熱淚盈眶。學生們表演了唱歌、跳舞,還寫了信,記錄了他們一起度過的點點滴滴。
朋友問宿焯恩“你一個人能改變什么?”,他說,“教育是一顆星點亮另一顆星的過程。我的學生拉洛在課本里夾著一朵干枯的索瑪花,那是彝族的希望之花——只要有一粒種子破土,春天就永遠不會缺席。”
來源 | 四川青年志愿者
本期編輯 | 左左
一審一校 | 賴小小
二審二校 | 沈莉
三審三校 | 阿吾木牛
微博 | @涼山共青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