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為集郵而生的郵票俗稱特供郵票,這類郵票的最大特點是發行數量稀少,且通常高于面值出售。兩個屬性也就注定了這些郵票不能滿足所有集郵者的購買需求,且不會有人拿它們去寄信寄包裹。
最早誕生的特供郵票其實就是小型張,這類尺寸相當于普通郵票六七倍大小的郵票,本身就不便于寄遞貼用,加上精美的畫面和高昂的售價,小型張誕生之初就脫離了工薪階層的消費者,一度成為早期集郵圈里最珍貴的標志。
不過隨著小型張種類越來越多,發行量也逐漸讓其失去了舊時的光環,面對日益龐大的炒作市場,小型張也漸顯疲態,于是新的小型張種類被推上了歷史舞臺。
首先是無齒小型全張,雖然早在1956年郵政就已發行過無齒小型張(紀33古代科學家第一組),但那時的無齒是由于郵票印刷工藝不成熟所產生的特殊郵票,在這個數量決定價值的市場,郵政巧妙的采用了對比政策,在發行2482.76萬枚有齒小全張的同時,開售56.7萬枚的同圖案無齒版,一下就吸引住了市場的關注度。
其次是在小型張工藝上大膽創新,首次在票面上加入了金箔工藝,雖然黃金的克重沒有多少,但面值卻加到了離譜的50元,外加強賣的雜七雜八,首枚金箔小型張初始售價就直接拉到了百元以上。
在經歷了短暫的輝煌之后,1997年牛熊驟變,這些剛誕生的特供郵票很快便連帶著整個市場開啟了急墜模式,直到1998年國家郵政局成立,才讓亂象叢生的郵票市場逐漸恢復平靜。
可惜科技的發展沒有給郵票太多機會,國家郵政局成立的同時,原郵電部的另一部分:電信業務,也成為時代淘汰郵票的另一股強大力量。可以說九十年代股市和電信的異軍突起,讓郵票在投資和使用兩個領域產生了不可逆的衰落。
為了重振雄風,在經歷1999年的撥亂反正后,2000年郵政又重拾起集郵專用郵票這桿大旗,不但發行了9年都未出現過的小本票,還將廣受好評的小版規模化,并仿造連體鈔的模式,創造性的推出了雙聯小型張,可以說這一年,郵政除了無齒郵票外,幾乎將以往所有的成功案例都復制了一遍,用意很明顯,就是試圖尋找再次讓郵票復興的流量密碼。
在減量帶來郵票上漲的同時,也造成郵票總收益的減少,俗話說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九十年代用郵票創造出的巨大銷售額實在是太香了,為了防止重蹈九七年的覆轍,直接增加發行量顯然不行,在2000年首次試水后,郵政改變思路,將郵票拆分成多種版式,一面不增加套票發行量,一面打造看似發行量很少的特殊版式,而實際銷售量卻節節攀升,在魚和熊掌之間真正做到了名利雙收。
長卷版郵票、四聯小型張、四方聯郵票折、全張郵票折、NFC郵票、本票型年冊,近二十年郵政創造的集郵專用郵票已經超過2000年前的所有,甚至出現了一套郵票6種版式的怪現象,在多種特供版式名頭的掩蓋下,總的發行量也在不斷增多,遠高于面值的售價讓這些版式幾乎不會用于郵資抵扣,那它們存在且長期發行的意義就非常明顯了。
集郵專用郵票本身就是脫離實用主義的存在,發行種類越來越多的潛臺詞,就是實用意義越來越少,一套市場沒有反應,那就發行兩套,如今一年五六套特供的發行都已掀不起什么波瀾,甚至不少還跌破了發行價,拋棄郵票的工具屬性,完全轉型為收藏品顯然不是個好主意。
“郵票就是一種郵政支付工具,收藏也只是它的附加價值。”如果對這句話還沒有清晰的認識,那就不要再心存幻想了,郵票在郵政的認知內尚且變成了這樣,何況是認知以外的你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