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7日,《法治中國》頻道副總編輯劉建輝受當代著名藝術家李綱老師之邀,踏入了李綱的藝術空間,開啟了一場別開生面的藝術交流之旅。此次走訪, 雙方圍繞李綱的藝術創作、作品理念 以及未來藝術發展方向展開了深入交流, 碰撞出諸多思想火花。
李綱,1962 年出生于廣東普寧的藝術世家, 自幼便與藝術結下 不解之緣。他是中央美術學院國際學院特聘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會 員、廣州國際藝術博覽會當代藝術總監,在當代藝術領域成就斐然。多年來,李綱不僅對當代水墨表現有著深入的研究,還在影像、電影、 裝置、行為等多種媒材的實驗中取得了豐碩成果,備受國內外學術界高度評價, 眾多國內外批評家、策展人紛紛為其撰寫專論。其作品在 國內外眾多有影響力的雙年展、三年展及大型學術性群展中亮相,還 被廣東美術館、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等多家專業機構收藏,著作也由 國內外知名出版社出版發行。
踏入藝術空間,劉建輝立刻被李綱的作品所吸引。從傳統水墨到當代實驗性探索,從單一媒介到多元融合,李綱的每一幅作品都承載 著他獨特的藝術理念和深厚的情感表達。劉建輝對李綱的作品給予了高度贊揚, 他表示: “李綱老師的作品極具感染力和創新性, 打破了傳統藝術的邊界,將東方文化的韻味與當代藝術的表現形式完美融合, 讓人在欣賞作品的同時, 也能引發對人生、社會和時代的深刻思考。這些作品不僅是藝術的結晶,更是對當下文化生態的一種獨特解讀和回應。”
李綱向劉建輝介紹了自己的創作歷程和藝術理念。他出生于藝術 世家, 5 歲便開始學習國畫,在爺爺和蔡老師的啟蒙與教導下, 對中國水墨有著深厚的情感和深刻的理解。然而,在“八五思潮”的沖擊下, 李綱經歷了一段迷茫和矛盾的時期, 他放棄了國畫,轉而進行油 畫和版畫的創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最終, 他還是回歸到了水墨創作的道路上,不過這次他選擇了一條與眾不同的探索之路——扔掉畫筆, 打破傳統作畫思維的禁錮, 通過折疊、浸染、拓印、覆蓋、潑灑等手法, 將點、線間的對比和疊加賦予人格和情感化,營造語言上的張力,并用豐富的材料屬性去呈現東方意象,不斷拓寬水墨的邊界。
李綱《水墨元素 NO.20110514》
李綱還分享了自己對傳統水墨與當代水墨關系的看法,他認為兩 者并非相互斷裂、互為削減,而是可以相互融合、相互促進的。在傳 統中凸顯當代性,在當代水墨中亦可瞥見傳統之跡,將傳統畫的靈魂 融入至實驗性水墨中, 是他一直以來的追求。此外, 李綱還熱衷于新 媒材的探索,他在影像、裝置等領域不斷嘗試, 通過不同的媒介表達 對時間、記憶、社會等主題的思考。例如,在“廢墟”展覽中,他將 城市廢墟中的磚塊進行藝術加工, 賦予其全新的意義; 在“在場”展
覽中,用熒光布包裹廢棄工廠大樓并潑墨,打造出極具視覺沖擊力的 裝置藝術; 在“元素”個展中,用保鮮膜包裹老物件, 營造出熟悉又陌生的時代氛圍感,喚起人們對過去的回憶。
李綱《水墨元素 NO.20110614》184×290cm
談及未來的創作計劃,李綱表示將繼續在藝術的道路上探索前行。他希望能夠進一步挖掘東方文化的內涵,將其與當代藝術形式更加緊 密地結合起來,創作出更多具有時代精神和文化價值的作品。同時 ,他也希望能夠通過藝術作品引發更多人對社會問題的關注和思考,發 揮藝術的社會價值。
李綱《水墨元素 NO.20210521》
此次劉建輝走訪李綱藝術空間,不僅是一次對藝術家創作成果的 深入了解,更是一次對當代藝術發展趨勢的探討。李綱獨特的藝術風 格和創新精神,為當代藝術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相信在未來,李綱將繼續在藝術領域發光發熱, 創作出更多優秀的作品,為推動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