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姜脫毒苗高效栽培技術的設施基質研究
鄧 文等
基金項目: 中央農業重大技術協同推廣計劃(2022-ZYXT-01-3);江蘇現代農業(蔬菜)產業技術體系宿遷推廣示范基地項目(JATS-2022-324);江蘇高校優勢學科建設項目(PAPD-2024)
生姜(Zingiber officinale Roscoe)為姜科姜屬,是具有較高經濟價值的多年生宿根蔬菜作物。在傳統的農業生產中,生姜長期采用無性繁殖,易感染多種病毒病,致使生姜品質差、生長緩慢、產量驟減、抗逆性弱,每年給姜農帶來 30%~50% 的經濟損失 。針對這一問題,南京農業大學宿遷研究院(宿遷市設施園藝研究院)研發人員經過不斷努力,利用植物組培技術獲得了優質的生姜脫毒苗。脫毒苗在生姜生產上表現出明顯的增產效益,且具有緩苗迅速,生長快,分蘗多、長勢旺,抗病性強(病毒病明顯減輕)等優點,能顯著改良生姜品質,增加生姜產量。
1 生姜脫毒苗特性
生姜脫毒苗(原原種)是指利用種姜進行熱處理和莖尖培養而獲得的無病毒、無病菌的生姜組培種苗。生姜脫毒苗與傳統田間苗相比有著較大的差異,對生長環境有著較高的要求。生姜脫毒苗前期在相對弱光、高濕、恒溫且無菌的環境中生長,致使其葉片結構、生理特性和根系特點與田間苗存在一定差異,因此需要經過一系列的煉苗、馴化和培育等過程來逐漸適應外界的環境。
2 高效栽培技術
2.1 煉苗 首先選擇葉片數為 3~4 片且根系健壯、發育完全的組培苗,放置到連棟溫室苗床上進行第 1 階段的閉瓶強光煉苗 4~7d,連棟溫室設置遮蔭50%~70%。隨后將培養瓶蓋子打開,進行第 2 階段的開瓶強光煉苗,這一過程中要時刻注意培養基的污染問題。為降低污染率可分階段進行,即先塞蓋1~2d,保證空氣能通過瓶蓋邊緣流通,不需要將蓋打開;然后部分開蓋 1~2d;最后完全揭去蓋,開蓋煉苗 3~5d 即可。
2.2 馴化 煉苗結束后將生姜脫毒苗從培養瓶中取出,輕拿根莖部用流水將根部的培養基清洗干凈,清洗過程中要避免損壞根系,之后使用多菌靈 1000倍溶液浸泡3~5min。將疏松透氣、排水良好的草炭、珍珠巖和蛭石按照 2∶1∶1 的比例混合,裝入 32 孔的育苗穴盤內,后將完成煉苗的種苗移栽到穴盤中,并放置于有遮蔭裝置的連棟溫室大棚內進行馴化,馴化期為 42d,以使其逐步過渡到自然環境條件。
2.3 定植 適期早植,生姜為無限生長型植物,產量由生長期長短決定,一般在清明節前后定植,這個時間段種植可保證生姜在收獲時達到 6 個月的生長期。將珍珠巖、泥炭土按照 3∶7 的比例配制好后,裝入規格為 25cm×30cm 的無紡布種植袋中,裝袋的基質不宜過多,達到種植袋 1/2 即可。因生姜根莖需在黑暗濕潤的土壤中不斷向上膨大,為防止根莖膨大露出地面,后期需不斷進行培土。定植前用多菌靈 1000 倍藥液對土壤基質進行消毒,每袋定植2 株幼苗,栽植不宜過深,以營養基質覆蓋種苗根莖部 1~2cm 即可,防止出現黃葉、爛根等現象。
2.4 設施管理
2.4.1 光溫控制 生姜為耐陰植物,一般在陰涼條件下長勢良好。剛移栽定植的脫毒幼苗喜弱光,因此移栽后前 4 周要用 70% 遮陽網進行遮光降溫,否則長時間的高溫強光直射,易造成植株矮小、葉片黃白的問題。在姜塊膨大發育期,以自然光照條件最利于其高產。若遇降溫天氣,需打開保溫被,保證棚內溫度始終維持在 23~28℃,有利于地下姜塊的快速膨大和飽實發育。
2.4.2 濕度調控 生姜不耐澇、不耐旱。定植時需澆足定植水,緩苗后 2~3d 澆水 1 次,整個生長期間保持土壤濕潤,濕度控制在 70%~80% 最利于其高產優收。苗期生姜幼苗生長緩慢,莖葉生長量小,需水量較少。進入旺盛生長期后,需適當提高澆水頻率,以滿足地上莖葉生長與地下姜塊膨大發育的水分需求。若土壤濕度過大,會出現根系生長緩慢或爛根、爛姜的問題;若長期干旱,也會出現長勢不良、產量銳減的情況。因此,要根據姜苗生長情況合理調整澆水量和澆水頻率。
2.4.3 施肥管理 生姜脫毒苗移栽定植后需進行施肥,以液體肥料為主。在生姜組培苗移栽定植培育7d 后,每周施 1 次 0.1% 的尿素或澆 1 次 KH 2 PO 4 ,注意施肥時不要淋到姜頭,以防傷根爛葉。生姜在分株完成后進入旺盛生長期,易出現脫肥、早衰現象,可增施復合肥促進其根莖膨大,增加產量。姜種采收前 2 周停止施肥。
2.4.4 適時培土 生姜是地下塊莖作物,培土是其栽培的關鍵管理技術之一,培土的好壞直接影響生姜的產量和品質。地下塊莖在黑暗濕潤的土壤中才能生長膨大,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姜塊覆蓋土層的厚度,覆蓋土層越厚越能為姜塊生長提供充足的空間。一般在立秋前后,生姜長到 6~8 個分枝時進行人工大培土,整個生長期也需根據苗情適當進行小培土和中培土。
2.5 病蟲害防治 生姜脫毒苗在設施培育過程中常出現姜螟、蚜蟲、薊馬、紅蜘蛛等蟲害危害葉片。可采用物理防治,利用害蟲對黃色和藍色的趨性使用黃藍板進行捕殺,或使用殺蟲燈進行誘殺。物理防治的優點是對環境污染較少,有利于生態平衡,且不傷害益蟲。也可進行化學防治,抓住成蟲羽化盛期和卵孵化盛期的有利時機,采用氯蟲苯甲酰胺等藥劑連續噴施 2~3 次防治,特別注意心葉部位,噴藥作業要選擇晴天進行。種植過程中還應注意預防姜瘟病、葉枯病、根莖腐爛病等。生長期主要以預防為主;發病初期可用農用鏈霉素、噻菌銅等藥劑進行灌根或基部噴施,視病情每隔 7~10d 噴藥 1 次,連續防治 2~3 次即可。
2.6 采收與留種 生姜一般在霜降前 5d,觀察到地上部分植株葉片發黃枯萎、地下根莖已完全成熟膨大時采收,此時的姜塊色澤鮮黃、辣味鮮重、產量高。在采收過程中應注意生姜莖塊不能有破損,以防止水分流失。在采收前 1 周每 667m 2 追施尿素 20kg可提高生姜品質,在采收前 2 周嚴禁使用農藥。采收后晾曬半天即可放入地窖內貯藏留種,及時避開霜凍更有利于姜塊的貯藏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