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路轉一轉,黃沙沙里就能淘出金蛋蛋。”12月13日,在且末縣老兵治沙隊肉蓯蓉種植加工基地,該隊隊長田野說,曾經,我們面對漫漫黃沙愁眉不展;現在,這片沙漠就是我們增收致富的希望所在。
冬日里,基地里的肉蓯蓉已經采收完畢,成片的梭梭林開始休養生息,等待來年的再一次勃發。除此之外,今年且末縣在沙漠里試種的打瓜、花生、小麥等作物也取得圓滿成功,新一年的夢想正在孕育。
夏日里,成片的梭梭林牢牢鎖住了沙子,根部則孕育著肉蓯蓉,實現生態、經濟效益雙贏。通訊員 蘇鑫 攝
且末,這片四面環沙,猶如一座孤島的縣城,絕地突圍,20多年來堅持防沙治沙用沙,立足縣域內地形地勢和風沙走向,瞄準沙漠邊緣空白地帶、綠洲邊緣風沙危害地帶,篤定善作善成、久久為功的決心,以沙源不擴散為目標,科學謀劃、全面發力,打出了一套符合且末實情、具有特色、取得實效的防沙治沙用沙組合拳。截至目前,累計種植肉蓯蓉8.5萬畝,年產量1200余噸,產值1400余萬元。新建沙生植物苗圃275畝,沙生植物馴化基地6.2畝,試種文冠果750畝,栽植沙生植物品種達34種,真正把沙土變成了沙金。
沙漠里的金蛋蛋
陽光正好,種植在沙漠里的一株株梭梭挺立在寒風中,牢牢鎖住沙子,也長出了肉蓯蓉。
在老兵治沙隊肉蓯蓉種植加工基地的廠房里,十余名工人分工明確,切片、入庫、烘干,各項工作有條不紊地進行著。
在基地展廳內,經加工生產出的肉蓯蓉片、真空包裝的鮮、干整根肉蓯蓉以及肉蓯蓉原漿等產品包裝精美,款式多樣。
在且末縣老兵治沙隊肉蓯蓉種植加工基地,工人正在將肉蓯蓉切片,準備送入烘干房。薛云少 攝
“肉蓯蓉作為名貴中藥材,寄生于梭梭根部,具有極高藥用價值和經濟價值。”田野說,我們歷經6年時間在沙漠中播綠萬余畝,培育推廣沙漠生態林、經濟作物種植技術,在梭梭林下接種肉蓯蓉8000余畝,今年產量達500多噸,走出了一條以生態產業培育生態工程的可持續發展道路,每年可帶動當地群眾近千人次務工增收。
下一步,基地將進一步擴建廠房,引進先進生產設備和工藝,建立包括種植栽培、切片加工及中藥材、保健品、酒類產銷等環節的產業鏈,進一步提升其附加值。
這邊加工銷售正忙,而在沙漠的另一邊,且末縣時時鮮水產有限公司養殖基地內則顯得格外安靜。
在且末縣時時鮮水產有限公司養殖基地,新建的大規模養殖廠房正在施工中。薛云少 攝
“你能相信么,在沙漠里養海鮮?”且末縣時時鮮水產有限公司負責人龔永洪說,其實剛開始我也不信,2023年9月,我專門到阿圖什市實地考察。在那里,我相信了,也發現了新疆水產的發展潛力,最終選擇了在且末縣大干一場。
龔永洪利用沙漠鹽堿水來還原海水,并與新疆時時鮮水產有限公司合作,對方出技術,他負責投資經營。有了智能技術加持,養殖基地實現了零抗生素、零排放零污染。
在且末縣時時鮮水產有限公司養殖基地,龔永洪展示魚塘里的烏頭魚。薛云少 攝
現在,魚塘里有10萬尾金鯧魚、石斑魚以及多鱗鮫喜等珍貴海洋魚苗,投放5個月來,魚苗成活率達99%,其中烏頭魚、金鯧魚長到了近15厘米。下一步,龔永洪將引進更多水產品,從魚類到蝦類、貝類,同時構建完備的質量控制體系和追溯體系,打造一個涵蓋苗種孵化及優化選育、環保高產養殖技術的研究推廣、飼料工廠、智能室內恒溫循環養殖、深加工以及銷售等完整的產業鏈。
且末縣防風治沙工作站站長阿巴斯·艾薩介紹,截至2024年底,且末縣植樹造林面積已達19.96萬畝,共引進14家企業和種植大戶,經濟作物種類越來越多樣化,肉蓯蓉、大葉桑樹、文冠果等作物相繼出現,尤其是漁業的發展,更是打開了沙海淘金的新方式,實現了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贏。
沙漠里的游游樂
落日西下,冬季里,托蓋布拉克景區的胡楊在夕陽余暉中更加迷人。
該景區由形態各異的20多個天然湖泊組成,綿延近30公里。湖泊周邊有濕地、沙丘、戈壁、胡楊等獨特自然景觀,“山水林田湖草沙”景觀要素齊全。
“身處這廣袤無垠的萬年沙海,觸摸著千年胡楊,真正體會到了什么叫滄海一粟。”來自烏魯木齊的游客劉剛說。
且末縣文化體育廣播電視和旅游局黨組書記、副局長張清偉介紹,過去開車從庫爾勒到且末最快也要9個小時左右,尉且公路通車后僅需要5個多小時,乘飛機45分鐘就到。快捷的交通服務為且末經濟社會發展注入了強大動力,我們將梳理好、挖掘好、開發好優質旅游資源,推出更多“沙漠+”有內涵、有特色、有品位的旅游產品,推動縣域旅游業高質量發展。
當下,正值冬季,阿克提坎墩鄉托格拉克艾格勒村梧桐灣旅游景區正籌劃著冬季旅游項目。
梧桐灣旅游景區處于塔克拉瑪干沙漠東南緣,是車爾臣河中游與托格拉克艾格勒村之間自然形成的濕地和湖泊群。2018年以來,阿克提坎墩鄉利用自然優勢,結合美麗鄉村建設,延伸了托格拉克艾格勒村通往梧桐灣的村道,改造水塘、堤壩,鋪設路面,修建了吊橋、兒童樂園、初心棧橋、觀景臺等基礎娛樂設施,打造梧桐灣旅游景區。
曾經的小湖泊變成了旅游景區,不僅改善了人居環境,還為當地群眾帶來了商機。目前,梧桐灣旅游景區有120余個攤位,相關從業群眾人均年增收在1.2萬元左右。今年,托格拉克艾格勒村集體經濟收入預計增收6萬元左右。
阿克提坎墩鄉黨委書記丁之清表示,我們將進一步加大景區基礎設施建設力度,豐富旅游內容,真正讓鄉村旅游“活”起來,引導鼓勵群眾開辦農家樂、商店、小吃店,形成全民參與旅游發展的格局,實現群眾在家門口穩定就業創收。
張清偉說,今年以來,且末縣聚焦文旅惠民,進一步加快構建現代服務業產業體系,結合且末豐富的沙漠自然景觀,圍繞人文游、鄉村游、探險游等主題分別策劃設計精品旅游線路。截至目前,且末新增創建縣博物館等3個3A級景區,謀劃提升托蓋布拉克、昆侖古村、梧桐灣等一批旅游精品景區,全力打造“天邊小城·玉都且末”旅游品牌。數據顯示,今年預計接待游客95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5億元。
沙漠里的大產業
敢向黃沙要綠茵,更要敢向沙海要效益。
“怎么干?當然是堅定信心、謀劃布局、找準方向、錨定目標。”且末縣林業和草原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哈斯木江·阿布都拉說,且末縣專門制定了《且末縣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阻擊戰實施方案(2024-2030年)》等一系列指導性文件,做好頂層設計和統籌工作,并動員社會參與,堅持“誰投資、誰治理、誰受益,實現綠富同興。
且末圓融現代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李文賓說:“這樣的商機,我們一定要抓住。”
今年,該公司在沙漠里試種了2.6萬畝打瓜,畝產120公斤左右。選擇先種打瓜的目的是因為對土壤的改良有很大的幫助,通過改良和管理,預計三年之內就可以達到有機標準,之后再種植有機中草藥,進一步提高種植效益。
“今年,我們在沙漠里試種了花生和蛋白桑,這兩種作物都有耐堿、耐旱、耐高溫的特性,從試驗結果看,是很成功的。”且末唐農萬物生態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高青山說。
且末縣老兵治沙隊隊員田來群展示肉蓯蓉相關產品。薛云少 攝
哈斯木江·阿布都拉介紹,且末縣采取第三方社會資本直營模式,大力發展沙經濟,適度種植打瓜、黃芪、板藍根、蒲公英等耐堿作物,健全完善產業鏈,構建“國資公司+企業+農戶”的利益聯結共同體,實現企業增效、農民增收。
接下來,且末縣還將在光伏治沙、產業治沙方面進一步加大力度,實現能源利用與防沙治沙有機結合,逐步形成板上發電、板下修復的光伏治沙雛形,并通過積極吸引大企業、社會、群眾參與防沙治沙,建立標準化、機械化種植示范基地,“企業+基地+合作社+農戶”的模式、打造聯農帶農新路徑,促進沙產業全面發展,帶動農牧民增收致富。同時,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治理,開展水土保持重點工程建設,高效利用以車爾臣河為主要水系的7條較大河流,深度挖掘鹽堿地、沙化土地等非傳統耕地資源綜合利用潛力,構建農業生產與生態治理相協調的綠色發展模式,推動水土流失和土壤侵蝕“雙下降”。
大道至簡,實干為要。
現在,且末縣謀定“綠洲內外同治、城鄉一體提升”工作思路,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全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防沙治沙用沙工程,努力打造全疆防治荒漠化的樣板和典范。(記者 薛云少)
來源:巴州零距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