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月三”傳統(tǒng)佳節(jié)來臨之際,桂林理工大學附屬小學與東江街道辦桂林理工大學社區(qū)攜手開展“民俗文化進校園”主題活動。社區(qū)工作人員走進一年級(2)教室,為孩子們帶來三月三傳統(tǒng)美食,帶他們體驗非遺手工,孩子們身著艷麗的少數(shù)民族服裝,仿佛將整個校園帶入了多彩的民族盛會,將傳統(tǒng)文化教育與思政課堂深度融合,讓家國情懷與文化自信在童心中悄然生長。
舌尖品文化:一餐一食皆思政
活動伊始,身著盛裝的孩子們興奮不已,社區(qū)工作人員帶來了極具特色的三月三美食——青團和發(fā)糕。孩子們品嘗著軟糯香甜的美食,臉上洋溢著幸福與好奇,在味蕾的滿足中,初步領略到傳統(tǒng)節(jié)日的獨特魅力。“我要把發(fā)糕帶回家給奶奶,她教過我‘勤儉是傳家寶’!”一名學生的話語,讓傳統(tǒng)美食成為連接家庭美德教育與校園文化的紐帶。
銅鼓鑄匠心: 雙語傳韻育新苗
一場充滿創(chuàng)意的非遺銅鼓制作活動將氣氛推向高潮。社區(qū)工作人員精心準備了制作銅鼓的工具,詳細講解制作方法后,同學們迫不及待地動手創(chuàng)作。他們發(fā)揮豐富的想象力,認真地繪畫、粘貼,用小小的雙手賦予銅鼓獨特的色彩與圖案。不一會兒,一面面色彩斑斕、創(chuàng)意十足的銅鼓便在孩子們手中誕生,大家紛紛自豪地展示自己的作品,現(xiàn)場充滿歡聲笑語。
“This is a bronze drum, our cultural treasure!”(這是銅鼓,我們的文化瑰寶!)在完成作品后,英語老師帶領孩子們用中英雙語解讀銅鼓的意義。學生們高舉親手制作的銅鼓,用清脆童聲反復練習英文詞匯:“bronze drum”“traditional pattern”“Chinese wisdom”。老師還以銅鼓紋樣中的“太陽紋”為例,引導孩子們用英語表達“光明與團結”——“The sun brings light, and we unite as one!”(太陽帶來光明,我們團結一心!)。雙語課堂讓非遺文化跨越語言壁壘,孩子們在“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的實踐中,既樹立了文化自信,也種下了“溝通世界”的夢想。
校社共育:一堂行走的思政課
活動現(xiàn)場,桂林理工大學社區(qū)潘書記與孩子們共同展示銅鼓作品時強調:“銅鼓的鼓聲穿越千年,今天它在你們手中響起,這是中華文明生生不息的接力。”她指出,此次活動將“文化傳承”與“立德樹人”緊密結合,通過具身體驗引導孩子理解“從哪里來”的根脈,思考“向何處去”的擔當。
這場春日里的文化盛宴,不僅讓傳統(tǒng)民俗“活”起來,更以潤物無聲的方式,將紅色基因、家國情懷、工匠精神深植童心。正如青團中包裹的不僅是豆沙,更是對土地的熱愛;銅鼓上鐫刻的不只是圖案,更是對文明的守護。校社攜手播下的這顆思政種子,終將在新時代的土壤中長成參天大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