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263期〡 2025/03/26
“瓦庫不建造宮殿,只修繕心靈的屋檐。” 這片從西安生長出的瓦, 正在 為國內消費商業提供另一種可能。
西安高新區的一處街角,裸露的磚墻、錯落的瓦片、流動的光影,茶席與藝術展共存,年輕人捧著蓋碗茶低聲交談,商務人士在獨立茶室中閉門論道。
這里是瓦庫茶館的1號店,也是這個品牌“從設計到商業,從文化到產業”的起點。
2005年,室內建筑設計師余平以“瓦”為靈感,將一片承載千年文明的建筑材料轉化為商業空間的靈魂元素,創新設計的一個具有文化藝術品質的空間,創立了瓦庫茶館。
20年后,這個品牌已在全國多個城市落地31家店,成為本土消費品牌中罕見的“慢公司”。
它不追逐資本風口,卻以年均1.5家新店的速度穩步擴張。它拒絕標準化復制,卻憑借獨特的設計+文化基因在茶館連鎖中開辟出差異賽道。
01?
從“設計店”到商業連鎖
瓦庫的誕生帶著文化+設計的鮮明美學氣質。
時間回到瓦庫創立的2005年,彼時國內連鎖茶館主要有兩種業態,一類是從中國臺灣傳過來的茶咖結合業態,如上島、老樹咖啡,一類是帶麻將的傳統中式茶館。
瓦庫,意為集瓦成庫,創始人余平生于浙江臺州,從小耳濡目染于古建筑文化,成為室內建筑設計師后,花了很長時間訪遍中國古民居,對最樸素的建筑材料瓦,有著豐富和深厚的情感。
瓦庫的第一家店誕生在西安高新區,“其實高新店最初用來堆放古宅拆下來的瓦片和木頭等材料,創始人最早想做成自己的工作室,一些原因也是偶然機遇,余老師以瓦為元素為空間設計核心,與茶文化結合,做了一家嫁接城市與古民居文化的茶館?!蓖邘旄笨偨浝矸墩抡芨嬖V記者。
做1號店時,余平并未想過日后要做成商業連鎖,對當時瓦庫的定位,余平直言:“瓦庫是設計師對空間美學的實踐,商業盈利并非首要目標?!?/p>
這種反商業邏輯的運營,意外吸引了設計師群體的注意和青睞,成為第一批追捧瓦庫品牌的客人,據范章哲回憶:“部分國外設計師參觀了瓦庫后,對其美學設計和承載的傳統文化很喜歡,后來吸引了文化界,瓦庫開始在小圈子里走紅?!?/p>
轉折發生在2008年。彼時,星巴克等國際連鎖品牌加速在中國市場跑馬圈地,國內茶館業態受到類似“快消茶飲”連鎖品牌的極大沖擊,瓦庫也不例外。
在“快資本”的商業連鎖擴張,以及傳統茶館的單店模式中,瓦庫選擇了一條中間道路:將空間美學系統化和可復制化,既迎合市場,也堅持空間美學。
2008年起,趙少君擔任瓦庫品牌持有人,同年 9月,西安瓦庫品牌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成立,通過“單店特許+自投直營”模式,開始第三條路的連鎖擴張。
連鎖化經營中,瓦庫始終遵循“文化先行”原則,“空間即產品,文化即流量”,范章哲表示。
范章哲告訴記者,每間瓦庫門店都是獨一無二的作品,空間設計先行,設計師團隊會根據城市文化調整空間敘事,比如南京店引入秦淮河光影裝置,成都店嵌入竹編藝術,烏魯木齊店則用夯土墻呼應西域風貌,保留瓦庫主題調性,同時“千店千面”。
范章哲舉了一個例子,“我們在成都開店時,沒有帶地方特色麻將,而是在店鋪設計上,以及在茶飲和餐飲上融入地方文化,當時很多人都不看好,認為在成都沒麻將的茶館活不下去,但瓦庫堅持自身品牌策略,事實證明成都店運營得很好?!?/p>
文化+設計氣質的瓦庫,在商業上也驗證了它的成功,20年間,從“設計店”單店到商業連鎖,瓦庫走出西安,在省會城市核心商圈開出31家門店。
02?
“慢節奏”擴張和生長
在資本催熟盛行的新消費領域,瓦庫的擴張顯得尤為“保守”。
從2005年成立至今,長達20年時間,瓦庫在鄭州、成都、蘇州、武漢、濟南、洛陽、烏魯木齊、海口、徐州、重慶等10地,僅擴張30余家門店,平均一年1.5家新店的速度。
不僅是擴張速度,在是否擁抱資本上,瓦庫亦極為審慎。
范章哲告訴記者,近幾年,多家機構向瓦庫拋出橄欖枝,想推瓦庫規?;瘮U張,進而涉足資本市場,但創始人和管理層出于對品牌主導權的珍視,暫不接受財務投資和資本進場。
盡管,瓦庫走出了一條獨特的品牌路徑,但這種商業邏輯上的“慢節奏”,或者說文化調性與商業規模的悖論,讓其面臨的挑戰同樣尖銳。
市場和投資者指出,過度依賴空間設計,始終難以規?;?,可能導致成本失控,據記者了解,瓦庫一個店從項目立項到落地建成,周期為4—6個月,單店一平方米的投入在1萬元左右,投資成本較高,投資回收周期通常在兩年半到三年之間。
同時,隨著Z世代成為消費主力,瓦庫的“靜謐美學”,在不稀釋品牌基因的前提下如何擁抱新消費群體,成為關鍵課題。
不過,在瓦庫看來,用“慢生長”對抗規模誘惑,這種策略背后有被驗證過的商業邏輯和哲學。
“開店形式上,瓦庫在單個城市的擴張原則為,先開設一家文化旗艦店樹立品牌高度,再在周邊輻射社區店,這種模式既能分攤營銷成本,又可通過差異化定位避免內部競爭?!狈墩抡鼙硎?。
在茶館連鎖普遍面臨的供應鏈痛點上,瓦庫選擇“核心自控+外圍聯盟”,供應鏈“輕資產化”,茶葉和業界非遺傳承人、知名茶企品牌聯合定制,保持產品獨特性。
當同行紛紛上線小程序點單時,瓦庫仍要求部分門店保留紙質茶單,而且瓦庫不做外賣,“我們鼓勵顧客在店內面對面做文化體驗,享受茶品和餐飲的品質”,范章哲坦言,拒絕“效率至上”的互聯網邏輯。
加盟模式上,范章哲表示,瓦庫目前已不再開放加盟,此前加盟商均是經過嚴格篩選,認同瓦庫文化,和品牌一起成長起來的,長期實際經營中已十分穩定。
盡管,瓦庫單店投入高,擴張慢節奏,文化+設計的基因卻形成了難以復制的體驗壁壘。行業數據顯示,消費者在瓦庫的平均停留時間達2.5小時,衍生消費占比超60%。瓦庫單店平均客單價達150元,遠高于行業均值。
03?
瓦庫3.0:文化藝術空間
某種程度上,瓦庫的二十年,恰是中國新消費從野蠻生長到理性回歸的縮影,它的實踐證明,在“快資本”與“慢文化”之間存在新消費品牌的“第三條路”。
其重新定義了規模效應,當門店成為文化地標,其輻射力便超越物理空間,據了解,如鄭州瓦庫店帶動周邊商鋪租金上漲,印證了“文化溢價”的存在。
同時,文化資產的可積累性,瓦庫的誕生注重空間美學和文化體驗,在擴張過程中,瓦庫一直在做“非功利性投入”,比如每年投入營收的部分用于非遺茶技保護、美術館藝術展覽、文學活動事業,這些最終反哺品牌價值。
同時,文化資產具有可積累性。瓦庫的誕生注重空間美學和文化體驗,在擴張過程中,瓦庫一直在做“非功利性投入”,比如每年投入部分營收用于非遺茶技保護、美術館藝術展覽、文學活動事業,這些最終反哺品牌價值。
未來,瓦庫將繼續堅持“慢生長”,進入瓦庫3.0時代,即瓦庫不僅是吃飯和喝茶的地方,更是一個文化藝術空間,范章哲告訴記者,瓦庫并不滿足于物理空間的美學體驗,也將致力于將文化和藝術本身融入其中,做藝術和商業結合的深度探索。
3.0時代,瓦庫提出一種全新的消費理念,“五官經濟”。
“我們通過將藝術和生活進行有機融合,逐漸形成瓦庫獨有的文化性格,并從松弛感,氛圍感,儀式感,沉浸感,情緒感五感著手,打造人的五重感官體驗,滿足人們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心覺的美味、美感、美意體驗,形成瓦庫的‘五官’經濟模式”,范章哲稱。
因此在業態上,據范章哲透露,瓦庫已經在做文化藝術體驗的復合業態,加深經營的護城河,如“瓦庫”系列書籍出版,2009 年,以品牌名稱命名的書籍《瓦庫》出版發行,此后定期出版相關圖書。
以文化藝術活動賦能品牌,2017 年瓦庫推出展覽品牌 “瓦庫?庫里藝術館”,每個瓦庫門店都設有庫里藝術館,用于展覽攝影、油畫、雕塑等各類藝術家作品,每年舉辦四次。2023 年,瓦庫美術館成立。
再如2017 年啟動“瓦庫朗讀” 活動,2018 年,為紀念南丁先生,出資設立的首屆南丁文學獎,已經舉辦三屆。
同時,瓦庫作為頭部茶館連鎖品牌,一直在推動中國茶館業連鎖化的標準化,截至目前,全國瓦庫門店已有 15 家五星級茶館。
站在2025年的節點回望,瓦庫的品牌故事,或許能給焦慮的新消費行業的啟示在于,比跑得更快更重要的,是知道為何而跑。
正如創始人余平在最新品牌手冊中的題詞:“瓦庫不建造宮殿,只修繕心靈的屋檐。”這片從西安生長出的瓦,也許為國內消費商業提供了另一種可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