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Constructconnect
摘要:
645萬人正往西部城市“遷徙”:某河南技術工人拖家帶口落戶新疆,這里房價便宜,孩子高考還加分。
撰文 | Shushu
編輯 | Tang
產業變遷正在引發人口流向變化。最新數據顯示,人口不再只涌向北上廣深,新疆、四川、寧夏等西部省份,竟是代替一線城市吸引人口的 “新磁場”。
特別是新疆和四川,以272.5萬和143萬的人口凈流入數據,躋身2015-2023年人口凈流入前五的省份,寧夏和重慶緊隨其后。在排名前十的省份中,累計共有約645萬人流入西部。(下圖)
這里的人口凈流入指的是,遷入人口多于遷出人口的凈增長數量,真實反映各省對外來人口的吸引力。
數據:中國人口與就業統計年鑒2024(僅供參考不具備統計價值)
來源:智谷趨勢
新疆烏魯木齊某光伏企業的人事總監發現新現象也是如此:河南技術工人拖家帶口落戶新疆某地,這里房價相當于老家縣城,孩子高考還有加分。
無論是從數據統計還是實際現象,這種"逆向遷徙"正在顛覆"孔雀東南飛"的傳統認知?。
過去,東部沿海城市憑借強勁的經濟發展吸引了無數年輕人,人口流動幾乎呈單向趨勢。然而,自2018年起,江蘇、廣東等東部省份的人口凈流入增速逐步放緩,甚至出現斷崖式下跌。
以江蘇為例,作為全國經濟第二強省,受人口自然增長率下降及人口凈流入放緩的影響,2024年其常住人口出現了自2000年以來的首次零增長。同時,山東的常住人口減少42.8萬,減量位居全國前列。
那么,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逆流?西部省份又憑什么在“搶人大戰”中取得優勢?
01--新疆、寧夏:能源經濟帶來幾萬人招聘
分析人口流動趨勢,經濟產業發展是決定人口流向的最重要因素。換句話說,人總是隨著產業走,而產業發展則體現在經濟數據上。
以人口凈流入排名第三的新疆為例,其經濟發展近年來勢頭強勁。2024年,新疆GDP達到2.05萬億元,同比增長6.1%,首次突破2萬億元大關,增速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8%。
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8%。尤其是在能源領域,建成3個千萬千瓦級新能源基地,烏昌石光伏集群列入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新能源并網裝機4037萬千瓦,總規模突破1億千瓦、占全疆電力裝機50%以上,新型儲能累計建成并網近1000萬千瓦、位居全國前列。
2022年至2023年間,38家中央企業先后在新疆投資興業,實施各類項目199個,累計完成投資4140億元。
2024年下半年,25家央企齊赴新疆,均與自治區和兵團簽署合作意向書,涉及簽約項目183個。這其中包括國家能源集團、中國華電、國家電網、三峽集團、華能集團、中國電建、大唐集團、中廣核、國家電投、中國能建等電力央企。
到2028年,這25家央企預計投入超過9300億元,用于新疆油氣、煤炭、新能源開發建設等關鍵領域,其中投資額超百億元的重大項目就有25個。
與此同時,在2024年至2026年期間,各大企業預計實現在疆新增招聘員工3.2萬人。以中國石油為例,目前在新疆員工總數已超11萬人。
與此同時,新疆的民間投資同樣活躍。2024年,新疆落實執行民間投資項目3809個,引進區外到位資金6857.47億元,占全區總量的73.3%,同比增長17.19%。這些民間投資項目主要集中在風電光電、新材料等領域。
民營經濟的活躍度往往決定了就業機會的多少。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特聘教授羅守貴表示,民營經濟一向被視為就業“蓄水池”,貢獻超80%的就業崗位。
以浙江和廣東為例,它們在吸引人口方面領先全國,正是得益于民營經濟的繁榮。而如今,新疆憑借新能源產業的蓬勃發展,也正在吸引越來越多外來人口。
寧夏與新疆相似,憑借著地理和資源優勢,充分發揮“西電東送”樞紐作用,吸引了大量人口。
15年來,寧夏新能源裝機規模從2010年的85萬千瓦增加到2024年底的超過4100萬千瓦。新能源利用率連續多年超過96%,位居西北第一。
隨著新能源裝機量的提升,越來越多企業開始關注寧夏。截至目前,寧夏與央企簽約的合作項目已開工建設74個,完成投資412.5億元,重點圍繞現代煤化工、新型材料、清潔能源等產業領域。其中,綠氫產能達到2.8萬噸/年,位居全國第二。
其中,寧東能源化工基地已成為國家重要能源基地、國家產業轉型升級示范區,先后引進北京大學、天津大學等40多家高校院所與園區企業開展創新合作,吸引了不少能源央企布局。
據不完全統計,2023年至2024年,寧夏新能源產業相關就業崗位增長15%以上。在政策和產業的雙重推動下,這進一步佐證了西部地區在“搶人大戰”中的新優勢。
02--2.15萬億,打破四川“勞務輸出大省”的刻板印象
那么四川從農民工輸出大省向人口吸引大省轉變,其背后邏輯又是什么?
從去年開始,網絡上稱四川為“川爺”,原因是2024年9月中央發布大政策:支持四川投資2.15萬億元搞建設,重工業大轉移至西部,明確未來10年中國發展的戰略腹地,將引導資金、技術、勞動密集型產業從東部向中西部、從中心城市向腹地有序轉移。
2.15萬億,什么概念?相當于2023年成都一整年創下的經濟總量(2023年成都GDP約2.2萬億)。
這意味著,四川的地位得到全面提升,并被賦予一系列重磅戰略和資金的加持,是繼中部崛起、西部大開發之后,中西部地區迎來的新一輪發展機遇期。
需要指出的是,這一輪政策重點在于市場化產業轉移、國家層面的區域協調發展,而不僅僅是房地產或基建擴張。
這其中,新能源產業成為重點轉移對象。
2024年,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工業投資比上年增長13.5%,其中制造業投資、技改投資分別增長11.6%、15.6%。全國每7臺汽車中有1臺產自川渝、超過五分之一的動力電池實現“川渝造”。
截至目前,四川的新能源汽車產業正在形成以宜賓為主導,成都、遂寧、眉山、甘孜、阿壩等協同發展的格局,計劃到2027年建成世界級鋰電產業基地,全產業鏈產值規模超過8000億元。
寧德時代、比亞迪、億緯鋰能、中創新航、國軒高科、蜂巢能源等一眾鋰電企業也都已經涌向四川。
新產業的到來,最直接的影響是,四川居然開始吸引外來人口了,打破了外界對四川“勞務輸出大省”的刻板印象。
據官方公布,過去3年,四川年均凈流入外省人口約20萬人。以寧德時代入駐宜賓為例,相較于宜賓常住人口第六次人口普查,增長了11.7萬人。
這還不夠,四川已經做好了未來2-3年的投資計劃:約有330個重大項目,涉及交通、能源、水利等領域,具體項目有通威股份電池片、雅江縣木絨鋰礦采選尾工程等共計167個。
重大項目投資越多,就意味著西部地區的打工人再也不用去沿海擰螺絲釘了。
值得注意的是,在人口流動之外,四川的另一項數據也很微妙。在2024年個稅收入前十的省份中,四川是唯二實現個稅收入正增長的省份。
個稅收入的增加,往往意味著中產群體的收入增長。這說明,四川在去年全國經濟普遍承壓的情況下,還能釋放足夠的財富效應。財富流向哪里,人也會流向哪里。
這輪人口流動變化中,值得思考的是,這種“西向的逆向遷徙”也許將成為長期趨勢,未來的經濟地圖可能會悄然改變。新一代年輕人對就業有了更多的選擇。
參考資料:
[1]https://jst.nx.gov.cn/xwdt/jrnx/202503/t20250303_4842393.html
[2]http://www.news.cn/local/20250326/eac795d348154f84a0c7dc4669420afe/c.html
[3]讀城記工作室:經濟第二大省,這次有點慢了
[4]智谷趨勢:“搶人大戰”誰最強?粵浙爭霸,山東失速,新疆寧夏居然成了大贏家
[5]北極星電力網:電力央企們:再走!開發新疆去!
[6]環球零碳:第三次產業大轉移,新能源成重頭戲,哪些省市受益
免責聲明:
本文僅用于學術交流和傳播,不構成投資建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