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工簡報是由醫工學人理事會整理的醫工交叉領域一日內最新進展,內容來源為著名期刊、國內外知名媒體等。周一至周五工作日發布!
- 醫工簡報音頻內容已在喜馬拉雅、小宇宙等平臺上線,歡迎訂閱收聽~
醫工學人已建立各細分領域微信群聊(國內外醫工交叉領域頂尖高校、科研院所、醫院、企業等專家學者、碩博士、工程師、企業家等),歡迎加入醫工學人社群(可關注私信)。
行業動態
兒童CT診斷參考水平新標準
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發布推薦性衛生行業標準《WS/T?851—2025: X射線計算機體層成像兒童診斷參考水平標準》,并于 2025 年 7 月 1 日實施。
臨床綜合
JAMA| 微超聲引導與磁共振引導前列腺癌穿刺活檢診斷的比較研究
前列腺癌的精準診斷對臨床治療決策至關重要,傳統 MRI 引導活檢雖有效但存在設備依賴性和可及性限制。微超聲(MicroUS)引導活檢作為一種新興技術,其高分辨率和實時成像特性為前列腺癌診斷提供了潛在替代方案。3月23日,國際多中心團隊在《JAMA》發表 OPTIMUM 小組隨機臨床試驗,比較了微超聲與 MRI 引導活檢的效能。研究納入 678 例初診疑似前列腺癌患者,發現微超聲引導活檢對臨床顯著癌(Gleason分級≥2組)的檢出率不低效于 MRI 引導(差異 3.52%,P<0.001),且聯合 MicroUS/MRI 活檢同樣表現優異。
https://doi.org/10.1001/jama.2025.3579
醫學人工智能
Lancet Digit. Health| 基于單幀靜態圖像測定射血分數的快照人工智能:一項多機構回顧性模型開發與驗證研究
人工智能(AI)在快速評估心臟功能方面具有極大潛力,但現有模型通常依賴計算密集型的超聲視頻片段作為輸入,限制了實時應用。開發基于靜態單幀圖像的左心室射血分數(LVEF)估計模型,可顯著提升便攜設備的臨床實用性。梅奧診所心血管醫學部的團隊主導提出了一種二維卷積神經網絡模型,僅需單幀手持式心臟超聲圖像即可高精度預測 LVEF。該模型在多個回顧性和前瞻性數據集中驗證,結果表明:即使每段視頻僅取一幀,模型對 LVEF≤40% 的分類 AUC 仍超過 0.90(專家采集數據)或 0.85(新手采集數據)。研究還發現模型對心動周期相位敏感,為 AI 解釋性提供了新見解。
https://doi.org/10.1016/j.landig.2025.02.003
醫學成像技術
IEEETrans. Instrum. Meas.|基于改進電極布局與分類技術的電阻抗斷層掃描手勢識別系統
手勢識別是人機交互和輔助技術中的關鍵環節,其準確性和可靠性對提升用戶體驗至關重要。然而,現有技術如攝像頭或肌電圖(EMG)存在視線依賴或信號干擾等問題,限制了其廣泛應用。3月25日,西安交通大學未來技術學院的 WANG Sen 等人開發了一套基于電阻抗斷層掃描(EIT)的優化手勢識別系統,通過雙環電極配置和改進的分類算法,顯著提升了多場景下的識別性能。
https://doi.org/10.1109/TIM.2025.3551444
康復(神經)工程
IEEETrans. Affective Comput.|一種基于顯式/隱式任務腦機接口識別圖像偏好的腦電圖方法
開發基于生理信號的客觀情感偏好識別技術,對于人機交互領域意義重大。3月25日,天津大學的LIYulei 等人提出了一種結合顯隱任務設計的腦機接口(BCI)范式,通過分析事件相關電位(ERP)信號實現高精度圖像偏好識別。該研究設計雙任務實驗,利用腦電信號在顯性腦機操作中的注意力調制效應,結合機器學習算法實現高精度偏好識別,在線實驗的 Top-1 準確率接近 100%。
https://doi.org/10.1109/TAFFC.2025.3554534
可穿戴技術
Nat. Rev. Electr. Eng.| 用于轉化醫學的無線控制藥物遞送系統
無線生物電子技術通過集成無線控制釋放、能量傳輸與通信模塊,革新了新一代無線控釋藥物遞送系統(Will-DDSs)的發展。3月25日,浙江大學顧臻/南科望/王金強團隊在《Nature ReviewsElectrical Engineering》上介紹 Will-DDSs 的發展,重點闡述與藥物釋放機制、無線電源和通信相關的設計原則和策略,著重介紹了從慢性病管理到急性治療干預的臨床應用。
https://doi.org/10.1038/s44287-025-00151-z
生物材料
Anal. Chem.| 聲流控技術:2022至2024年的技術進展與應用
聲流體技術作為聲學與流體動力學的交叉領域,近十年發展迅猛,其通過精密調控聲波實現對微尺度物體(如生物樣本)的無接觸操控,在生物醫學診斷、材料合成等領域展現出重要應用價值。3月25日,美國西弗吉尼亞大學LIPeng 團隊發表綜述,系統總結了2022-2024年間聲流體技術的突破性進展。研究重點包括:1)新型器件制造技術(如氣溶膠噴印電極、柔性基底設計);2)顆粒操控創新(如納米粒子聚焦、聲學全息圖案化);3)微流體精準調控(如銳緣結構混合器優化);4)體內應用探索(如聲驅微型機器人腦血管導航)。該綜述通過分析體聲波(BAW)與表面聲波(SAW)設備的優化策略,揭示了聲流體技術在分辨率、通量和生物相容性方面的快速進展。
https://doi.org/10.1021/acs.analchem.4c06803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