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想象嗎?熱水有時候竟然比冷水結冰還快!這一神奇現象被稱為姆潘巴效應。早在2000多年前,亞里士多德就發現了它,但后來被大家遺忘了。直到1963年,坦桑尼亞學生埃拉斯托·姆潘巴在學校烹飪課做冰淇淋時,又重新發現了這個奇妙的現象,之后他還和英國物理學家丹尼斯·奧斯本一起發表了論文,記錄了水的這種特殊表現。
從那以后,科學家們發現,姆潘巴效應可不只出現在水里,在很多物理系統里都能看到,就連微觀世界也不例外。不過,研究這個效應的時候遇到了一個大難題:判斷這個效應是否存在,得看用什么標準來衡量一個系統和平衡狀態之間的差距。衡量標準有無數種,用這個標準能看到這個效應,換個標準可能就看不到了。以前的研究方法,經常只用一種標準來衡量一個系統在溫度變化后恢復平衡的速度,這樣得出的結果很可能不準確,還會誤導人。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京都大學的一群科學家想出了一個好辦法。他們利用熱優化理論,制定了一個通用的判斷標準。熱優化理論就像是一個“大管家”,把各種不同的衡量標準統一了起來。研究的負責人譚·范·武說:“我們的研究證明,用熱優化理論就相當于同時考慮了所有可能的衡量標準。”通過這個理論,他們能更準確地判斷一個系統降溫的速度,解決了之前研究里的那些模糊不清的問題,給研究姆潘巴效應搭建了一個清晰可靠的框架。
這群科學家還發現了一個特別有趣的事情:姆潘巴效應并不只在特定的溫度范圍內出現,在很多不同的溫度條件下都能看到。譚·范·武說:“這個意外的發現說明,姆潘巴效應背后的原理比我們以前想的更普遍。”
這項研究不僅讓我們對控制熱松弛動力學的基本原理有了新的認識,還有很大的實用價值。它能幫助我們提高熱機和制冷技術的效率,對量子計算和生物物理學領域也有幫助。
不過,科學家們還有一個問題沒弄清楚:在熱優化理論下,姆潘巴效應出現的最短時間是多久呢?研究這個問題,或許能幫我們找到熱松弛動力學的一些基本限制。
這項研究是由日本學術振興會資助的,相關成果已經發表在《物理評論快報》上。
參考資料:DOI: 10.1103/PhysRevLett.134.107101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