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旦 攝
春暖花開,春色怡人,正是出行攝影創作的好時候。3月27日,臨汾市堯都區老年大學攝影班的四十多名學員,在張旦老師的帶領下,驅車200公里,來到晉城市沁水縣,攝影采風創作,要拍出春天里最美的湘峪古堡。
張旦 攝
早上九點多鐘來到晉城市沁水縣的湘峪古堡,迎接大家的是滿山開滿的鮮花,還有天空突降的大雪,大家激動萬分,都說運氣太好了,能拍到鮮花映襯和大雪紛飛的古堡。
張旦 攝
沁水縣攝影家協會張曉主席給我們的行程安排的妥妥當當,協會的梁光榮老師做攝影導游,湘峪古堡景區也給我們提供了便利,減免了景區的門票,希望我們創作出攝影佳作,宣傳好湘峪古堡。
張旦 攝
湘峪古堡,又稱“蜂窩城”,位于山西省晉城市沁水縣鄭村鎮湘峪村,處于沁水、陽城、澤州三縣的交界處,是明代萬歷年間戶部尚書孫居相、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孫鼎相兄弟的故里,建于萬歷四十二年(1614年),竣工于明崇禎七年(1634年)。
張旦 攝
湘峪古堡位沿河而建,歷史建筑區域總占地面積約3.25公頃,總建筑面積約26800平方米。湘峪古堡是保存較為完整的明末堡寨式村落。湘峪村由村內的三個居住性堡寨和外圍的四個防御性兵寨組成,村內的三個堡寨分別為現存的大寨、東寨,以及20世紀60年代被拆除的南花園。
張旦 攝
村外的兵寨分別為岳城山的東寨、可樂山的南寨、老馬嶺的北寨和虎山的西寨。這樣的格局是受到明朝軍事防御制度的影響所建。在戰火連綿的明末及之后的硝煙歲月中,湘峪古堡與遍布于晉南、晉東南的其他民用堡寨一起,穿插在軍事要塞之間,發揮了不可替代的基層防御作用。
張旦 攝
湘峪古堡氣勢恢宏,銅墻鐵壁,不愧為是北方最大最堅固的古城堡,深不可測的藏兵洞更是給人留下難忘的印象。
張旦 攝
2006年5月,湘峪古堡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張旦 攝
據說:湘峪村早在元末明初便作為自然村落已經存在,當時的居民孫氏家族為了躲避朝代更替之際的兵荒馬亂而移居至此。到了明朝末年,各地的農民起義風起云涌,社會動蕩。村內居民為了自保,便將村落改建成易守難攻的堡壘形式。
張旦 攝
東岳廟始建于明正德三年(1508年),后世歷經多次重修和改建。東岳廟在較長一段時期內都作為村小學的校舍所在地,2010年,東岳廟完成了修繕工作。
張旦 攝
湘峪古堡是明代萬歷年間戶部尚書孫居相、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孫鼎相兄弟的故里,建于萬歷四十二年(1614年),竣工于明崇禎七年(1634年)。
張旦 攝
2013年,湘峪古堡被國家文物局選取為“古村落保護利用綜合試點”。在中央資金支持下,當地修繕了古堡內官宅、帥府、延秀院、天繪圖院等重要院落。
張旦 攝
湘峪古堡沿河而建,千余米長的城墻將村落包裹得嚴嚴實實,城墻與城內房屋上的拱形窗孔密密麻麻,猶如蜂窩,因此又被當地人稱為“蜂窩城”。村中歷史建筑區域東西長約280米,北寬約150米,南寬約100米,總占地面積約3.25公頃,總建筑面積約26800平方米。
古堡內保存著3條明代的排放雨水的涵洞。遇上暴雨形成洪水時,這些涵洞就成了堡內的泄洪渠。如果遇到戰亂,這些涵洞就是村民們的逃生通道。如此的建造工藝,在明代同期都首屈一指,體現了當時民間防御工事的獨特之處。
兩個多小時的冒雪拍攝,我們意猶未盡,大家都說沒拍夠,相約下次再來,把這個身居大山的國寶宣傳出去,走向世界。
再次感謝晉城攝影家協會主席王林、感謝沁水縣攝影家協會主席張曉、梁光榮老師的熱情款待,臨汾歡迎你。
張旦 原創作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