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28億美元交易暫緩證明:在中國,資本至上主義已經失效
3月28日,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反壟斷二司的聲明,像一記重錘砸向香港中環。長和集團與貝萊德財團的港口交易被正式立案審查,原定4月2日的簽約儀式緊急叫停。這單涉及巴拿馬運河咽喉要道的228億美元交易,讓李嘉誠旗下四家公司11天內蒸發781億港元市值。
這個數字是什么概念。781億港元,相當于寧德時代2024年全年凈利潤的1.5倍,抵得上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三年的研發經費。但比數字更刺眼的,是這場交易背后赤裸裸的隱喻。當特朗普在國會山高喊美國奪回巴拿馬運河控制權,當貝萊德CEO拉里·芬克頻繁出入白宮匯報收購進展,這場交易早就不是單純的商業行為。
二、特朗普的掌聲,才是李嘉誠真正的催命符
時間倒回2017年。李嘉誠拋售內地千億資產時,那句著名的我只是商人,讓無數人將其奉為商業理性典范。但2025年的劇本完全顛覆了這個神話。3月4日長和宣布出售港口當天,特朗普立即在社交媒體曬出交易地圖,用紅筆圈出巴拿馬運河兩端港口,配文寫著這是美國戰略資產的回歸。
這種露骨的配合,撕開了純粹商業論的遮羞布。要知道,巴拿馬運河承擔著中國22.7%的遠洋貿易量,每天有40艘中國貨輪穿梭于此。這些貨輪運送的不僅是商品,更是中國與拉美國家的經濟紐帶。當控制權易手的消息傳出,深圳鹽田港的貨代們連夜修改報價單,中遠海運的調度員開始研究繞道好望角的備選方案。
三、老一輩用“在商言商”洗白,我們這代用“取關拉黑”投票
在B站熱門視頻《李超人的商業帝國崩塌實錄》里,一條彈幕被點贊過萬。視頻里是2017年李嘉誠在內地開發布會的畫面,他對著鏡頭說生意人要懂得順勢而為。而彈幕飄過一行字,順勢而為,順的是誰的勢。
這屆年輕人正在用新規則審判舊秩序。微博熱搜里,李澤楷北京行的話題下,90后創業者@科技小王子的評論被頂上熱評第一。他寫道,老一輩總說在商言商,但寧德時代要是把刀片電池技術賣給蘋果,比亞迪如果把電動平臺授權給特斯拉,這些人怕是第一個跳出來罵賣國。
四、如果寧德時代把電池技術賣給美國財團,該不該用“商業自由”辯護
這個問題,比亞迪在2024年就給出了答案。當時蘋果開價200億美元求購刀片電池專利,王傳福在董事會上拍了桌子,說這不是錢的問題,是產業鏈安全的問題。這個決定讓比亞迪失去短期暴利,卻換來了如今全球動力電池裝機量36.7%的市場份額。
反觀長和集團的操作。1997年拿下巴拿馬港口經營權時,依托的是中國加入世貿帶來的海運紅利。2021年續簽25年經營權時,仰仗的是中巴建交后的政策東風。如今在中美博弈最激烈的時刻轉手賣給美資,用網友的話說,相當于把祖傳的龍泉劍熔了打菜刀。
五、當“李超人”變成“李跑跑”,你還相信富豪的愛國人設嗎
這個問題,香港碼頭工人老張最有發言權。他在臉書寫道,十年前長和收購葵涌碼頭時承諾不裁員,結果三年后就用自動化設備替換了60%的崗位?,F在聽說要把港口賣給美國人,工友們都在傳以后中國貨船要交雙倍停泊費。
這樣的故事,李嘉誠可能永遠不會知道。他在深水灣的豪宅里,或許還在盤算如何用違約條款和貝萊德拉鋸。但時代的洪流已經轉向,當Z世代在彈幕里刷屏資本無祖國,當反壟斷法劍指戰略資產交易,那個靠低買高賣通吃全球的李嘉誠時代,正在以肉眼可見的速度坍塌。
六、商業倫理迭代:從“不賺最后一個銅板”到“不碰第一條紅線”
這場風波最深刻的啟示,是商業倫理的范式革命。老一輩企業家信奉的不賺最后一個銅板,在新時代演化成不碰第一條紅線。這條紅線,可能是關鍵技術自主權,可能是核心基礎設施控制力,也可能是全球產業鏈話語權。
當比亞迪拒絕向蘋果出售電池技術,當寧德時代堅持在美國建廠必須保留數據主權,當華為頂著制裁壓力研發鴻蒙系統,這些企業都在重塑商業文明的底層邏輯。而某些還在用1997年的思維做2025年決策的人,注定要被掃進歷史的故紙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