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定4月2日的簽約儀式突然取消!"3月28日市場監管總局的一紙審查令,將李嘉誠旗下長和集團與貝萊德的港口交易推上風口浪尖。這場涉及巴拿馬運河兩端四大港口的交易,標的金額雖未公開,但其戰略價值遠超數字本身,這些港口掌控著全球6%海運貿易的咽喉要道,每年處理價值2700億美元的貨物。
更耐人尋味的是交易結構:長和既未公開招標,也未接受更高報價,反而以"戰略合作"名義直接鎖定貝萊德。這顯然不符合商業邏輯,須知貝萊德作為管理9.1萬億美元的資管巨頭(2023年報數據),其與美國政府的"旋轉門"關系在華爾街早已不是秘密。前財長姆努欽、前國安顧問麥克馬斯特等政要,都曾在貝萊德擔任要職。
美國國務院發言人那句"樂見美國公司控制巴拿馬港口"的表態,徹底撕下了交易的遮羞布。要知道,巴拿馬運河雖屬主權國家,但美國通過《海-比利亞條約》仍保留特殊權利。2019年美軍南方司令部司令法勒就曾公開宣稱:"巴拿馬運河是美國后院的戰略資產。"
此次交易若成,貝萊德將獲得運河兩端關鍵港口的運營權。試想:當中國商船需要通過時,是否會遭遇"系統故障""臨時檢修"?這絕非危言聳聽——2021年長賜輪堵塞蘇伊士運河事件,就讓全球貿易每天損失96億美元。若關鍵節點被操控,后果不堪設想。
長和集團所謂的"暫緩交易",實則是精明的風險對沖。根據并購協議條款,主動毀約需賠付交易額的20%-30%,而借助政府審查則可規避違約金。這種操作,與2017年其拋售內地資產轉投英國時的果決形成鮮明對比。
但這次李超人顯然誤判形勢:基礎設施早已超越商業范疇,成為大國博弈的籌碼。中國審查絕非針對特定企業——2023年商務部否決的34起外資并購中,涉及關鍵基礎設施的占比達76%。反觀美國,其外資審查委員會(CFIUS)僅2022年就審查了440宗交易,其中中國企業占比超25%。
這場風波揭示出殘酷現實:在新冷戰思維下,任何關鍵基建都難逃政治化。美國通過《芯片法案》控制半導體,借"清潔網絡"圍堵華為,現在又將矛頭指向航運樞紐。其操作模式高度相似:私募基金收購→政府提供政策支持→形成事實控制。
面對美方施壓,中方并非無牌可打。截至2023年底,美資企業在華投資存量達1.2萬億美元,更不必說中國制造業貢獻了全球31%的工業產出(世界銀行數據)。若美方執意升級對抗,從特斯拉超級工廠到通用醫療設備,都可能在供應鏈審查中承受代價。
但中國顯然更愿守規則而非掀桌子。此次援引《反壟斷法》第31條啟動審查,既符合國際慣例,又避免落入對抗陷阱。正如外交部發言人強調的:"我們反對的是將經濟問題政治化,而不是正常商業行為。"
事件背后,更折射出海外華商的認同困境。李嘉誠曾被譽為"東西方橋梁",但其近年資產騰挪屢陷爭議。相比泰國正大集團持續加碼中國生物科技,印尼金光集團投資200億建廣西造紙基地,長和系的"脫亞入歐"戰略已顯疲態。
當國家利益與商業利益沖突時,選擇從來不易。但歷史告訴我們:霍英東抗美援朝時突破封鎖運送物資,陳嘉庚抗戰期間募集15億軍費,這些華商前輩的抉擇,至今仍被銘記。
這場港口博弈終將落幕,但其揭示的規則變革才剛剛開始。當美國試圖通過《印太經濟框架》重構產業鏈,當歐盟出臺《外國補貼條例》筑起壁壘,中國企業必須學會在"合規"與"發展"間尋找平衡點。
對于李嘉誠們而言,或許該重溫船王包玉剛的名言:"做生意要像大海行船,既要看清風向,更要辨明潮流。"在全球化的退潮聲中,唯有與國家戰略同頻共振,方能在驚濤駭浪中行穩致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