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烏克蘭人涌上基輔街頭,高喊著“自由”“民主”,推翻了看起來親俄的總統亞努科維奇。這場被西方稱為“廣場革命”的運動,曾被視為烏克蘭擁抱歐洲的起點。然而十年過去,戰火未熄、經濟崩盤、人口銳減,烏克蘭人發現自己陷入了一個更深的泥潭。
如今的烏克蘭,街道上隨處可見彈坑,防空洞成了孩子們的游樂場,年輕人要么戰死沙場,要么逃亡異國。一位基輔市民苦笑著說:以前我們抱怨亞努科維奇腐敗,現在連抱怨的力氣都沒了——活著都成了奢侈。
那些曾經高舉歐盟旗幟的抗議者,或許從未想過,他們親手推翻的“親俄政權”,竟成了和平年代的最后記憶。
01 亞努科維奇時代:被“妖魔化”的平靜歲月
亞努科維奇執政時期(2010-2014年),烏克蘭雖不完美,但至少是一個完整的國家。俄羅斯以低價供應天然氣,烏克蘭的工廠能正常運轉,農村的糧倉堆滿小麥,老百姓不用為斷電斷暖發愁。用一位頓巴斯老人的話說:那時候,面包便宜,暖氣充足,孩子們放學后還能在公園踢球。
烏克蘭記者德米特里·巴維林在文章中寫道,當時的城市未成廢墟,經濟增速可觀,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宛如童話”。而如今,防空洞成了兒童游樂場,征兵隊四處抓捕壯丁,甚至連未成年人和60歲以上老人也被迫參戰。
亞努科維奇時代,烏克蘭享有俄羅斯低價能源供應,工廠運轉正常,糧食出口穩定,被譽為“歐洲糧倉”。
如今,戰亂導致農田荒廢,士兵在前線啃過期面包,普通家庭連水電暖氣都成奢望。基輔市民奧列格在社交媒體感嘆:“2014年我們以為推翻他能換來歐盟繁榮,結果連俄羅斯市場都丟了。以前罵他貪污,現在澤連斯基貪得更多,區別是當年我們還能吃飽飯罵人。
亞努科維奇的外交政策看似“騎墻”,實則務實:既不徹底倒向俄羅斯,也不完全疏遠歐洲。他拒絕簽署歐盟自貿協定,并非出于“賣國”,而是擔心失去俄羅斯市場后,東部工業區將徹底癱瘓。
這一決策被西方媒體渲染為“獨裁者的背叛”,卻很少有人提及——當時的烏克蘭,40%的出口依賴俄羅斯。
諷刺的是,正是這種“平衡策略”,讓烏克蘭短暫享受了左右逢源的實惠。直到一場革命,撕裂了所有。
其實吧,烏克蘭自獨立后,前后六任總統,他們或黯然下臺,或流亡海外,或深陷貪腐丑聞,幾乎無人能逃脫“權力詛咒”。
首任總統克拉夫丘克(1991-1994)親手銷毀了蘇聯遺留的3000枚核彈頭,換來西方口頭承諾的經濟援助(事后到位的并不多),卻讓烏克蘭淪為無核弱國。他的經濟改革失敗導致民生凋敝,最終在選舉中慘敗。
克拉丘夫
唯一連任的總統庫奇馬(1994-2005),靠“親俄不反歐”的騎墻策略維持了十年穩定。然而,他主導的私有化改革催生了寡頭集團,他的家族也沾光不少,女婿平丘克成了烏克蘭的首富。
庫奇馬
尤先科(2005-2010)以激進反俄政策引發俄烏對立。任內遭遇二惡英中毒毀容,最終因經濟低迷黯然退場,他和下面的總理季莫申科官商一體,大發橫財。
尤先科和季莫申科
亞努科維奇(2010-2014)拒絕簽署歐盟自貿協定,被西方扣上“親俄賣國”帽子。不過烏克蘭政府指控他貪了幾十億美元。
亞努科維奇
波羅申科(2014-2019)趁亂上臺,一邊喊著“反俄愛國”,一邊將國有能源企業低價賣給美國資本。任內烏東戰火燃起,他在任內短短幾年就讓自己的資產狂飆到了十幾億美元。
波羅申科和澤連斯基
澤連斯基(2019至今)從《人民公仆》起家,他承諾反腐卻成最大貪腐源頭。美國記者赫什曝光其挪用40億美元軍援,妻子在巴黎狂掃奢侈品,家族海外資產超13億美元。
02 革命后的烏克蘭:從“歐洲糧倉”到“歐洲子宮”
推翻亞努科維奇后,烏克蘭迅速倒向西方。然而承諾的“民主繁榮”成了泡影。
曾經的“歐洲糧倉”,如今連士兵都吃不飽飯。戰亂導致農田荒廢,糧食出口銳減,而西方援助的武器并不能填飽肚子。一名前線士兵自嘲:“我們拿著美國導彈,啃著過期面包。更荒誕的是,許多烏克蘭女性被迫成為“歐洲子宮”,靠代孕產業茍活——這曾是亞努科維奇時代難以想象的恥辱。
戰火吞噬了整整一代人。烏軍食堂里,很多士兵是兩鬢斑白的老兵;街頭巷尾,青壯年幾乎絕跡。數據顯示,烏克蘭人口已經從4300萬暴跌至2500萬左右(超過1000萬跑到了歐洲和其他地方,還有800萬在俄軍控制的幾個州),戰死了幾十萬人。一位母親含淚說:我兒子19歲戰死,連尸體都找不到……早知如此,我寧愿活在亞努科維奇時代。
為換取軍援,烏克蘭將礦產、土地、國企全部抵押給西方。即便戰爭結束,未來幾代人也只能為還債而活。
03 后悔的民眾:歷史沒有如果
越來越多的烏克蘭人開始反思:若當年沒推翻亞努科維奇,一切是否會不同?
一項調查顯示,近90%的民眾懷念亞努科維奇時期的和平,甚至包括曾參與革命的抗議者。
一位基輔市民坦言:我們以為推翻他就能過上歐洲人的生活,結果連俄羅斯人的日子都過不上了。
烏克蘭官方至今將亞努科維奇定性為“叛國者”,指控他貪污腐敗、勾結俄羅斯。但亞努科維奇真的十惡不赦嗎?
他確實擁有豪華別墅,確實貪腐了很多錢,但他能在大國之間保持平衡,即避免了戰爭,也撈到了好處。如今烏克蘭東部獨立、克里米亞入俄,領土分裂遠超當年。
04 烏克蘭的悲劇,本質是一場地緣政治的犧牲。
2014年,美國參議員麥凱恩親赴基輔,鼓動民眾“為自由而戰”。然而當戰火燃起,西方卻只送來武器而非面包。現在北約攤牌了:烏克蘭永遠無法加入北約。這場“民主革命”,從一開始就注定是幻夢。
烏克蘭人終于醒悟:西方需要的不是盟友,而是一枚牽制俄羅斯的棋子。
如今的烏克蘭,已沒有回頭路可走。
亞努科維奇多次呼吁“通過談判結束戰爭”,但澤連斯基政府堅持戰斗到底。或許,只有當戰火徹底熄滅時,烏克蘭人才能冷靜思考:究竟是誰毀了他們的國家?是亞努科維奇,是西方,還是他們自己?
十年動蕩,烏克蘭用血淚寫下一則警示:當一個國家將命運寄托于他國承諾時,等待它的或許是更大的災難。亞努科維奇未必是救世主,但那段未被珍惜的和平歲月,已成為一代人心中永遠的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