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高興
1958年5月,上海廣慈醫院(現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在燒傷醫學領域取得重大突破,成功救治全身燒傷面積達89%、三度燒傷面積達23%的鋼鐵工人邱財康。此次救治不僅刷新了國際燒傷救治史“三度燒傷面積超20%無法存活”的醫學定論,更標志著我國在燒傷休克防治、創面處理及感染控制等關鍵技術上實現系統性突破。“歷經幾代燒傷人的團結奮進與薪火相傳,我國燒傷外科已經從‘白手起家’走到了‘領先世界’,形成了一整套具有中國特色的燒傷救治理論、方法與技術。”羅高興教授介紹道。
2024年12月,中華醫學會燒傷外科學分會第十二屆委員會成立,陸軍軍醫大學西南醫院羅高興教授當選主任委員。為了進一步了解燒傷外科學分會發展歷程、學科建設以及人才培養等,本刊特邀主任委員羅高興教授進行分享。
■以人為本,創面修復是燒傷轉型發展的重要方向■
鋼鐵工人邱財康的成功搶救促成了中國燒傷外科學的起步。1962年,在黎鰲教授、汪良能教授等的倡議下,我國第一個全國性的燒傷專業學術組織“全軍燒傷專業學組”(后稱燒傷專業委員會)在重慶成立,該學組在長達20年的時間里一直是全國燒傷專業主要交流平臺,每兩年召開一次學術會議。1983年黎鰲教授、史濟湘教授、汪良能教授、盛志勇院士等老一輩燒傷整形外科專家共同發起,成立了中華醫學會燒傷與整形學組。經過3年發展,在此基礎上成立了中華醫學會燒傷外科學分會,史濟湘教授當選首屆主任委員。
1985年,《中華整形燒傷外科雜志》獲批創刊。在此期間,中國燒傷學科高速發展,不斷有新技術和新方法涌現,我國危重燒傷救治能力也達到甚至超過發達國家水平。2000年,《中華燒傷雜志》從《中華整形燒傷外科雜志》分離出來,成為燒傷專業領域的專業期刊;為了適應燒傷學科的轉型發展,在羅高興教授當選總編輯后,經過多方努力,2022年,《中華燒傷雜志》更名為《中華燒傷與創面修復雜志》。2013年6月,由陸軍軍醫大學西南醫院主辦、吳軍教授與羅高興教授任主編的Burns & Trauma創刊,至今連續6年蟬聯國際燒傷領域影響力最大的雜志。
回顧燒傷外科學一路走來的歷程,羅高興教授總結道:“從1958年到20世紀90年代,是我國燒傷專業從起步到夯實基礎的階段;從20世紀90年代到2010年,是我國燒傷專業飛速發展和補齊短板的階段;隨著國家的發展,我國燒傷患者數量逐步減少,創面修復的需求越來越大,以人為本,燒傷外科學的重心也由‘治得活’向‘治得好’轉變。”
■以“三大目標”為抓手,促進分會組織建設與人才培養■
2月21日,中華醫學會燒傷外科學分會第十二屆委員會第一次常委工作會議在重慶召開,會議上明確了擬上報總會的分會黨小組名單,進一步加強了分會黨組織建設。同時,經過深入討論,會議確定了“循證、融合、質效”為本屆委員會的學術主題,這也是燒傷外科學分會第十二屆委員會總體工作目標。
作為第十二屆委員會主任委員,羅高興教授闡述道:“第一,循證是指通過臨床試驗研究明確循證證據,以進一步規范化、標準化治療燒傷患者,從而進一步提高燒傷救治質量。第二,近幾十年來,燒傷外科學并沒有革命性的突破與進展,很可能通過將其他醫學學科及非醫學領域的優勢為我所用,如物理、化學、材料學、大數據、人工智能等,以融合創新促進燒傷外科學的躍升。第三,我國燒傷救活水平已處于國際領先水平,但如何高質量、高效率地救好患者還面臨著許多挑戰。我們積極響應國家號召,擬通過精準、規范化等措施提高效率,以最小代價高質量救好每一位燒傷患者。“
此外,在中華醫學會組織管理部的支持和幫助下,分會已啟動了新一屆青年學組的成立工作。針對人才培養,羅高興教授呼吁:“除青年學組外,燒傷外科學分會僅有2個專業學組,遠不能滿足學科發展需求,我們強烈呼吁未來能在老年/小兒燒傷、創面修復、瘢痕防治、燒傷重癥、科研創新等方面納入更多的新鮮血液,以進一步推動學科人才培養。”
■聚焦創新技術,推動學科高質量發展■
隨著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不斷發展,在羅高興教授看來,這也為突破燒傷學科發瓶頸帶來新的機遇。羅高興教授指出:“目前關于我國燒傷救治的具體情況仍沒有一個準確的數據。利用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建成完整的全國完整燒傷病例資料數據庫,有助于客觀地反映我國燒傷救治力量與病例資料,并提供更高級別的臨床循證證據,也為政策法規的制訂、燒傷救治網絡設計、有限醫療資源的高效使用等提供依據。”
與此同時,燒傷外科學仍面臨著燒傷患者形貌、肢體功能、心理康復、預后生存質量有待進一步提高。同時燒傷預防、急救和回歸社會體系尚待完善,學科人才特別是國家級高層次人才明顯不足等問題。在羅高興教授看來,如何利用人工智能等其他學科的先進理念、技術促進我國燒傷治療規范化與標準化,做到燒傷患者的精準診治,高質量回歸社會,未來仍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小結■
60多年來,我國燒傷醫學取得了重大成就,展望未來,燒傷外科學分會既面臨發展機遇,也面臨嚴峻挑戰,機遇與挑戰并存,前景依然廣闊。羅高興教授寄望:“首先,依托‘中國方案’的創新成果,以學術期刊、學術交流、‘一帶一路’醫療合作項目等多元路徑,推動全球尤其是‘一帶一路’沿線發展中國家的燒傷救治技術標準化與同質化進程。其次,學科發展需突破既有臨床范式,實現燒傷創面無瘢痕愈合與全組織結構性功能重建,這既是學科發展的必然方向,也是滿足患者根本需求的終極路徑。最后,構建高層次青年人才梯隊,為學科可持續發展提供長效戰略支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