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工簡報是由醫工學人理事會整理的醫工交叉領域一日內最新進展,內容來源為著名期刊、國內外知名媒體等。周一至周五工作日發布!
醫工簡報音頻內容已在喜馬拉雅、小宇宙等平臺上線,歡迎訂閱收聽~
醫工學人已建立各細分領域微信群聊(國內外醫工交叉領域頂尖高校、科研院所、醫院、企業等專家學者、碩博士、工程師、企業家等),歡迎加入醫工學人社群(私信獲取入群方式)。
行業動態
FDA批準能夠對3種性傳播感染進行居家檢測的診斷儀
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上周五它已授權Visby Medical對性傳播感染衣原體、淋病和滴蟲病進行首次家庭檢測。該家用診斷儀用于通過從頭途徑進行的一次性聚合酶鏈反應檢測。女性自行采集陰道拭子并使用電動檢測設備進行分析。診斷試劑盒無需處方即可購買。作為從頭授權的一部分,FDA 建立了特殊控制措施,為其他公司通過 510(k) 許可途徑將類似測試推向市場開辟了一條途徑。
臨床綜合
The Lancet| 血管造影衍生血流儲備分數與血管內超聲指導冠狀動脈疾病患者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的比較(FLAVOUR II):一項多中心、隨機、非劣效性試驗
冠狀動脈病變的無創評估是心血管介入領域的重要突破,基于影像的血流儲備分數(FFR)技術有望替代傳統侵入性檢測方法,顯著降低手術風險并優化治療決策。3月30日,浙大二院王建安院士團隊在《柳葉刀》發表了 FLAVOUR II 多中心隨機試驗成果,比較了血管造影FFR 與血管內超聲指導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的效果。研究納入 1839 例冠狀動脈顯著狹窄患者,證實血管造影 FFR 組在 12 個月主要復合終點(死亡、心梗或血運重建)上非劣效于血管內超聲組(6.3% vs 6.0%),且減少了 9.2% 的 PCI 實施率和支架植入量,為資源有限地區提供了更便捷的 PCI 指導方案。
https://doi.org/10.1016/S0140-6736(25)00504-5
醫學人工智能
arXiv| 一種新型定量多參數磁共振序列在放射治療反應評估中的驗證研究
放射治療反應評估的精準監測對優化癌癥治療效果至關重要,而傳統多參數磁共振成像(mpMRI)因掃描時間長、定量穩定性不足等問題限制了其臨床應用。開發高效、可靠的定量成像技術,能夠為病灶動態變化及正常組織功能保留提供關鍵生物標志物,是當前研究的核心方向。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人類腫瘤學系與醫學物理系聯合 GE Healthcare 團隊開發了一種深度學習增強的多參數磁共振序列(DL-MUPA),通過單次 4-6 分鐘掃描同步生成定量 T1 和 T2 弛豫圖譜,并驗證了其在腦轉移瘤立體定向放射外科(SRS)和頭頸癌常規分割調強放療(ART)中的治療反應評估價值。研究通過體模實驗驗證了該序列的高重復性并在臨床隊列中發現治療后壞死病灶及受累唾液腺的顯著弛豫時間變化,表明 DL-MUPA 在功能影像引導的個體化放療中具有應用潛力。
https://doi.org/10.48550/arXiv.2503.22640
醫學成像技術
IEEE Trans. Med. Imaging| 融合子空間建模與自監督時空去噪的磁共振空譜重建方法
磁共振波譜成像(MRSI)在噪聲干擾下的高質量重建是醫學影像領域的核心難題,現有方法對高維時空數據的降噪能力有限。3月28日,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 ZHAO Ruiyang 等人提出了一種融合框架,通過結合低維子空間建模與自監督去噪先驗,顯著提升了高噪聲 MRSI 數據的重建精度。該方法通過 PnP-ADMM 框架迭代整合子空間約束與去噪先驗,在仿真和活體實驗中均超越現有子空間方法,并首次從算法收斂性角度理論驗證了聯合策略的優越性。
康復(神經)工程
Nat. Protoc.| 光電關聯顯微技術在人類腦組織及其他生物模型中的應用
神經退行性疾病的超微結構研究對揭示病理機制至關重要,光電關聯顯微(CREM)技術將光學顯微鏡與電子顯微鏡結合起來,其中光學顯微鏡用于通過遺傳標記、染料、抗體和形態學特征識別目標,而電子顯微鏡則用于分析高分辨率亞細胞超結構。3月31日,洛桑聯邦理工學院 Amanda J. Lewis 團隊介紹了室溫下 CLEM 技術為研究人腦組織的超結構特征實驗專門優化后的分步指令。該團隊通過優化結構保存、熒光標記、圖像采集與樣本固定流程,助力識別和量化整個大腦區域的亞細胞形態特征。
https://doi.org/10.1038/s41596-025-01153-9
納/微法拉尺度交流微電容作為一種電信號,在高精度生物傳感器的靈敏度和分辨率方面具有優勢,但其緊湊型可穿戴應用測試系統尚未商業化。3月28日,溫州大學的 HUANG Jing 等人將直接數字頻率合成器與阻抗譜方法相結合,設計并實現了一種精密的微電容檢測系統。該系統將汗液采集貼片與電容式生物傳感器相結合,用于汗液中乙肝表面抗體的檢測,目標濃度范圍為 10?12~10?1? g/mL,檢出限為 5.905×10?1? g/mL。https://doi.org/10.1109/TIM.2025.3555726
可穿戴技術
IEEETrans. Instrum. Meas.| 可穿戴式 POC 生物傳感微電容測試系統的設計與驗證
納/微法拉尺度交流微電容作為一種電信號,在高精度生物傳感器的靈敏度和分辨率方面具有優勢,但其緊湊型可穿戴應用測試系統尚未商業化。3月28日,溫州大學的 HUANG Jing 等人將直接數字頻率合成器與阻抗譜方法相結合,設計并實現了一種精密的微電容檢測系統。該系統將汗液采集貼片與電容式生物傳感器相結合,用于汗液中乙肝表面抗體的檢測,目標濃度范圍為 10?12~10?1? g/mL,檢出限為 5.905×10?1? g/mL。
https://doi.org/10.1109/TIM.2025.3555726
生物材料
Adv. Mater.| 光熱激發持久發光成像與治療技術
持久發光納米材料在生物成像和診療中具有重要應用價值,但其亮度和安全性限制了深層組織成像效果。開發新型光熱調控策略可顯著提升材料性能,為腫瘤診療提供新方法。3月31日,新加坡國立大學劉小鋼/WANG Jiongwei 團隊與復旦大學張凡團隊共同提出了一種光熱刺激持久發光成像與治療(OSPLIT)策略,通過設計鑭系摻雜核殼納米顆粒,結合 808nm激光刺激,使 NIR-II 區持久發光強度提升 73 倍,并實現淋巴結轉移瘤的高對比度成像(信噪比達 53.3)與熱消融治療。該成果發表于《Advanced Materials》,為腫瘤精準診療提供了創新技術。
https://doi.org/10.1002/adma.202500769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