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生產網絡輿情和危機管理專業有用的觀點!
文丨燕博士
4月1日,小米公司爆發了造車以來最嚴重的突發危機。小米SU7遭遇嚴重車禍、3個年輕人慘烈死去的事故引發焦點關注。
小米公司創始人雷軍在此過程中一直保持了沉默,引發了網絡不滿,直到4月1日晚十點,雷軍才進行了發聲。但是網絡普遍認為,已經錯過了黃金發聲時機,即便有所挽回,個人和品牌都遭遇了不同程度的損失。
嚴格說來,危機在3月29日晚上車禍發生的時候就已經出現了,只不過沒有廣泛傳播,也沒有登上熱搜,沒有爆發為公共輿論危機。是在4月1日媒體集中曝光后,危機才一舉爆發。這也意味著,小米公司在事發之后這段時間,一直處于應對危機的高速運轉的狀態。
因為車禍涉及到明星產品SU7、小米公司及其創始人雷軍,所以引發了很大的關注。眼下調查正在進行,智駕的安全問題、車門把手的問題等細節問題都沒辦法討論,但是一些敏感話題已經成為熱點輿情。
一、雷軍保持沉默引發關注
比如,網民不能接受的是,車禍是在成為公共輿論危機之后,小米才通過公司賬號向外發出通報,表示已經成立專項小組配合警方調查,并向官方提交行車數據等,但是給人感覺是姍姍來遲,是被形勢逼迫才出面發聲。更重要的是,雷軍作為公司的最大代言人、公司第一IP,在關鍵之時卻保持了沉默,也引起了網民很大的不滿。
雷軍對于公司的推廣不遺余力,任何一個熱點都可能成為他的網絡話題,然后成為網民討論的熱點,然后在網絡產生流量,小米公司和產品就獲得了熱度。在此過程中,雷軍和網民的良性互動,其人設和親民態度,會獲得好評,產品形象也會獲得正面加持。所以當小米汽車在面臨重大突發危機之際,常常以親切面孔示人的雷軍卻不見了,難免會引發不滿,給人以故意躲避之感。
事故原因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我們在此之際,可以就一些危機應對中的關鍵問題進行一些探討。
在此危機延續期間,可以想象雷軍是不可能置身事外的,大概率是帶領公司相關人員在緊急磋商應對此次重大危機,而且備受煎熬。但是問題在于,他本身是公司最大代言人、公司第一IP,關鍵時刻不出面,合適嗎?
我的看法是,他和公司的團隊肯定就此已經反復討論過,最終的結果是公司相關團隊建議他暫避風頭為最佳選擇,他雖然內心極度不安,但是在團隊建議之下,只能聽從建議,而且可能也無更好選擇,先由公司賬號出面和外界進行溝通。但是顯然,網民對此感受不佳。
這其實也是雷軍和小米接下來需要嚴肅思考的問題,那就是雷軍作為公司的第一IP,一旦出事,幾乎所有的網民都第一時間想到他、希望盡快聽到他的聲音、聽到他的解釋。即便公司是公司,雷軍是雷軍,但是由于長期以來已經影響了網民的心智和認知,此時公司已經不重要了,人們只想到雷軍。在此之際,雷軍已經等同于公司,而且其在輿論和網民心智中的權重,是超過公司的。
二、雷軍成為小米公司第一IP帶有重大風險
這其實就是小米和雷軍、京東和劉強東,類似這種公司創始人作為公司的第一IP,在面臨重大突發危機的關頭,都會面臨的這種兩難選擇:出面or不出面,都是難題!
我們可以推演一下,雷軍在出面和不出面的兩種情形下,哪個更能獲得好評:
如果雷軍不出面:
那就是我們看到的網絡情形,不少網民表示不滿,認為你平時動輒刷流量、立人設flag,但是如今面臨重大危機,尤其是涉及到三個年輕生命慘死的人性化關頭,需要你出面帶著感情和溫度說兩句話的時候,你卻閉門謝客,不再出面,這不是躲避是什么!你讓網民和粉絲情何以堪!
如果雷軍出面:
那肯定是真誠地鞠躬、道歉,并且向網民和粉絲嚴肅保證,一定會毫無保留地配合相關方面提供數據、做好調查,對于該承擔的責任不會有一絲一毫的逃避,并且也會在接下來的工作中,更好地做好安全工作。甚至也可以說,公司已經派人前往遇難者家中表示安慰,等等。
這樣一來,雷軍露面效果無疑是很好的,會安撫很多網民和粉絲,讓人們在期待調查結果的同時,對于雷軍的好感會維持,甚至會有所強化,起碼會覺得雷軍在關鍵時候承擔起了道義的責任,也和網民拉近了心理距離。重要的是,滿足了網民在第一時間想到雷軍、也確實看到了雷軍的心理期待,沒有產生雷軍在躲避、雷軍沒有擔當的負面聯想,起碼在調查階段,雷軍的公司的公信力沒有失血。這也是為什么說,我更為傾向于雷軍在此之際出面,和大家真誠地說幾句的原因。根本的原因在于,人們在認知中,第一時間想到了雷軍,他及時出面,具有擔當和安撫的重要價值。(上述文字是在雷軍發聲前撰寫的,編輯時進行了保留)
但是雷軍遲遲未能出面,肯定是公司團隊,甚至不乏雷軍本人考慮到了后果,這種后果可能在很多方面帶來負面后果,從而兩害相權取其輕,寧愿暫時引發不滿,也決定暫時不出面。這種后果可以理解為以下幾點:
一是,一旦雷軍出面,肯定會連刷數個熱搜。他的每個用詞、每個音調、每個微表情都會成為呈堂證據,經受網民苛刻的挑剔。任何一點沒有做到優秀演員那樣的面面俱到,就會被網民和自媒體重新解讀,然后做出一個標題上熱搜,然后給本人和公司帶來傷害;
二是,雷軍何時出面為好?事故一發生就出面?但是當時事情尚未調查清楚,“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雷軍出面當然可以以道歉為主,但是這樣會一舉引爆熱搜,“SU7出事了”“雷軍道歉了”會瞬間成為熱點,這會干涉事件的調查等很多方面,雷軍和公司應該不想成為爆料者;或者,在4月1日事故廣為人知之后再出面?但是這樣一來,正好成為靶子,網民會紛紛嚴厲質問:你早干嘛去了?為何現在才出面?為何看不出悲傷?視頻和賬號下面肯定第一時間淪陷,很多網民會提出多種多樣的問題和訴求,獲得高贊,這無異于是又一個車禍現場,很多網民會截圖,然后在自己賬號上傳播,引發其它不確定性的話題。遇難者家屬會第一時間過來控訴,然后引發熱點傳播等;
三是,雷軍在這種情境下,無論說什么,都會成為一個歷史性、檔案性的記錄,任何時候都會被網民翻出來,用于在其他事件中進行對證和類比,從而成為永遠走不出的灰色陰影。任何時候雷軍開直播,都會有人在下面進行留言質問。任何時候小米車輛出現問題,這種視頻就會出現,然后沖淡和影響雷軍的人設,小米和雷軍就有了“黑歷史”,會被做成動圖和梗圖,流傳于網絡等。
當然還有其它后果,這里僅僅舉出幾點。就是說,雷軍作為小米第一IP和網紅人物,在此突發危機之際,無論如何都會引發關注,而且會遭遇無數種負面解讀,總是陷身網絡漩渦。
或許就是出于上述考慮,雷軍在事故發生之后,一直未能現身網絡,直到4月1日晚10點才發聲。應該是他感覺不能再拖延了,而且網絡對其沉默反應強烈。
我的看法是,他現身比不現身好,早發聲比晚發聲更有價值,但是總體看來,無論他現身還是不現身,都有不好的后果。即便他在尋找一個合適的發聲時機,但是在網民最為渴望的第一時間“失約”,已經失去了黃金窗口期,最大的價值已經失去了。
我相信雷軍在此期間是倍感煎熬的,但是在綜合考慮公司、團隊、個體人設等多方面之后,或許他無奈只能選擇沉默,未來找到合適窗口期再進行補救。但是錯過黃金時機,價值已經失去不少了。
這實際就是當下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創始人一旦成為公司的第一IP,就會遭遇這種兩難選擇。這意味著,公司創始人成為公司第一IP,是有巨大風險的。個人和公司進行了綁定,那么網民總是想到創始人,而不會想到公司,即便公司賬號發聲了,但是網民也不一定買賬,依然期待創始人發聲。
此外,一旦這個作為第一IP的創始人出現個體丑聞,那可以肯定會連累公司及其股價,然后各方投資者都會前來興師問罪,甚至會影響投票權重等等。看看京東受到的影響程度,就知道這種風險警示絕非空穴來風。
三、雷軍流量思維做手機很好,但是做汽車卻蘊含重大風險
但是對于小米和雷軍來說,此次遭遇重大危機時候的兩難境地,背后還和“米粉思維”和流量策略有極大的關系。
無論雷軍的人設和視頻做得多么好,都不能否認的現實是,小米和雷軍成功的背后,是和無數“米粉”和網友互動的積極結果,是雷軍和小米流量思維的成功。
但是問題在于,流量思維在做小米手機、做小米生態的時候是絕對沒問題的,也是產品成功的重要因素,但是在面對小米汽車,以及重大突發危機的時候,流量思維卻會陷入嚴重困境。
這源于兩個原因:
一是,小米手機是在粉絲全程參與基礎上研發、生產和成長的,米粉成為手機和雷軍人設的基礎。但是小米汽車,米粉卻并未參與,造手機和造車背后的粉絲邏輯、流量邏輯完全改變了。
二是,小米手機是物美價廉的消費品,即便出問題也不算重大危機,就算是電池失火但是也一般不會鬧出人命,而且電池作為成熟技術,網民也相信失火是孤例,只要質量做得好,就沒有大問題。這就意味著,雷軍日常只要把人設定在親民、聽勸,做好和網民和粉絲的互動就能做對、做好。
但是小米汽車不一樣。汽車是高價產品,動輒數十萬,而且小米是對標豪華高端產品的,這使得小米汽車一旦出事,后果的嚴重性就遠超小米手機。重要的是,新能源車的安全陰影始終如影隨形,始終未能讓人放心,一旦出事,就是人命關天的大事,就是重大生命財產傷亡的慘重事故。
在生命財產的慘重損失面前,流量思維徹底行不通。你如果在此之際以流量思維來面對事故,會遭遇重大翻車。因為在生命損失面前,來不得半點的流量思維,你只能嚴肅認真地面對事件,真誠道歉,做好善后,讓受害者及其家屬感到滿意、讓圍觀網民找不到一點瑕疵之后,才算過關。
而雷軍及其網絡人設,主要是流量思維的結果。在此前他可以通過定人設的方式做好視頻,卻恰恰沒有考慮到,一旦遭遇涉及人命關天的重大危機關頭,他該怎么辦?該如何出面?該以何面目和網民交流?
從此次事故的應對結果看,雷軍及其團隊,大概率沒有考慮到重大危機爆發之際的應對方式,日常也缺乏這種危機預案,導致事發后應對乏力,遲遲未能出面和網民見面溝通。即便公司的賬號發聲,但是網民不會買賬,其效果也大打折扣。
這也告訴我們,日常的流量思維在輕量級的消費品市場那里,是沒問題的,也是成功的法寶之一,但是面對重量級的消費品、涉及到生命財產的突發危機面前,流量思維不光毫無用處,而且還自帶風險。
這里還有一個陷阱。日常帶著流量思維來和網民互動,如果成為思維慣性,一旦遭遇重大突發危機,離開流量思維,又常常缺乏可行的方案,就會導致錯失應對的黃金窗口期。當下的雷軍和小米,正陷入了這樣的困境。
從小米和雷軍在此次應對中的策略看,他們在此突發危機的時候,選擇了讓雷軍沉默,而以公司賬號為主進行應對。但是顯然,這種做法網民并不滿意,而且無論如何,雷軍都會蒙受聲譽形象的損失,也會給公司和產品蒙上陰影。此外,從公司賬號的文字看,具有較大瑕疵,“隨后駕駛員接管車輛進入人駕狀態”,這種文字在此關鍵時刻,是逃不過網民的火眼金睛的,是應該避免使用的。
我們對比胖東來和海底撈,無論這兩家企業遭遇了多么大的危機,但是和生命財產等損失相比,幾乎是天壤之別,而且他們的公司也很少會涉及到生命安全的問題,所以他們日常運營流量,即便有時嘩眾取寵,但是網民也常常選擇諒解。
我們綜上所述,雷軍的人設和流量思維,在做小米手機的階段,是毫無問題的,也取得了重要成功的。但是進入小米做汽車的階段,這種人設和流量思維卻會蘊含著巨大風險。
在沒事的時候,或者小事故的時候,還看不出有什么大問題,但是一旦爆發涉及生命財產損失等重大突發危機的時候,這種流量思維會直接導致雷軍和公司陷入嚴重的兩難困境。
接下來,雷軍更好的選擇是,以此次事故為契機,轉變或完善此前米粉思維和流量思維,回歸汽車品牌思維,遵循法治思維和市場思維,以汽車品牌為營銷重心。就是說,以車為中心,而不是以雷軍為中心進行網絡的運營維護。否則,人車不分,個人和公司捆綁、個人和品牌捆綁,萬一再出事,上述困境問題依然難以解決,而且會陷入IP形象越變越灰色的惡性循環。
作者簡介:
燕志華 博士(yandaxia66)
資深媒體人/紫金傳媒智庫研究員/輿情管理顧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