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惟臻《流光與嘆息》是一部長篇小說,對小說素不感冒,但應了出版社邀約,只能硬著頭皮讀完。說到底,小說即人生。每部小說,皆在譜寫人生的譜系罷了。
讀路遙《人生》多遍,其塑造的人物形象堪稱深入人心。高加林,是從村到城的孩子們的典范,自尊心強,窮,能堅持,但懦弱,優柔寡斷,對自己真正想什么并不清晰。
亞萍和巧珍,是兩個類型的女子。一個是城中人,一個是村里人。誰也不能說城中女子就嬌慣,村中女子就樸實無華。但從概率上看,高加林和巧珍應該是再合適不過。
但,這種合適并非是從來如此。必然讓高加林吃夠了亞萍的苦,再回到村里感受到巧珍的品格之高貴。如果一直在村里,高加林甚至還覺得巧珍土里土氣配不上自己。人心不足蛇吞象。
抵達中年,人生的列車過半。大部分皆塵埃落定,開始想到底如何度過余生。余生,并不長。質量,在不斷下降。體力還是心力,都如斯。再也不覺得自己能改變什么。其實,個人能改變的并不多。
一地雞毛,中年常態。乘風歸去,浮想聯翩。再接到老師和家長的投訴之后,想著怎么會有這樣的孩子的問題。再看看各種貸款已經到期之后,瞬間也了無興趣。
在學校的時光,一個學期都覺得漫漫無際,太長了,每天過得都十分意義非凡不是嘛。結果,到了中年,何止一個學期,乃至于一年,甚至于十年,都是轉瞬即逝。
該見到的人,多少年不見了呢?掐指一算,或許早就見過最后一面。這最后一面還是在幾十年之前。見,還是不見。這突然間,成為一個擺在我們面前的現實難題。
中年了,猜想著,是不是大部分人都是看上去很美,看上去光鮮呢?也就是說,家家有本難念的經。但是在外面,還是依舊裝出來好端端的樣子。其實,這又何必呢?
看到有人遇到了債務纏身,實際家中房子數套。我言,賣掉一套豈不是萬事解決?人說,家中老人做主,自己并沒有發言權。我又言,撐不下去,就直言,都是自家人,難道會吃了你?
實際上,也是這個情況。家家有本難念的經,這是實際情況。這個經,到底怎么念,又是一個實際情況。很多時候,并不是經念不下去了,而是心里不敢念。
其實,遇到了真事,實際地說出,無論家中誰說了算,他到底是不能把你怎樣的,但如果說的不是實際情況,那這經又是注定念不下去的。甚至可能出現悲劇。
畢竟,死作為人生的終點,自然死和意外死都是死,而死都是簡單容易操作的,想到這里,是不是有點驚悚不安?
在一地雞毛的情況下,如果真到了想不開,一躍而下很容易,只是一躍而下之后呢,問題就不存在了嗎?問題依舊存在。
反過來又說,只要人還在,才能把問題迎刃而解。人都不在了,問題怎么解決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