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直腸癌是全球第三大常見癌癥
約占所有癌癥病例的10%
對于早期結直腸癌患者
局部切除術是主要治療手段
但部分高危復發患者仍需接受額外手術
這不僅增加了身體負擔
還顯著降低了生活質量
為減少不必要的手術
能預測術后復發風險的臨床決策輔助工具
已成為這一醫學領域的迫切需求
近日
華南理工大學軟件學院黃翰教授團隊
生物科學與工程學院凌飛教授團隊
聯合在該領域研究和應用上實現突破
他們與廣東省人民醫院姚學清教授團隊
合作的研究成果
在歐洲腫瘤外科學會官方期刊
《European Journal of Surgical Oncology》
上發表
圖1 文章截圖
該成果基于內窺鏡或經肛門手術切除的T1期結直腸癌標本的病理圖像,研發了一種預測結直腸癌局部切除手術后復發風險的人工智能模型。該模型通過對腫瘤組織進行分析,可預測患者術后復發概率,從而輔助醫生制定個性化治療方案:對于高風險患者,建議追加手術,而低風險患者則可避免過度治療。
在實驗室條件下,該模型的準確率達到97.9%。與現有權威臨床指南相比,該模型預計可幫助約34.9%的早期腸癌患者避免接受創傷更大的外科手術治療,從而提升患者的生活質量和治療效果。未來,這一模型有望在臨床應用中顯著優化早期腸癌患者的治療決策。
圖2 實驗流程圖
據研究人員介紹,這是首個基于人工智能的組織病理學圖像來預測結直腸癌患者的復發風險預測模型。該模型不僅能為醫生提供決策指導,為結直腸癌患者規避不必要的手術,更證明了基于組織圖像的人工智能在預測腫瘤行為上具有優秀的性能與潛力。
黃翰教授與團隊師生參加學術交流
此外,黃翰教授與凌飛教授團隊還聯合成立了AI賦能腫瘤醫學研究組(AI-for-Oncology Group)。研究組正與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開展深度合作,致力于開發基于HE染色切片的肝細胞癌切除術后復發風險AI預測模型,目前已取得階段性成果。
研究組未來將重點突破結直腸癌、肝細胞癌及非小細胞肺癌等AI預測模型研發,著力開發智能腫瘤治療方案生成系統。針對我國高發的癌癥,團隊計劃通過整合多模態病例數據,實現不同癌癥的個性化復發風險評估與精準治療。同時,研究組將積極推動成果落地,加強與醫療機構對接,讓研究成果盡快普惠可及。
凌飛教授課題組
跨學科交叉研究是取得重大科學發現和產生引領性原創成果重大突破的重要方式,推動跨學科交叉研究是提升創新能力的重要途徑,越來越多的重大科技突破都產生在不同學科交叉的領域。
黃翰教授和凌飛教授均表示,科研團隊的交叉協作是項目成功的重要基石,同時,也離不開學校先進的科研平臺與設備支撐。
華南理工大學自2022年起,設立交叉學科研究項目,堅持問題導向,支持開展多學科交叉的基礎性、前瞻性、戰略性研究,持續強化交叉學科戰略布局,重點推進“人工智能與大數據+生命科學”新興領域建設,著力培育復合型交叉學科人才,為突破性研究提供了更優渥的創新土壤和發展機遇。
心懷仁心,潛心鉆研
精益求精,勇攀高峰
為華南理工大學科研工作者點贊!
華南理工大學 學生記者團
信息來源:軟件學院 生物科學與工程學院
微信編輯:鮑恩
初審:鮑恩
二審:盧慶雷
終審:鄒浩
華工原創,版權所有
若需轉載,敬請聯絡
郵箱:hgxcb@scut.edu.cn
“分享”“點贊”“在看”,記得一鍵三連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