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上午,文旅部“十四五”規劃咨詢專家、歐盟中國首席文旅專家陳放,中國黃河文化經濟發展研究會秘書長稅欣,北京泰名爾文化藝術有限公司總經理周興國等人赴廣州市黃埔區下沙社區考察,由下沙社區黨委第一書記蒙緒輝詳細介紹了下沙社區管轄的基本情況并重點提到大吉沙島整體規劃及文旅融合發展情況。
考察團與下沙社區交流現場圖
一、四維資源匯聚,地理優勢凸顯
在蒙書記的協調安排下,下沙社區黨委委員吳錦均等同志陪同帶領下,考察團調研了社區的非遺展館、走訪了非遺傳承人、登上了大吉沙島。
大吉沙島作為珠江江心唯一不通車、無橋梁的生態島嶼,需乘船抵達,其區位堪稱“一島鏈四極”: 大吉沙島處于廣州天河區和黃埔區、番禺區三區交匯處,北岸黃埔港烏涌碼頭,與島隔江相望,是珠江航道重要交通節點,未來可發展為旅游集散中心,串聯水陸觀光線路;南岸黃埔軍校舊址,中國近代革命搖籃,直線距離僅數公里,紅色文化底蘊深厚;東側黃埔大橋,橫跨珠江,連接兩岸經濟帶,強化區域通達性;西向南海神廟,作為古代海上絲綢之路起點,承載千年商貿與海洋文化記憶,被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此外,島上還擁有袁隆平院士團隊的水稻試驗田。陳放老師指出,大吉沙島地處珠江江心黃金區位,北望黃埔港烏涌碼頭、南鄰黃埔軍校舊址,東接黃埔大橋,西近南海神廟——這一“江心樞紐”的地理優勢,可聯動歷史、文化、農業與生態資源,構建“農業+文教+康養+旅游”的全域發展模式,“四極環抱、農科賦能”的格局,為大吉沙島整合“歷史教育、農業科技、海洋文化、生態康養”四大主題提供了天然載體,成為打造粵港澳大灣區文旅融合新高地。
考察團在大吉沙島考察團(1)
大吉沙島農田局部圖
二、從“單點突破”到“全域共生”
基于獨特區位,陳放老師建議以“農文教康旅”為核心,構建多層次體驗場景:
- 歷史與農業的時空對話:設計“黃埔軍校—黃埔碼頭—大吉沙島”水陸聯游線路,游客可從軍校感悟革命精神,經碼頭乘船登島,在袁隆平試驗田參與農耕研學,理解“從槍桿子到米袋子”的家國傳承。
- 文化與生態的深度交融:聯動南海神廟,開發“海上絲路文化節”,結合島內非遺項目(廣繡、龍舟制作技藝),推出親子手作體驗;利用島內田園風光,打造高端康養基地,吸引都市人群療愈身心。
- 科技與教育的創新賦能:依托試驗田與數字娛樂資源,開設青少年農業科技夏令營,通過VR技術還原海上絲路商貿場景,實現“寓教于游”。
考察團到訪非遺傳承人
考察團參觀社區非遺展館(1)
考察團參觀社區非遺展館(1)
考察團在大吉沙島考察團(2)
三、江心島變身“全域體驗島”
當前,大吉沙島人居環境提升工程已接近收官,搬遷簽約率達97%,為文旅開發騰出空間。下沙社區經濟基礎堅實,2023年集體總收入超1.4億元,可支撐項目高標準落地。此外,在大吉沙島上黃埔大橋,可以在1個小時通達粵港澳大灣區11個城市、形成一小時生活圈。值得一提的是,廣州地鐵7號線是黃埔新區直通順德美的集團,打通廣佛交通動脈,大吉沙島上設立的洪圣沙站(已建成未開放)為大吉沙島農文教康旅項目提供高效客流與產業聯動支撐,加速區域資源整合與灣區經濟協同發展。
陳放老師指出,未來大吉沙島的發展需以“交通聯動、業態融合、品牌塑造”為方向,探索多維度的文旅融合路徑。通過優化黃埔碼頭的接駁功能,嘗試開通連接黃埔軍校、南海神廟與沙島的主題游船航線,逐步完善水陸聯動的交通網絡;結合社區非遺資源與生態優勢,引入農創市集、非遺工坊等特色業態,探索打造“半日微度假”模式,兼顧親子研學與康養需求;同時依托“江心四極”的文化內涵,設計研學護照、文化盲盒等創意產品,豐富游客體驗層次。這些舉措旨在為區域文旅生態注入活力,助力粵港澳大灣區構建更具包容性與創新性的農文教康旅融合發展樣板。
陳放老師在大吉沙島隔江望黃埔軍校
大吉沙島農田局部圖
四、樞紐價值激活,共富路徑創新
大吉沙島的規劃,不僅是地理空間的串聯,更是歷史、文化、科技與生態的價值共振。陳放老師表示,通過挖掘“四極資源”、深耕“農文教康旅”,該島有望成為廣州老城煥新的示范窗口——既守護黃埔軍校的紅色根脈、南海神廟的千年文脈,又彰顯袁隆平試驗田的科技興農之路,最終實現“一島興全域、文旅促共富”的高質量發展目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