鬧了半天原來是一視同仁,給所有人都加關稅啊!
原來也以為美國加征10%到20%是上限,結果這只是起步價.......
其實這倒簡單了,商品集體漲價就完事了。
進口價超過了商品售價,那么一定會促使進口商品本地制造,問題是沒時間。
邏輯很簡單,2號宣布關稅9號就要實施,這么多時間去哪找替代產品?
何況你給所有人都加關稅,從哪進口都要成本,唯一解決辦法就是漲價,直接售價加上關稅變通脹完事。
言歸正傳,特朗普這是要干啥?
特朗普的策略已經很清晰了,三點:
1,促進制造業回流美國,抬高關稅讓更多企業建廠以及提高美國商品的價格競爭力;
2,如果其他國家認慫,還能討論,用做談判的籌碼。
3,雖然會通脹,但長痛不如短痛。
具體上,中國、歐洲和日本這些美國的主要貿易伙伴,甚至亞洲些被看做轉口、過水的國家關稅都很高,美國擺明了想從關稅想掙錢。
注意,這是新征收關稅,是對已經加了的關稅繼續添加,只不過可能有些加上去再打折;
有些東西會豁免,比如金屬、半導體、礦產、黃金。
總的看,這些符合制造業回流美國目標的,但美國領先產業的就算了。
一個大家都關注的問題,特朗普這番騷操作后意味著什么?
美國用國家緊急狀態繞開WTO規則,相當于掀桌子。其他國家要么跟著無視規則搞報復,要么徹底對多邊貿易體系死心。
這么干,最直接的影響就是所有進出口商品集體漲價。比如美國從越南進口的服裝、從德國買的汽車零件、從中國買的電子產品,價格全得往上躥。
美國企業要么自己消化成本,要么轉嫁給消費者。
但現實是,大部分企業扛不住長期壓力,最后超市里的進口商品、加油站油價、甚至本土制造的商品,因為用了進口原材料,都可能變貴。
美國人過日子成本上去消費力就得打折,全球經濟發動機轉速變慢,其他國家跟著遭殃。
歐盟、日本、加拿大這些傳統盟友估計都懵了,說好的自由貿易呢?
接下來各國肯定要反擊,大概率會出臺對等關稅,比如對美國出口的波音飛機、大豆、威士忌加稅。
跨國企業這些年好不容易在東南亞、東歐鋪開的供應鏈網絡,又得重新算賬,10%的關稅夠不夠抵消搬遷成本?還是干脆放棄美國市場?
但遷生產線可不是搬家,沒個三五年搞不定,中間產業鏈上下游的小企業可能先撐不住。
這種不確定性會讓企業投資更謹慎,全球經濟雪上加霜。
像孟加拉國的服裝廠、泰國的橡膠、智利的銅礦,這些嚴重依賴出口的國家突然被多薅一層羊毛,外匯收入少。本國貨幣可能貶值,進口糧食、能源的價格又上漲,容易引發社會動蕩。
像印度、越南這種想借制造業崛起的新興國家,剛接住從中國轉移的訂單,轉眼就被關稅打亂節奏,搞不好反而被外資拋棄。
未來可能是區域貿易協定的天下,比如亞太國家加速抱團RCEP,歐洲強化自家單一市場,美洲搞USMCA升版。
但區域化貿易本質是小圈子互保,效率肯定不如全球化,中小國家特別是非洲國家可能被踢出牌局。
當然,美國也好不到哪里!
或者這樣問,美國靠這個損招就能扭轉貿易逆差或保住就業呢?
歷史證明,關稅保護通常殺敵一千自損八百。
2018年中美貿易戰期間美國農民丟了市場,制造業崗位也沒回流多少。
特朗普的孤立政策下,是要玩次更大的,結局恐怕會更難看。
最后對我們普通人來說----
過日子的成本可能會變得更高。
比如買德國車貴了,換日本電器貴了,連國產手機都可能因為進口芯片漲價而變貴。
出國旅游發現當地物價飆升;因為貨幣貶值,海淘網站開始收關稅補差價。
企業裁員縮編,特別是外貿相關行業,找工作難度升級。
還有就是,各國關系緊張后,文化交流、留學簽證、科技合作這些軟領域也會被波及。比如突然限制某國留學生簽證,或者停飛國際航班......
這一切的罪魁禍首居然源于美國的一個“瘋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