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市西城區樺皮廠胡同,一棟始建于上世紀70年代的住宅樓正經歷著一場脫胎換骨的蛻變。這座曾被鑒定為D級危房的建筑,在中建海龍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建海龍”)的匠心打造下,僅用三個月便完成"原拆原建",以新貌重現京城胡同肌理。這場城市更新的"速變魔術",正是中國建筑業向工業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的生動縮影。
作為中國建筑國際集團旗下的科技先鋒,中建海龍在裝配式建筑領域深耕三十余載,其自主研發的C-MiC混凝土模塊化技術,如同為建筑賦予了"工業基因":樺皮廠胡同8號樓項目將整棟建筑拆解為55個混凝土模塊,在工廠完成結構、機電、裝修等90%的工序,然后在現場精準裝配。這種"像造汽車一樣造房子"的模式,使施工周期大幅縮短,建筑垃圾減少75%,材料浪費降低25%,真正實現了建造過程的綠色化、集約化。
樺皮廠胡同8號樓的改造絕非簡單的"穿衣戴帽",而是一次系統性的居住品質革命。根據設計方案,樺皮廠胡同8號樓項目適當增加了廚衛空間,戶型也有所改善,新增的樓內電梯讓居民出行更方便。此外,每戶家庭都進行了水電氣熱智能化升級,安裝了太陽能集熱板和陽臺熱水器等節能設施,降低了能源消耗,切實為居民省電。
這場"原地煥新"的背后,是中建海龍對城市文脈的深刻理解。新建樓宇采用坡屋頂設計,小青瓦、灰色彩鋼瓦與周邊傳統民居相映成趣;外立面保留"紅黃金碧"的胡同色彩,既延續了歷史肌理,又提升了建筑耐久性。這種"修舊如舊"的改造理念,為北京中軸線申遺背景下的老城更新樹立了典范。
中建海龍的技術突破不僅體現在單個項目,更在于其構建的全產業鏈生態。公司累計獲得416項專利,參與47項國家及行業標準編制,形成了涵蓋設計、生產、施工、運維的完整技術體系。
中建海龍以科技為筆,在城市更新的畫卷上書寫著民生溫度與產業高度,當模塊化建筑成為破解"大城市病"的鑰匙,當智能建造重塑行業生態,中建海龍正推動著中國建筑業邁向高質量發展的新征程。在"像造汽車一樣造房子"的創新實踐中,我們不僅看到了建筑業的未來模樣,更觸摸到了人民對美好生活的真切向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