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黃子瀟
編輯 | 方海平
新媒體編輯丨實習生 張一珂
銀行零售業務承壓的趨勢仍在持續。
受宏觀經濟形勢調整、居民收入變化、凈息差收窄等影響,銀行零售業務下從前年的一個跡象,到去年已體現在財務指標上的壓力。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統計發現,截至4月1日,在2024年年報披露了零售利潤的6家國有銀行和7家股份制銀行中,零售利潤總額增速全體告負。同時,多家銀行的零售貸款投放出現負增長,個人貸款不良率持續上升也成為行業性難題。
二十年前,一句“不做零售沒飯吃”讓銀行業集體側目。但近年來,銀行業正在重新審視零售轉型的節奏:是加速推進,還是暫緩喘息,亦或撕下零售銀行標簽,銀行開始出現分歧。其中,招行、中信仍表示會堅持戰略定力,而平安銀行正在主動壓縮零售高風險資產以“止血”。
從銀行零售的經營模式來看,銀行將客戶和零售AUM規模做大,從而產生零售營收,其中分為利息收入和財富中收等;零售營收在轉化為零售利潤時,會受到凈息差收窄、不良風險的擠壓。銀行零售的集體失速,在上述的傳導途徑中必然是某些環節出了問題。
13家銀行零售利潤增速負增長
許多年前,銀行以零售AUM(個人金融資產)的概念取代存款作為衡量零售業務的核心指標,是銀行業零售轉型的標志動作之一。
從零售盤子大小來看,據2024年年報,在國有大行和股份行中,建行零售AUM突破20萬億元,工行、農行、建行3家“20萬億俱樂部成員”位居行業前三;郵儲、中行、招行的零售AUM位居15萬億元的第二梯隊;交行、興業、中信、平安處于第三梯隊。
整體來看,零售AUM的座次排名相較上年并未改變,國有銀行和股份制銀行均實現了穩步增長。這意味著,零售失速的原因需要進一步拆解。
從零售營收情況可以更直觀地看到下滑趨勢。
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統計,截至4月1日,共6家國有大行和招行、中信、浦發、平安、民生、光大、浙商、渤海8家股份制銀行披露了2024年零售業務營業收入,其中除農行、招行取得正增速之外,其余12家銀行零售業務增速全部為負。
而從利潤指標來看,情形更加不容樂觀。
上述14家銀行中,6家國有銀行和招行、中信、平安、民生、光大、浙商、渤海7家股份行披露了2024年零售業務利潤總額或稅前利潤。無一例外,13家銀行的零售利潤增速全部為負;農行和招行盡管實現了零售營收的正增長,但仍處于“增收不增利”境況;光大銀行2024年零售金融業務實現利潤總額僅為2.81億元,比起2023年67.41億元下降超95%;有兩家股份行甚至開始在零售業務上出現虧損,其中一家的個人客戶數罕見下降。
從零售利潤降幅來看,農行、郵儲、招行3家銀行將降幅控制在了10%以內,在零售業務上表現出相對韌性。三者的共同特點是零售業務占比相對較大,零售的營收貢獻均在50%以上。
從零售的利潤貢獻來看,整體也呈現下降趨勢。相較上年,光大銀行零售業務利潤占比由13.55%下降至0.55%,平安銀行由11.9%下降至0.6%,中信銀行由21.3%下降至11.4%。
個貸投放放緩,不良率持續抬升但勢頭有所收斂
在零售營收的來源中,來自于個人貸款的利息收入通常是主體部分,財富中收則是“輕資產”業務。
從個人貸款投放情況來看,整體增速持續放緩。平安、光大、渤海3家股份制銀行出現了個人貸款余額的萎縮;從個人貸款利息收入來看,13家披露相關數據的銀行均有所下滑;而從個人貸款的不良率來看,6家國有銀行和8家股份制銀行均有所提高。
其中,平安銀行個人貸款余額較上年末下降10.6%,但該行表示正在優化個人貸款結構。一方面,主動壓縮信用卡、消費貸、經營貸等高風險資產的規模,同時提升住房按揭、持證抵押等基石類業務的規模。
光大銀行截至2024年末零售貸款余額為1.48萬億元,同比減少301.97億元,降幅約2%。
不過,在國有大行個貸投放增速普遍放緩的大趨勢下,交通銀行卻逆勢做出11.3%的增速。交行管理層在2024年度業績會上明確表示,將提升零售貸款在整個貸款中的占比。
除了個人信貸投放放緩外,不良率的持續上升也會對零售利潤產生侵蝕。多家銀行表示,這與居民債務周期和房地產周期的影響有關。
國有大行方面,農行、工行、交行的個貸不良率在2024年升至1%以上,其中工行在報告期內上升45個基點。工商銀行副行長王景武回應稱,零售不良率雖有所上升,但仍處于可控水平。個人經營性貸款不良率處于四行較優水平。個人消費貸款方面,加強對零售客戶的前端準入和審查審批管理。
不過,從多家銀行管理層發聲來看,個貸不良率雖在上升,但是環比增幅有所收斂。
中國銀行副行長武劍在發布會上表示,中行關注類貸款、逾期貸款有所增加。為此,該行多措并舉、強化管控,去年下半年以來集團逾期上升勢頭已有所收斂。
平安銀行行長助理兼首席風險官吳雷鳴也表示,零售不良的生成已得到遏制,并將進入下行通道。預計未來2到5年零售不良生成會進一步下降,資產質量持續改善,零售信貸成本比也會快速下降。
交行副行長顧斌在發布會上直言,行業零售業務風險整體有所增加,預計也會對整體資產質量形成壓力;該行將兼顧業務發展和風險控制,加強對零售資產的質量管控,加強貸后管理和逾期的管控,提升催收和處置的效率,爭取把零售貸款的質量控制在一個預期范圍內。
建行副行長李建江表示,建行作為一家零售大行,已經建立了比較成熟的零售類貸款風險管理機制,個人貸款總體上不良率長期保持較低水平。
招商銀行則采取了優化風險管理模型、優選客戶群體、優化區域布局、提高抵押率等方式來降低零售信貸風險。
另外一方面,在非息收入方面,以“輕資本”為特點的財富中收也正在承壓。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根據Wind數據顯示,在披露了年報的14家國有銀行和股份制銀行中,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總和從2023年的7114億元下降至2024年的6447億元。其中,光大、招行、交行、興業等7家銀行的降幅在10%以上。
招商銀行副行長彭家文表示,在這兩年代銷保險、基金等減費讓利的大背景下,銀行業的手續費及傭金收入普遍承壓。招行手續費及傭金收入中,代銷保險和基金相關的收入占比相對較高,壓力會更大。
他表示,手續費及傭金收入企穩回升是招行今年的目標,這也需要資本市場整體企穩向上的勢頭能夠確立;在其他非利息凈收入方面,判斷債券利率可能會震蕩向下,全年其他非利息凈收入有可能企穩。
尋找拐點,重拾信心
短期內,零售業務是否還是一門好生意?商業銀行的看法出現了分歧。
招商銀行行長王良表示,零售貸款總體的定價水平比公司貸款要高,創造價值的能力更強。盡管零售信貸風險有所上升,招行仍然要把零售信貸業務作為重要的資產投放方向。至于風險拐點何時到來,王良認為,當經濟形勢向好,居民收入水平穩定,零售信貸資產質量將會趨穩。
中信銀行董事長方合英表示,零售業務與公司業務不同,零售業務更需體系驅動和能力導向,遵循長期主義,強化體系建設。中信銀行一方面將堅持 “零售第一戰略” 不動搖,另一方面堅持以財富管理為主線的新零售路線不動搖。
不過,平安銀行行長冀光恒直言,零售業務改革的難度超出了想象,平安已經完成了零售“止血”的第一步,但“造血”仍需時間。該行首席風險官吳雷鳴表示,該行零售貸款的投放規模正形成“拐點”。該行2024年四季度零售貸款降幅已收窄至200億元左右,2025年已逐步恢復增長,拐點趨勢正在形成。
不過,零售業務暫時的滑坡并不代表長期不振。從摩根大通、富國銀行等國際經驗來看,它們的零售業務在周期性調整后均重塑了增長曲線。強大的零售板塊依然是全球領先銀行的標配。
近年來,商業銀行通過調整零售架構、零售戰略,主動尋找零售拐點。其中,客群運營的精細化、總行部門協同性的增強、分行綜合能力的構建成為了調整的方向。
近期,因個貸業務規模越來越大,某國有銀行將個人金融業務部等部門的個人信貸業務進行了整合,新成立個人信貸業務部;交通銀行將信用卡業務從卡中心集中直接經營,改為分行屬地經營。建行近年來正在推進“新零售2.0”行動,探索以直營模式推動零售客戶服務擴圍。
去年年底,南京銀行打破“部門墻”,撤銷零售基礎客戶部,新設零售信貸與信用卡部;民生銀行在年報中稱,因管理口徑變更,將小微業務重新細分,將該行小微對公客群業務從零售業務分部調整至對公業務分部。更早些時候,招商銀行總行新設立零售客群部,將長尾客群上收遠程經營服務中心進行精細化運營;平安銀行撤消了實施十年的事業部制度,包括三個零售片區銷售推動部;興業銀行將零售平臺部承擔的遠程經營、用戶體驗、平臺建設等職能調整到數字運營部。
處于市場焦點的平安銀行,一方面強調了對公業務補位,為零售業務“爬坑”爭取時間;一方面從深圳分行抽調了“少壯派”高管至總行分管零售業務。平安銀行行長冀光恒多次強調,“沒有一家強的銀行最后是偏科的。”
銀行正在主動作為,重拾零售轉型信心。
掃碼向我爆料!
不想錯過21金融圈的新鮮資訊,請關注我們
設為星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