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亞娜
一場意外交通事故,小米汽車陷入負面輿情,受事件影響,小米股價持續走低,近兩天市值縮水超過1200億港元。
來自逝者家屬的悲痛發聲、網友的憤憤不平,將事發后保持沉默的小米汽車和雷軍推至了輿論中心。
這場事故下,雷軍呈現出了反常態的邏輯。往常為了宣傳小米可以一天發七八條微博,但這次雷軍在時隔三天才出面回應。甚至在事發后第二天,雷軍還在微博上為小米15Ultra做宣傳,配圖發文“用小米15Ultra解鎖武漢大學夜櫻之美”。
或是迫于輿論強壓,距離事故發生72小時候后,小米官方率先發聲,隨后雷軍也發布微博表達了對逝者的哀悼并表態稱,“小米不會回避,會用行動回答大家的問題。”
對于雷軍的回應,大眾態度分為兩派,一派網友認為雷軍的回應非常坦誠,這起車禍禍不及小米和雷軍;另一派網友沖向雷軍微博,進行失望指責。
沒有小米主動造神,就不會出現跌落神壇。正如一位網友觀點,企業家做IP本質上就是一場豪賭,用戶們奔著雷軍憨厚樸實的親民形象而下單,在米粉心中,雷軍是神一般的存在,事發后應該第一時間站出來回應,沉默是對公眾的二次謀殺。在這場事故是一場關乎于智能駕駛的獻祭,而躲在幕后選擇沉默應對的雷軍,不該是進行選擇性社交表演。
資深媒體人潘亂在其視頻號發布了一則作品,以百度魏則西事件、滴滴因順風車命案業務被下架為例,對比談到了如今的小米汽車車禍事件中,小米的回應不光透露著冷漠不說,反而有很多米粉站出來為雷軍發聲,為什么輿論反應差別如此之大?隨后,這條視頻引發了一眾米粉的不滿,對其發起了圍攻之勢。“反噬應該不遠了。”他在朋友圈感慨道。
因小米SU7事故引發的輿論反噬,本質上是雷軍個人IP與小米品牌深度綁定的戰略在危機中暴露出的致命缺陷,也側面映射出了“流量經濟”的雙刃效應,為企業敲響了過度依賴企業創始人形象深層風險的警鐘。
從大眾視野來看,雷軍之所以成為頂流網紅企業家,像是一場由用戶自發推動的“造神”行為,而實際上小米集團內部圍繞雷軍IP,有一套標準的經營公式。
小米集團聯合創始人之一黎萬強曾在一本名為《參與感:小米口碑營銷內部手冊》的書中,提到小米快速在社交媒體上引爆口碑的方法論 —— 參與感三三法則,即以“做爆品”、“做粉絲”、“做自媒體”為三大核心戰略;以開放參與節點、設計互動方式、擴散口碑事件為三個戰術。
在雷軍IP的打造上,小米團隊也在一定程度上參考了以上法則。十幾年間,小米團隊通過持續對雷軍IP的經營,終將其打造成了小米的“核心資產”。
縱觀雷軍IP的養成,與其“反精英”真誠人設、聽勸式親民互動、自黑式傳播等策略分不開。
首先是其“反精英”真誠草根人設的樹立。大學兩年修完學分、睡機房編程,40歲再創業打造了小米,雷軍的履歷被包裝成了草根逆襲的雞湯故事,廣為流傳。一句“站在風口上,豬都能飛起來”,激勵了一個時代的創業者。
在融入年輕群體方面,雷軍更是深得其中精髓。十余年來,雷軍的社交媒體平臺日常保持著更新頻率,他以生活化“接地氣”的內容分享,進一步拉近了與年輕用戶的距離,打破了外界對精英企業家的刻板印象。
第三方數據平臺顯示,2024年雷軍以全年漲粉2500萬位列抖音榜第3名,是榜單中唯一的企業家賬號。當前,雷軍的微博粉絲達到2631.9萬,抖音賬號粉絲達到4559萬,在社交媒體上影響力和號召力非同凡響。
雷軍在社交媒體上曬出自己坐在小米SU7上,吃著豆漿油條早餐時,只是問了一句“你們早上一般吃什么?”就引發了一場全民玩梗熱潮,有高贊網友回復:雷總,我們一般早上吃苦。
雷軍還以一己之力拉動中國半個企業家圈邁入網紅圈,在商人之外,雷軍還有一層政治身份,全國人大代表,其個人IP影響力更是橫跨政商兩界。標志性事件是,在今年兩會期間,雷軍全民科技偶像的影響力直接將站在身旁的海爾老總周云杰帶紅全網,而后周云杰帶著海爾整個管理層官宣了“出道”,在企業家圈掀起了一陣新的網紅化浪潮。
要知道,雖然不少企業家表面上都表示要積極融入年輕人,但多數都只停留在生硬套搬營銷公式階段,只有極少數企業家真正演繹放低身段,體驗并尊重代表著未來和年輕化的Z時代亞文化,在這一點上,雷軍表現的十分前衛,從觀察年輕文化到理解年輕用戶,再到引領最新潮流,雷軍一次次向外界展示了他要把用戶當朋友的決心。
其次是戲劇性宏大敘事,以及“聽勸”式親民互動。
雖然為人親民,但雷軍也極其“高調”,他擅長戲劇性的宏大敘事,先立一個達不到的目標,再想辦法找轍圓回來。早在十年前烏鎮互聯網大會上,雷軍就放下了“5到10年內超越蘋果”的狠話,在受到蘋果高管的嘲笑后,他以一句“萬一實現了呢”,巧妙將其轉變成了一則勵志故事。官宣下場造車后,雷軍更是揚言小米汽車要“媲美保時捷和特斯拉”,宣稱自己為研發汽車試駕了170多款車型,寫下20萬字筆記,小米汽車有16.8億種駕駛模式等噱頭,將小米SU7發布會打造成了一場科技春晚。
這種高調且宏大的敘事能力,化作人格魅力,引發了米粉對雷軍的崇拜,對小米旗下產品的購買和追隨。
面對社交媒體評論區的用戶吐槽,雷軍化身24小時客服時刻在線回應,并將部分用戶的吐槽轉化為產品創意,也成就了一些打臉名場面。但幾乎每一次打臉,雷軍都能成功化解尷尬。
典型例子是,雷軍曾表示不會做低端手機,而后紅米手機誕生了;雷軍早年曾提出“像素不是越大越好,攝像頭不是越多越好”,隨后小米發布配備后置五攝、1億像素主攝的CC9 Pro,引發爭議,雷軍以“華為是最好的友商”回應競爭壓力。
主打一個網友敢建議,小米就敢生產。如今,雷軍的社交媒體評論區已經化身為網友許愿池,今年315后,又有無數網友沖到雷軍的評論區下刷屏,希望小米能夠入局衛生巾行業。值得玩味的是,去年雷軍與小米一眾高管還在拒絕跨界,今年企查查APP上就顯示,小米已取得的“小米”商標中,包含消毒濕巾、救急包、衛生護墊、醫用眼罩等商品服務。
此外,深諳流量密碼的雷軍,還通過自黑式傳播、多元化形象展現的策略,強化了其“鄰家大男孩”的形象,拉近了與年輕用戶的距離。
十年前,小米手機銷量問鼎中國第一和全球第三,雷軍站在印度小米4i發布會上,說出了經典的“Are you OK”言論,該片段被網友二創成鬼畜視頻瘋傳,并得到了雷軍本人的默許,他將此鬼畜視頻版權買下,鼓勵網友二次創作,造就了其初代親民人設,后來這段自黑式傳播被載入小米史冊;十年后,小米SU7的成功上市,再次將雷軍捧上互聯網現象級網紅的高位,雷軍通過在發布會直播智駕駛,進一步加深他身上“極客”的形象標簽。
小米SU7的暢銷和頗高的品牌贊譽度,將雷軍網紅企業家頂流IP推向了神壇,無論是在社交媒體網站上,創業者圈層還是消費者用戶眼中,某種意義上說,雷軍已經是神一般的存在。江湖上流傳著一種說法,“雷軍一人抵過一支市場營銷團隊。”如今雷軍個人已經與小米品牌形成了深度綁定,雷軍個人即代表了小米集團對外的形象。
毋庸置疑的是,這種將創始人與品牌深度綁定的策略,為小米集團帶來了顯著的收益。不少用戶是基于對小米和雷軍的信任而購入了小米SU7。在雷軍IP效應加持下,小米SU7從發布會開始就得到了全網刷屏之勢,小米SU7首年交付量超13.7萬輛,估算每年節省營銷費用超10億元。
但與此同時,將個人IP與品牌深度綁定,也意味著要承受雙倍的高風險。尤其是雷軍作為現象級網紅IP,用戶將其捧得過于高高在上,被流量反噬也注定是早晚的事。
近兩年來,關于新能源車輛起火的報道已經屢見不鮮,但以此次小米SU7事故中,因“小米汽車和雷軍”的招牌被進一步放大。用戶對雷軍抱有天然信任,而這種信任的破碎,引發了一場從技術問題到個人IP的信任崩塌。
一方面關乎于小米汽車對待車禍事件的推諉態度。作為頂流公眾人物,公眾對雷軍的期待已超越企業家范疇,演變為對“科技偶像”的道德審判。事發之后,雷軍微博沒有第一時間站出來回應,而是沉默了長達72小時,且事故后雷軍仍在其微博上發布櫻花照和手機廣告等細節,被網友們進一步放大為“冷漠”行為,與其過去24小時在線秒回應的人設相背離,形成極大反差和失落感。進而,導致了輿論從質疑產品安全上升到對網紅企業家責任感的批判。
另一方面,關乎于其宣傳與現實的割裂。事發前十日,雷軍才在社交媒體平臺發布了自己從6樓扔西瓜的視頻,以此宣傳小米SU7 Ultra電池包防涂層的保護能力,稱“西瓜砸不爛”。
在小米SU7發布會上,雷軍曾信誓旦旦表示,小米的電池技術經過了包含碰撞、擠壓、火燒在內的1050項安全標準測試,這些測試項目數是國家標準的20倍。但在此次事故中車輛瞬間爆燃、車門無法打開,這種落差直接擊穿用戶信任。
而在小米SU7發布會上,雷軍先后多次強調了小米SU7“智能駕駛”功能,宣傳視頻也在不斷為用戶植入智能駕駛十分安全的心智。但此次事故中也進一步暴露出L2級輔助駕駛仍需人為負責的現實,家屬發聲中提到,“因相信宣傳視頻才放心使用”。
流量效應既能造神,亦能輕易將其推下神壇,企業家打造網紅IP本身就是一次豪賭。賭贏了每年省下數億營銷費用,賭輸了很可能遭致創始人與公司陷入全面危機。
在雷軍和小米之前,被放置在道德火架上炙烤的還是特斯拉和馬斯克。
今年年初發生在美國拉斯維加斯的特斯拉Cybertruck爆炸事件,造成7名人員受傷,1人死亡。事發后,很多美國網友將矛頭指向了這臺皮卡車,馬斯克雖然第一時間站出來回應稱,爆炸與Cybertruck這款車本身無關,還讓公司遠程調取了這輛車的數據,力證這是外因導致的“獨立事件”,但馬斯克對死傷者只字未提的回復,依舊沒逃過網友們的大規模口誅筆伐,“人命關天,居然只談車”?
和雷軍一樣,馬斯克也是擅長為用戶“造夢”的企業家,通過精心人設打造、夸張承諾、戲劇化敘事,將個人IP與品牌進行深度捆綁營銷。
與雷軍“鄰家大男孩”風格迥異,馬斯克的人設是“瘋狂天才”。在他的營銷詞典中,爭議就是流量密碼。公開吸食大麻、在推特上挑釁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與網友隔空對罵,馬斯克通過諸如此類爭議話題保持自身熱度。
馬斯克也擅長通過設定宏大的目標進行情感式捆綁營銷的策略。他將自己塑造成“為人類未來而戰”的殉道者,巧妙地將其名下特斯拉、SpaceX等公司的技術突破與“人類命運”綁定,持續吸引媒體和大眾關注。雖然這些計劃陸續落空,盡管特斯拉也曾多次因自動駕駛技術引發事故,且為了宣傳“完全自動駕駛即將實現”,馬斯克不惜與監管機構站到對立面。但公眾仍然持續為其野心買單,理想主義者和投資者被其雄心壯志吸引,消費者也跟著站臺。
而在馬斯克深度綁定美國極右翼政治勢力的戰略下,特斯拉正遭遇全球市場的全面反噬,今年一季度,特斯拉交付量同比下降13%。
情感綁架式營銷是一把雙刃劍,用戶因為欣賞并追隨創始人而買單,展現出了超越傳統品牌的極高品牌信任度,但一旦創始人出現問題,即便是在道德層面的微小瑕疵,都可能導致信任度更加快速地崩塌。
這次小米汽車事件中,雷軍被流量反噬,也給了行業一些破局啟示,剝離“個人崇拜”減少對創始人個人形象的依賴,構建起制度護城河,不斷完善企業系統化能力建設,才是企業發展最穩妥之道。
這場輿論反噬的本質,是公眾對“人設經濟”的集體祛魅。當流量退潮后,唯有產品安全、制度理性和對生命的敬畏,才能托起企業的真正價值。
1分鐘速讀本文
事件背景與危機爆發
- 事故引發輿論風暴
- 小米汽車因一起交通事故導致三人死亡,家屬和網友的悲痛與質疑將小米和雷軍推向輿論中心。
- 事故后小米股價連續下跌,兩天內市值蒸發超1200億港元。
- 雷軍的“反常”應對
- 雷軍未第一時間回應,事故后三天才公開表態,期間甚至照常宣傳新手機,被批評“沉默是二次謀殺”。
- 官方72小時后發聲,雷軍承諾配合調查并回應公眾關切。
輿論反應:支持與批評兩極分化
- 支持方觀點
- 部分網友認為雷軍回應“坦誠”,事故責任與小米無關,支持其處理方式。
- 批評方觀點
- 網友指責雷軍和小米逃避責任,認為企業家IP化后應承擔更高道德要求,沉默加劇信任危機。
- 媒體人潘亂對比百度、滴滴事件,批評小米應對“冷漠”,粉絲卻集體護主,形成“商業宗教化”現象。
雷軍的“網紅老板”人設如何煉成
- 草根逆襲的“反精英”形象
- 雷軍被包裝為“大學睡機房編程”“40歲再創業”的勵志偶像,金句“風口上的豬”出圈。
- 親民互動與流量密碼
- 高頻更新社交賬號,分享生活日常(如吃油條問網友“早上吃什么”),引發全民玩梗。
- 評論區化身“許愿池”,網友建議被快速采納(如跨界衛生巾商標注冊)。
- 自黑營銷與宏大敘事
- 允許鬼畜視頻傳播(如“Are You OK”),強化接地氣形象。
- 立高目標(“超越蘋果”“媲美保時捷”),再通過產品發布會造勢,打造“科技春晚”。
流量紅利與反噬的悖論
- 創始人IP與品牌深度綁定
- 雷軍個人形象=小米品牌形象,一人抵過整個營銷團隊,但也導致危機時輿論矛頭集中。
- “造神”背后的風險
- 用戶因“憨厚雷軍”下單,也會因負面事件要求其擔責,流量經濟成雙刃劍。
- 過度依賴創始人IP,一旦人設崩塌,品牌將面臨系統性風險。
總結:老板當網紅是一場豪賭
- 成功經驗:雷軍通過草根人設、親民互動、自黑營銷,成為頂流企業家IP,帶動小米銷量和影響力。
- 危機教訓:此次事件暴露“人設綁定品牌”的脆弱性,創始人需在流量紅利與道德責任間平衡。
- 行業警示:企業家IP化趨勢下,企業需提前規劃危機公關,避免粉絲狂熱演變為輿論反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