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有雨是自然現象,清明有淚是社會現象。把一個最美的、最純粹的、最能馳目騁懷的清明節氣,賦予祭祖掃墓、慎終追遠的含義,從唐代開始,到宋代基本形成,大概也就一千多年,比清明節氣的確立晚了一千多年。在我老家皖西南方言中,清明祭掃叫作“做清明”。據說許多地方,甚至云南的壯族、侗族、瑤族、布依族也有這種說法。
節氣的轉換是從量變到質變,變動不居是節氣的本質。因此,節氣的命名多為動詞,類似于動名詞。春季的六個節氣立春、雨(與谷雨的“雨”一樣,古人都念yù)水、驚蟄、春分、清明、谷雨都是?!懊鳌?,《說文解字》解釋為“照也。從月從囧”,就是推開窗戶、朗月當空的意思。《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物至此時皆以潔齊而清明矣”。
“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后清明?!鼻迕鞴潥猓靡粋€字概括,就是“美”!到了這個節氣,春日之美達到了頂峰。《岳陽樓記》有段膾炙人口的文字最能形容這個節氣之美:“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鼻宕晃荒峁眠@么寫清明:“桃花雨過菜花香,隔岸垂楊綠粉墻。斜日小樓新燕子,清明風景好思量?!蹦峁妹薪槭瑥倪@名字或許可以看出她的剛毅和冷寂,但是這么一個心存堅石的人,到了清明節氣也如此感官敏銳、心腸柔軟。因為清明太美了,所以最適合集體郊游、遠足、踏青,所以宋代詩人說“梨花風起正清明,游子尋春半出城”“況是清明好天氣,不妨游衍莫忘歸”。我們熟知的唐代詩人杜牧“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原本只是感嘆為生活所迫而獨自出門的落寞。
清明中的祭掃含義則來源于寒食節?!肚f子》說春秋時,介子推歷經磨難,輔佐晉公子重耳成功復國后,隱居綿山。成為晉君的重耳燒山逼他出來,介子推母子抱著大樹燒死。晉文公下令在這一天禁火寒食,形成寒食節,進行祭祀。
清明節氣和寒食節在唐代開始合流,逐漸成為清明節。其原因不外乎三個,一是時間上接近,寒食節就在清明前一兩天。二是空間上一致,寒食祭掃和清明春游,都要走出家門。三是習俗上關聯,寒食禁舊火、清明取新火,是一套動作。沒有禁就沒有取,沒有取也就不能禁。
到了宋代,祭掃就成了清明節的主要任務?!稏|京夢華錄》寫“清明日……凡新墳,皆用此日拜掃”,祭掃的人要穿特定的服飾,車馬要做特定的裝飾,要給先人燒紙車、紙馬、紙錢。宋代詩人寫清明祭掃的場景細節生動:“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边€因清明祭掃而感嘆“賢愚千載知誰是,滿眼蓬蒿共一丘”。
“惆悵東欄一株雪,人生看得幾清明?!痹谵D瞬即逝的大好春光里,面對生死,那種思考就特別地活躍。思考的結果,最可行的就是要享受當下的美好。越是感嘆死,越是要重視生。所以,宋代詩人高翥勸活著的人,看看死的人吧,“人生有酒須當醉,一滴何曾到九泉。”宋代《東京夢華錄》寫清明祭祀之后,“四野如市,往往就芳樹之下,或園囿之間,羅列杯盤,互相勸酬。都城之歌兒舞女,遍滿園亭,抵暮而歸?!泵鞔兜劬┚拔锫浴酚涊d:“哭罷,不歸也,趨芳樹,擇園圃,列坐盡醉?!辈豢薏粴w、不醉不歸、不樂不歸。清明祭掃,不僅僅是擦拭墓碑,更是在時光的河流中打撈自己最初的影子。這一刻,生與死的界限,被紛紛細雨淋得模糊而溫柔。
原標題:《韓可勝:做清明》
欄目編輯:郭影 文字編輯:史佳林
來源:作者:韓可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