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愛的在讀朋友,我先問你一個問題,你了解智駕,也膽敢相信智駕嗎?
不知你的回答如何,反正,我是不相信智駕,更不敢放任智駕的!
為什么呀?
我雖然對智駕多少了解點,但,這可是關乎我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大事,我又怎能放心無懼呢?
我的生命,放在我手里,我有時都還不放心,何況交給別人,更甚者,還是一輛冷冰冰的汽車?
不說將來怎么樣,起碼,現在,打死我,我也絕不敢把自己的性命托付給智駕!
即使商家把智駕說得天花亂墜,甚至吹上天,我也絕不會相信的。
我不相信,但并不代表別人也不相信。你看下面這位膽大無畏的小哥……
4月2日,網上曝出的視頻顯示,一輛小型汽車正常行駛過程中,車主雙手離開方向盤,躺在駕駛座位上呼呼大睡。同行車輛見狀,連喊三遍 “減速”,并謹慎避讓該小米汽車。
不管外人如何震驚畏懼,可該小哥放心無憂,且睡起了美滋滋的覺。
我只能表示由衷地“敬佩”——無知者無畏!
但我又不禁納悶,他真的了解智駕嗎?真的就對此膽敢100%地相信和依賴嗎?
不怕一萬,就怕萬一,萬一……
人的生命至為寶貴,只有一次,在“萬一”的情況下,保住的概率,能有多高呢?
再看一個活生生的案例。
3月29日晚,3名女大學生駕駛小米SU7在安徽高速發生碰撞后導致車輛爆燃。
當遇難者家屬趕赴事故地點時,眼前車輛已經燃燒至僅剩骨架。最終,3人香消玉殞。事后,遇難者家屬控訴“車鎖未解鎖,無法打開車門逃生”。
至今為止,雖然該事故還未出最終調查結論,但據小米初步通報稱,事故發生前車輛處于NOA智能輔助駕駛狀態,以116km/h時速持續行駛。事發路段因施工修繕,用路障封閉自車道、改道至逆向車道。車輛檢測出障礙物后發出提醒并開始減速。隨后駕駛員接管車輛進入人駕狀態,持續減速并操控車輛轉向,隨后車輛與隔離帶水泥樁發生碰撞,碰撞前系統最后可以確認的時速約為97km/h。
從NOA發出風險提醒,到碰撞發生,僅有短短的2到4秒鐘的時間。
而自人駕開始接管后,僅有1到3秒的時間。一個人要想在如此短暫的時間里處置危急情況,勢比登天還難。況且,當時的時速還在約100左右,且當時接近半夜時分,視線較差。
留給人為接管的反應時間極其短暫,也是導致悲劇發生的一個至關重要的原因。
美國國家公路安全管理局和德國全德汽車俱樂部發布的報告稱,72%的自動駕駛事故發生在系統提示后2秒內,而駕駛員平均需要2.3秒才能完成有效接管。在高速公路場景,這個數值會延長至2.6秒。
國家標準《智能網聯汽車自動駕駛系統通用技術要求》(GB/T 44721-2024)中也提到,從智駕系統介入請求發出到駕駛員成功接管,應保證10秒及以上的時間。
為什么NOA不及早提前提醒駕駛員呢?哪怕多一秒,也極有可能改寫歷史。這不能不讓人對小米智駕能力產生質疑。
換個角度看,假若人不去接管,依舊由NOA操控,那么,事故就不會發生了嗎?
事實上,發生的概率也不低!
一般情況下,在識別到前方障礙物時,汽車通常會觸發AEB實現緊急制動。這點,小米老總雷軍曾在小米SU7上市時就作出過介紹,小米SU7 AEB功能實測在135km/h時速下,成功識別前方車道靜止故障車并剎停;夜間120km/h靜止故障車、100km/h消失的前車等挑戰項目,該車也成功通過挑戰。
但小米汽車最新回應還稱,小米SU7標準版的AEB功能和行業同配置的AEB功能類似,目前不響應錐桶、水馬、石頭、動物等障礙物。這也間接解釋當時事故車輛的AEB未能觸發。
一位智能駕駛技術人員表示,錐桶、水馬和石墩等通用型靜態障礙物一直是AEB功能開發的難點。這類障礙物種類繁多,在感知端識別沒有難度,但容易給規控端造成干擾。為避免用戶在駕駛時因經常識別到而頻繁觸發AEB剎停,算法工程師會選擇故意忽略此類障礙物。
這是其一。
其二呢,一般的攝像頭在深夜沒有光線下,探查到的距離只有100米左右,而激光雷達在任何沒有光線的情況下可以看到200米。
同濟大學汽車學院教授朱西產認為,以時速100km/h以上推測,智駕系統要提前300到400米識別到障礙物才能滿足要求,目前只有高線束激光雷達才能做到,普通乘用車一般不會搭載。
這兩點原因的局限吧,也會使得極多數的汽車在智駕時大大提高出事故的概率。
據此,咱們再審視和推斷上面提到那輛小米SU7(據悉,該車沒有激光雷達),即便沒被人接管,那么,出事故的概率有多少,咱們就心知肚明了。
換個環境,智駕是否就能萬無一失、令人放心呢?
2016年5月7日,在美國佛羅里達州一條沒有紅綠燈的公路上,40歲的Joshua Brown駕駛著一輛Model S撞上了對面左轉的拖車,不幸身亡。
美國國家公路交通管理安全局(NHTSA)調查發現,在事故發生前的駕駛過程中,司機開啟Autopilot長達37分26秒,系統發出了13次“未檢測到手”警報,但他平均延遲16秒后才做出反應。拖車司機表示,撞車時他的車內正在播放《哈利·波特》電影。
2018年3月,一位蘋果工程師開著特斯拉Model X在高速公路與護欄相撞后死亡。調查人員發現,事故發生時,駕駛員Walter Huang的蘋果手機正開著《全面戰爭:三國志》游戲。
2024年4月,NHTSA針對特斯拉的Auto pilot系統(L2級別駕駛輔助系統)發布了一份調查報告。他們分析了2018年1月至2023年8月期間發生的956起車禍——這些事故在發生時或發生前,都啟用了Auto pilot。
其中,有135起車禍可以通過車輛數據日志和EDR(事件數據記錄器)確定駕駛員在碰撞前的反應。在82%的事故中,駕駛員沒有剎車或在碰撞前不到1秒才剎車;在78%的事故中,駕駛員沒有轉向或在碰撞前不到1秒才轉向。這足以表明駕駛員們有多信任自動駕駛。
這份報告用直觀的數字給出了結論,即如果駕駛員保持足夠的注意力,許多事故本來是可以避免的。
由此可見,到底能不能信任智駕,敢不敢把自己的性命交給汽車,這份報告,或早已經給我們作出了最好地說明和警告。可為什么仍有好多重蹈覆轍者呢,我想,責任,不僅僅在于個人對智駕的無比相信,還來源于商家的吹噓和誤導——把智駕當成了營銷的噱頭。
對此,比亞迪老總王傳福指出,“自動駕駛就不一樣了,一旦發生一場車禍,那就會讓你的品牌、讓你這款車賣不動了。假若說扯不清楚的話,誰來承擔責任?企業承擔不了責任,芯片企業承擔不了責任,只能消費者承擔責任。由此可見,無人駕駛那就是扯淡啊!現在是高級駕駛輔助,僅僅而已。它就是一個駕駛輔助的一個高級配置,卻被業界傳成一個懸乎乎的資本裹挾,讓人類花了幾千億美元,最后到頭來,就是一個3000到5000塊錢的一個高級配置。它就是一場皇帝新裝,是被資本裹挾的。只是當初時候,沒人把它給講出來。”
吉利老總李書福也表示,“十幾年前,沃爾沃就已經開始研究無人駕駛技術,而且一直到堅持到今天,從來沒停過,那為什么到現在還沒有量產呢?這就是因為沃爾沃它追求的是絕對安全。沃爾沃他這么做,就是對生命的尊重。”
也就是說,沃爾沃,在利益利益和生命安全上,最終選擇了后者。
少賣輛車沒關系,少賺點利潤不在乎,可擔憂和重視的“萬一”——一旦出事,或打上一條鮮活、寶貴的生命。
放眼四下,咱們國內新能源汽車品牌眾多,包括特斯拉在內,都在智駕這條賽道上你追我趕,你炫耀,他吹噓,只為能多賣輛車。可吹來炫去,所有的車企都仍停留在智駕的L2階段。
上表L2階段明確指出,可以實現部分自動駕駛,但駕駛員必須始終保持監控。而有些商家,為了夸耀其產品,不惜故意含混隱晦、誤導消費者。有的商家還不惜夸大其詞,把自己的研發級別吹噓到L2.99。
其實,不管是L2.0,還是L2.999,其實,都仍停留在L2這個級別上。駕駛員該怎樣做,該級別早已明確指出和要求了。
即便到了L3級別,它也是有條件自動駕駛,仍在告誡駕駛員在必要時進行人工干預。這什么意思,咱們應當很明白!
只有達到了L5級別,駕駛員才敢放心大膽、無憂無懼地放權給汽車。
以目前科技發展的速度,實現這個目標,只是一個時間早晚的問題。可問題是,智駕,還仍停留在L2階段,這就意味著我們絕不能把自己的健康和生命交付給智駕!
諸多廠家全把精力投注在了智駕上,可有幾家把安全放在首位呢?
智駕技術再厲害,可一旦出現了安全問題,這不僅是毀車的小事,更關系到害命!
就像比亞迪老總王傳福所指出的一樣,一旦出現車禍,最終只能由消費者來買單!
咱們還要明白,咱們每個人的生命都是無比寶貴的,且只有一次,誰又樂意和膽敢拿命來搏呢?
【我是@心花手中開,感謝你的閱讀,也希望你能點贊、評論和轉發,帶給更多的人知識、道理和能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